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优质回答:

从嘉庆皇帝开始,大清由盛转衰开始走下坡路,史学家把这段历史称为“嘉道中衰”。又因为上承康乾盛世,下接西方殖民主义侵华的历史,对比实在太明显,于是嘉庆皇帝本人,被扣上了“平庸”的帽子,这里我要为他辩解一番!

(嘉庆皇帝画像)

清朝真的是从嘉庆皇帝开始衰败的吗?

其实不然,清朝衰败的根要从康熙皇帝说起。

在清朝开国之初,政治上基本沿袭了前朝的制度,也就是中央集权,这样的好处当然是利于统治者管理,但是在康熙时期战事多,先是平定三藩,再是统一台湾,驱逐沙俄,还大破准噶尔,战事可以说连绵不绝。

(大战准噶尔画像)

战事多军费自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么钱从哪里来呢?清朝廷在财政上想到的办法是,压缩地方财政开支。

数据显示,康熙七年,全国送交中央的财政比例为86.9%,存留地方的比例仅为13.1%。

也就是地方支出只占了全国总财务支出13成左右。

而战事结束后,由于中央的官员们尝到了财政集中的好处,不愿意再把钱回归地方,这样长此以往,造成了地方钱越来越少,甚至亏空。

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十分“慷慨”地推行德政——永不加税。也就是说,从宣布德政开始,大清王朝税收的总数基本不再变化。

“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所以可以想象,每年给你的总金额不变且少的可怜,倘若上级需要用钱地方又没钱的时候,那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啰,而这个墙怎么拆呢,拆本应该上交的财政资金,而这样拆,又会被判重罪,那么没办法了,要么地方官员勒紧裤腰带,要么搜刮民脂民膏,或者是官员增加某些灰色收入借机“揩油”,比如私下征收杂费。

(康熙皇帝画像)

而康熙皇帝是默认这种灰色收入,他从史书上得出,官员“揩油”是一种特性,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统而概之,就是康熙皇帝制定的一个错误的政策,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而这样的风一直刮到乾隆皇帝那里,才渐渐看出恶端,到了嘉庆皇帝那,这股风已经刮了几代了,前前后后少说也有70多年了,到嘉庆手里的大清,不过是个连根都已腐烂的大清。

所以,大清并不是从嘉庆皇帝开始衰败,他只是接了个烂摊子。

他即位后,做了很多改变:

第一 先除掉以和珅为首的贪污腐败份子,清除他的党羽,他坚持厉行惩贪,对贪官发现一个,撤换一个,绝不手软。从嘉庆七年到嘉庆十年,大大小小的贪官,又查出了几十个。

(和珅影视形象)

第二 树立清正廉明的榜样

嘉庆身体力行,大力提倡节俭。他在嘉庆十年说道:“朕惟厚生之道,在乎节俭。国家重熙累洽,生齿日繁,日用所需,人人取给,而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只有此数。若再性好奢华,不思撙节,势必立见匮乏,何以保生聚而庆盈宁?……当自知谨身节用,崇尚简朴。”

第三 通过思想教育扭转风气,整顿吏治

他通过抓教育,培养官员以及八旗子弟良好品德,来带动整个朝廷政治风气的转变,同时在任用官员上,选择廉洁清明的官员,希望通过树立一系列良好的榜样,上行下效起到作用。

他在自己所做的《才德说》中明确宣布了他选择人才的标准:“夫才德全备之人上也;德优于才者次也;才过于德者又其次也。德优于才犹不失为君子,若才过于德,终恐流为小人矣。……宁可使才不足,不可使德确歉也。”

比如嘉庆十分欣赏老臣王杰,称赞他“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刘墉也因称“清介持躬”得到重用,另一名重臣董诰也是勤勉持正的人,史书称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戴衢亨则“性清通,无声色之好,办事谨饬清慎”。然而,他们品德是到位了,但都缺乏杰出的政治才华,少有远大的政治目光。

那么如何评价嘉庆皇帝呢?

(幼年嘉庆画像)

嘉庆是下了决心改变这一切,但是这样的方法始终治标不治本,他空有一腔热血,却不知道打在早已病入膏肓的大清朝廷上,如同打在棉花上,毫无力度。

他错就错在不懂变通,仍旧遵循祖制:“不加赋”,他以为杀了和珅能起到以儆效尤的状态,却没解决财政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嘉庆皇帝坚决反对财政改革,不但不加赋,甚至由于经常豁免灾荒地区的税收,嘉庆年间的税收比祖制还有所减少。

嘉庆十七年间,人口增长了近一倍,但田赋、盐课、杂赋收入,只有4004.4万两,同乾隆十八年相比,前后六十年间只增加6.3%。财政收入严重入不敷出。

一个人的平庸表现在无任何作为,嘉庆皇帝并不如此,他的施政方式有可采取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正如一个人的正反面。

所以,我认为嘉庆这个人并不平庸,但同样有他不懂变通的缺点,同时从拯救大清这个层面来看,他多少有些力不从心,终究是能力敌不过大清的腐败。但是谁又能说,能够以一人之力对抗延续了将近几代人的错误政策呢,这毕竟是一个接力赛。“从嘉庆开始清朝开始衰败”这个锅不该嘉庆背。

其他网友观点

一个王朝中的皇帝面临后世压力最大的除了亡国之君外,怕就是哪些处于中间的皇帝了,清朝的嘉庆皇帝就是这样他个人作为皇帝其实已经算得上是兢兢业业了,可还是阻止不了国家的衰败,至于怎么去评价他,从嘉庆的一生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那就是我们后人的责任和责任了。

嘉庆皇帝之前被强行粉饰出来的康乾盛世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嘉庆皇帝其实是一个比较可怜的皇帝,因为自己头上有一个英雄无敌的父亲,乾隆皇帝本身不允许自己超越祖先,但同时也不允许后人超越他,在父亲留给他一个好国家的时候,他传到嘉庆手上却是一副烂摊子。

一个封建帝国盛世的评选标准最主要的就是人口增长,但是康雍乾长达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口到底恢复到多少了呢? 据资料统计,因为外来物种红薯,玉米的大量引进使得很多百姓能够在官府加大剥削的同时还能吃饱饭,我个人觉得清朝人口的增长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这些高产作物,如果把这些玉米,番薯等粮食交到历代的汉人王朝手里做的未必没有他好。 清朝老百姓的幸福感其实是很低的,当然这是现代研究幸福国家的角度,但是我们从后世中外的史料中可以发现,那个时期的中国人面黄肌瘦,眼光空洞无神,整天处于繁重的劳动中,这些外在表现不仅比不上古代的盛世,连明朝末年百姓也不如,但能吃饱饭是一个进步。 而可怜的嘉庆皇帝就是头顶着这样的盛世压力被一些后人指点不已,说是他没有振兴国家,把清朝带向了一条不归路。 嘉庆皇帝从即位到死亡的二十四年执政生涯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作为长寿皇帝乾隆的儿子,嘉庆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作为小儿子,父亲的长寿熬死了前面的哥哥,不然还轮不到他做皇帝,不幸的是做了皇帝之后还要被父亲以太上皇的身份控制四年之久,实在憋屈。

所以说嘉庆皇帝真正行驶皇帝权力是在乾隆死了之后的,真正统治大清二十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父亲死后的第二个月就杀死了权臣和珅,但是对于国家大局似乎于事无补,哪些巨额财富也只是为国家财政多续几年命。 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不断,在嘉庆皇帝外出打猎的时候还一度攻进京城外围,最后被皇太子率兵击退,从这里看嘉庆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一国首都竟然防备不了几千匪徒,京城的防务到底烂到了什么样子。 但是嘉庆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人,他未在位期间目睹了乾隆时期的腐败,一上台就打击贪污腐败。 当时法律曾经一度严格到贪污万两银子就直接处死,而万两以下则是发配黑龙江,从这一点来看,他是有心做一个好皇帝的,只是时代不允许罢了,那个时期没有人能够支持他对王朝进行根本性质的变革。 嘉庆十年的川楚叛乱虽然被平定,可是却耗费了大量钱粮,据不完全统计耗费白银二亿两,这样的胜利不算胜利,只不过是避免了灭亡而已,真正国家强盛平息这些造反是不会如此大动干戈的。

总的来看,嘉庆皇帝是一个平庸之君,他是有心做事的,可是偏偏自己能力不超群,手下也没有英雄人物,以至于后面输给西方。

其他网友观点

其实清朝的衰败从乾隆晚年就已经开始了。那么人们为什么总说清朝的衰败从嘉庆皇帝开始呢?

历史上嘉庆皇帝是一位遵从历朝历代对一个皇帝的道德要求,并自诩一代圣主,执政期间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努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但为什么却没有再现他列祖的“康乾盛世”、使国力强盛、富民太平呢?天下怎么让他给治理成这个样子了呢?

在嘉庆皇帝执政期间一直贯穿着两个他无法解决的顽疾——财政危机、吏治糜烂。

一个王朝最后危机的总爆发都会是财政危机。有人说了嘉庆皇帝怎么可能缺钱呢?不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吗?八亿两白银啊,相当于国家十年的财政收入呀,他最不应该缺钱哪?但嘉庆皇帝执政的清朝是一个封闭的财政,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会耗费大量的财政,而且还会有时不时得临时支出,比如镇压一下白莲教,两亿两就没有了,当时的社会人口危机,土地危机、流民危机、大力的流民也同时产生了社会的不稳定。这就形成财政支出在增加,存量在持续减少、经济税收上嘉庆皇帝还是个自诩儒家培养出来的圣主,重视农耕经济而忽视激发民间经济创新、搞多种经营,致使经济不振,财政收入稀薄,长久坐吃山空、入不敷出。

同时嘉庆皇帝也意识到当时官场糜烂、奢侈之风甚兴,危机政权,也曾想依靠史大夫清流整顿吏治,惩治贪腐,换回民心,但后来发现却危及到了清朝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最后又不了了之。

后来及晚年的嘉庆皇帝就是一个走回头路的守承皇帝,一切行为遵从祖训,执政方法从列祖列宗那里找根据。据说在嘉庆皇帝晚年的时候遇到事情总会嘴里念叨“这可如何是好”,“这该怎么办?”。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古代皇宫戒备森严,宫女们是如何被选入后宫的?

下一篇: 如果多尔衮不死,顺治会像光绪一样被多尔衮毒死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