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清朝的王爷都叫某亲王,而更早的汉人王朝直接就是某王?

网友提问:

为什么清朝的王爷都叫某亲王,而更早的汉人王朝直接就是某王?

优质回答:

王,作为帝国的封爵始于西汉。

此时,所有的王,不管是楚王,还是淮南王陈留王,或者刘备自封的汉中王,都是一个级别——国王。王,都有自己的独立王国官僚和军队体系。

曹魏开始设置亲王郡王,亲王就是皇帝儿子或者兄弟,郡王最初是太子的世子,后面推广到宗亲大臣,比如郭子仪封汾阳王。

这里,就有一个命名的问题。

大体上,亲王以春秋战国诸侯王命名,剔除夏商周秦汉隋唐宋这些大一统王朝后(唐代初期的秦王汉王属特例),楚齐魏晋为第一等亲王,燕鲁吴越这些是第二等,其余的滑许蔡则是第三等亲王。

郡王则是以秦汉时期的郡命名。比如太原王襄阳王什么的。

唐代出现第三种王,比如楚王的儿子继承则称呼为嗣(楚)王。嗣王高于郡王,但低于亲王。宋代继承唐制,但封的嗣王合计只有四个,基本废黜了。元代正式取消。

不过也有特例。比如中山王、钟离王这些并非郡王,而是二字亲王。同样,楚王指封地楚国境内某地的亲王,楚郡王指封地楚州的郡王。齐王也类似。

到了清代,不再以封地为号,一般都是用美号做封号。同时,在封号中就明确了亲王郡王等级,比如礼亲王、克勤郡王。

但一字和二字依旧不是区分王爵等级的唯一要素。比如,直郡王、平郡王是一字号的郡王,顺承亲王锡保、平西亲王吴三桂都是二字号的亲王。

26岁封直郡王的爱新觉罗·胤禔:

所以,汉族王爵的一字王,大体可以认同为亲王,不需要专门称呼为亲王,而且也并非所有王都是亲王。满清则是直接在称呼上明确亲王郡王的等级。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好,我是作家客凌溯,今日回答问题:为什么清朝的王爷被称为某亲王,而其他朝代直接称某王?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种误解,“亲王”是是最高的爵位,而并非所有王爷都可以称为“亲王”的,那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皇帝的儿子常被人习惯称为王,但有时并非是爵位!

在秦朝以前,一国之君被称为“王”,比如齐王、楚王、赵王,但在秦朝以后,嬴政确认“皇帝”称号为最高君主后,王便从最高处掉了下来,变成了皇帝的臣子。一般的“王”都是由皇帝册封,给予百姓和封地,而这样册封的“王”大多都是皇帝的儿子,比如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未当上皇帝以前就是“秦王”。而这里的“秦王”等称号未必是爵位之称。就像是忽必烈的名字也很长,我们只称他为忽必烈一样,有时候就是个简称。以下是唐朝的爵位制度:

唐朝爵位制度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

在中国历史中,当然也不乏异姓王的存在,在明末清初,就有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他们都是有着战功而被封为王的,但他们也是有爵位的。

清朝较其他朝代相比,皇权进一步加强,爵位制度更加明确严格。比如雍正皇帝就曾被封为“雍亲王”,而他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在雍正继位时却还是贝子,但因为他是皇子,便也被人习惯称为“王爷”,但不代表他的爵位就是“王”。以下是清朝宗室的爵位制度:

所以,某亲王是对爵位的全称,而某王就像是一种习惯称呼。总结来说,被称为某王的,一些是人们对于皇子称呼的习惯,二就是以前朝代的爵位制度不明确、不严格,三就是一种简称。

其他网友观点

一般来讲,汉人王朝的亲王为一字王,郡王一般为两个字。

王,是君主时代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

我国自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先秦时代的“王”

先秦时代中国的“王”是类似于后世“皇帝”的称号,如商纣王、周武王等,因此没有王爵。春秋以后,周室衰危,无力统领诸侯,有势力的大诸侯,纷纷称王。最早称王的是楚武王(公元前740-公元前690年在位),但自称的王号不是受封的王爵。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天子政治权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互称为王,其中最早的是公元前344年的魏惠王。但这些诸侯国王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国自加尊号,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爵。

秦汉时期的“王”

秦始皇,扫清六国,一统天下,自此君主称皇帝,其所用的二十等爵制度里没有王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曹魏、司马晋开始出现两级王爵: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亲王(或国王,即“一字王”,一般以历史上的国名为号),和较低的郡王(即“二字王”,一般以郡县名为号,亦有为一字的特例)。东汉以后受封王爵的一般统称为藩王,实际称号有王、国王、郡王、亲王等。

晋朝至明朝的“王”

晋朝及以后的王爵名义上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实际地位时有波动。在一定时期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军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藩王甚至演变成过类似战国时代的自治或独立王国,例如五代十国时代的楚国。而其他时期藩王则仅是荣誉,没有实权,但可能有带有经济关系的食邑。此外,从汉朝推行推恩令后,一般藩王爵位或封地都会由各子嗣分封继承或由其他步骤逐代递减。一般认为汉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已消失。

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而国家亦赖之,其后杂进诸科与寒素等,而宦绩相业亦相望不绝书。有明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形成独自的特色。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

晋至明的国王(亲王)爵的名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传统上以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接下来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一档次。此外后来设立的省、州名也有用来作为国王、亲王封号的,例如肃王,得名于肃州:相王,得名于相州。此外也有把两个国名合二为一的二字国王,例如“吴越国王”,此属特例。

汉至明较低的郡王爵封号一般为两字,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为王爵封号的特例,例如“恩王”、“义王”等。

到清朝,王爵成为荣誉,没有封地、食邑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加中央决策。

清朝的“王”

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加在“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称号中间,例如“和硕睿亲王”、“和硕宝亲王”、“多罗克勤郡王”等。一般亲王用一字(或二字),郡王用二字(或一字)。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银行一般工作人员的月薪是多少?有人说年终奖就是八九十万,是真的吗?

下一篇: 古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都是骗人的?历史上的百姓能吃上肉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