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代政制中汉朝是三公制、唐朝是三省制,两者有何差别?在魏晋南北朝的变革情况如何?

网友提问:

古代政制中汉朝是三公制、唐朝是三省制,两者有何差别?在魏晋南北朝的变革情况如何?

优质回答:

汉代的三公制和唐代的三省制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宰相权利方面。汉代的宰相大权独揽,集朝廷权利于一身,缺乏监督。而唐朝的三省首长权利相当,各司其职,都是宰相,共同议事,更民主一些。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政事由一个人说了算和三个人共同商议决定的区别。

一、汉代的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相当于副丞相,实际地位在丞相之下。太尉虽与丞相尊位相等,实际除却军事外,不预闻其他政事。因此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实际上是丞相,朝廷权利集中在他一人之身。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政府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侍中从西汉的家官转为正式职务。所以与西汉相比,东汉官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权利削弱,“尚书台”和六曹机构权利加强。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尚书省由此形成。

到了曹丕时期,他认为尚书各曹权力过大,遂以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

南北朝时期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中心。

到了晋代,门下省正式形成。因此中书省和门札省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到了隋朝时期,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三、唐朝的三省制

中书主发令,最高长官是中书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中书舍人根据皇帝意思拟好文书,皇帝若同意则画敕,然后行达门下省。

门下省主审核,最高长官是侍中。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到中书省下发的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才能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下行。

尚书省负责执行,统领六部,最高长官是尚书令。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以上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其三人的权利合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丞相一个人的权利。

其他网友观点

汉朝初期刘邦文景两代一般三公都是功臣,武帝初期是外戚,然后武帝独断专行,设内外朝三公基本被架空由决策者变为执行者。而且这些三公九卿一般都是个人,之后的两汉时期一般都是外戚,我们知道汉末的外戚都是毒瘤。隋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由机构负责人共同构成宰相集体,也就是群相制,决策和行政分离,君主集权,宰相分权,决策程序性分工,行政合理化。君主权利是很大的提升。魏晋南北朝我们都知道那段时期比较乱,大都是世族阶级为主体,南朝一般是九品官人制,北朝的官衔有的大多没听过。个人觉得古代的行政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开科举,办学校以及民间的举荐都是时代进步的意义,汉时都是外戚以及世族,到后来的隋唐开科举等等。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容易被忽略的国产战机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最牛的人?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