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网友提问:

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优质回答:

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湘、淮为代表的勇营制取代了清朝原来的八旗、绿营等主要武装力量,成为当时清王朝的支柱,而他们的出现则和太平天国如火如荼的运动有关,失去半壁江山的清王朝不得不寻求地方力量的帮助,于是以曾国藩湘军和李鸿章淮军为代表的勇营新兵制开始施行,勇营军编有步兵营、马队营和水师营,以营为基本单位。

1853年,湘军建立,1858年,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帮助曾国藩襄办湘军事务,1861湘军制定下一个目标——天京,但是曾国藩的湘军实在无法“归复苏常”,于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分担了他的忧愁,左宗棠带部分湘军入浙作战,李鸿章则为江苏巡抚,但是曾国藩已无湘兵可派,便让李鸿章自募兵勇,于是淮勇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建立,淮军既是天平天国运动的产物,也是湘军的力量补充,李鸿章最开始也只是湘军的一个统领,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和其职位的升高,他也由湘军统领变成淮军统帅,淮军也开始只受他节制。

淮军建立之初,由于深得曾国藩的治军之法,所以李鸿章全套照搬湘军制度,有史料记载:曾国藩为淮军“定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两者将卒若出一家”,所以营制上湘淮相同,军以营制,每营500人,营官1名,哨官4名,分别辖前、后、左、右四哨,哨下设队,队长是什长,营内火器120杆,其余均用冷兵器。

在军制上,兵勇挑选均由营官、哨官亲自挑选,若要建营,先挑选营官,然后营官再挑选哨官,哨官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这种制度,让军队内部的联系变的比较紧密,李鸿章的淮军,最初李鸿章只挑选了张树生、潘鼎新、刘铭传、吴长庆四名营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按照制度募集兵勇,于是树字营、鼎字营、铭字营、庆字营成为了淮军最初的“四营”,后来营数再次增加,淮军出征时只有6500人,但短短两年便扩充至7万余人。

这种军制让官兵的利益和上级牢牢挂钩,李鸿章因为淮军而稳坐高位,官兵们则因为李鸿章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总之,出了这套系统,没有人认识他们,没人给他粮饷,所以当时这种制度使得淮军基本上成了李鸿章的家兵。

这便是清朝后期以营为作战单位的缘由,而李鸿章的淮军则是后来清朝新军的前身,后来新军的把控着则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新军归各地节制,军阀、革命队伍、国民党军建立初期多多少少也有新军的影子。

其他网友观点

各个时期的清军编制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八旗兵,绿营兵,勇营兵,新军,它们的关系都是前一种军制崩坏,后一种军制建立。下面来分别讲讲这几个阶段的具体编制。

一八旗兵

八旗兵其实除了最早努尔哈赤的八旗外,后面有增设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不过,这里主要讲讲满清传统的八旗兵。八旗兵以镶黄、 正黄、 正白、正红、 镶白、镶红、正蓝、 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每旗人数约为7500人,旗主叫固山额真,下设5甲喇,主官称甲喇额真,每甲喇下设5牛录,主官称牛录额真,牛录是最基层的单位,每个牛录人数不等,但基本上在300人左右。整个八旗所有战兵加起来也就六万人左右,这就是当年女真的全部家当。

二绿营兵

清朝建立后,曾经如狼似虎的八旗兵,一到北京,瞬间腐化,成了遛鸟斗蛐蛐的公子哥,军事上肯定是不能再依靠八旗兵了,必须建立新的军制,绿营兵就是这时候建立的。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叫绿营,绿营的建立,正是确立了清军以营为作战单位的军事体制。绿营仅有极少数驻京师,称巡捕营,隶属八旗步军营统领。其余都驻防在各省,依所辖地域之大小、远近、险要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兵额。绿营兵的按镇、协、标、营、汛编制,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汛上是营,按防守地的重要程度编配数十至千余人规模不等。最大单位是镇,每镇约有士兵一万二千名,主将是总兵,已经是武官里面的很大的官职了,在总兵之上设有提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各镇总兵,又有巡抚,其兼提督者有权节制各镇。在巡抚提督之上,又设总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巡抚、提督和总兵。

三勇营

勇营同样是在绿营兵崩坏之后建立起来的,严格上来说,勇营并不能算是清朝的正规军,勇营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各个地方豪强自费钱粮建立起来的私人武装,称为团练,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以湘军为例,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曾国藩,兵部无权管辖。曾国藩这种做法,绕开了中间层层阻碍,每个营对只对曾国藩负责,由此将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湘军的军制,是清军军制的一大变革,后来的淮军、楚军都是以湘军为样本建军的。

四新军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军队腐败不堪、装备落后、训练落后这些缺点在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是,清政府有意组建新式陆军,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就连服装也改用西方军装,故称新军。

清政府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以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原来的防军、练军和其他旧军则统统裁撤,只挑选一些精壮之士,改为巡防营。镇是新军的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主管为统制,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清政府原本想法是借此次练兵之机,将兵权重新收归中央。但是,至宣统末年,新军也只练成13镇。在这些新建陆军里,袁世凯的在天津小站练出的新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这便是袁世凯军阀集团冠以"北洋"二字之始,其中,又以袁世凯的小站兵最强,袁世凯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军制改革,可以说,他是中国新式陆军的缔造者,当然,这也使他日后有实力左右中国的历史走向。

其他网友观点

清军虽然号称拥有80万的军队,但其分为八旗兵、绿营兵两大系统。其中八旗兵指的是满人军队,也就是当年入关军队的主体;绿营兵指的是清朝统治过程中,逐渐发展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军队,其中八旗兵力为20万,绿营兵力为60万。

其中八旗兵分10万驻守京师,另外的10万则被分别驻扎在全国各地,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护卫“龙兴之地”,也就是东北地区;护卫西北边疆,尤其是康雍乾三朝,数次对西北用兵,才将西北的局势稳住,因此将八旗兵驻扎在西北是重中之重;三驻扎蒙古,用于监视北方蒙古各部,确保清朝统治之长久;分布在全国各汉人居住地区,以监视汉人是否有“异动”。

说完了八旗兵,接着来说拥有60万人的绿营兵,说完大家就知道为何以营为单位了。

这60万由汉人为主体的绿营兵,部署于各行省中,他们以营为单位。

但清朝的作战营单位不同于我们现代一个营大概的编制为200-300人。在清朝一个营有多少人,主要还是看驻守地区的重要程度及难易度来决定的,从两百到数千人不等。

且清朝的军队不会像我们现代一样,以师、旅、团等为作战单位,成建制的驻扎在某一地区,一般是以几人、几十名不等,分布在驻防的各地。比如某营额定的兵员数为4100人,但可能是兵勇驻守在碉卡关哨台有几百人,另外的地方再这样分散开,这也决定了清军的作战单位没办法上升到师、旅、团的地步。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分布情况,主要还是在于清朝的政治,“防民重于一切”。

清朝发展至中后期,在周边,各领国根本无法对强大的清朝构成威胁,那么能颠覆清朝统治的因素只能是内在因素。

所以清军的主要职责便从御敌转变成了防民,说好听点清军主要的任务其实就是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而已,和我们今天的警察类似。

说白了清朝毕竟是异族统治汉人,监视各地的民众,以防造反,是重中之重。其次如果地方上汉人绿营过于强大,势必会被当朝者所忌惮,因此对绿营兵的作战单位的分散,以营为主,这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更是政治上的需要。

但清军这种分布直接造成了,军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全数集中作战,然后由于清朝疆域广大,束缚在各地的清军也无法快速集结,形成不了强大的战斗力,这也是后期挨打的重要原因!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清朝的“铁帽子”制度在当时有何优劣?

下一篇: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里,谁的功劳最大?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