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我国北方是不产竹子的,当初以骑射为主的匈奴以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是拿什么做弓箭的?

网友提问:

我国北方是不产竹子的,当初以骑射为主的匈奴以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是拿什么做弓箭的?

优质回答:

首先还是得告诉题主一个小常识,竹子从来就不是做弓的主要材料,即使用来做箭也不是必须品,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有很多材料可以制作弓箭。吐槽机就此也可以扯淡一下古代弓箭的制作。

弓箭起源追溯

实际上人类使用弓箭狩猎可以考据的时间长得超乎想象。196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大同附近发掘出一批石镞,将人类弓箭史追溯到3万年前。到了2008年,南非一处中石器时代的洞穴里发现了几支疑似骨头做的箭头,如果考据为真的话,那么弓箭史要向前提到6万年以上。遗憾的是上述考古现场都没有找到弓。

在咱们国家弓的发明可以推到神话时代,《山海经》里记载是少皞之子“盘”发明了弓箭,更多传说里是后羿发明了弓箭,这位老大还拿来射太阳。在欧洲一样不缺少弓箭的传说,希腊那个阿喀琉斯就是被箭射中脚踝挂掉的。

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很难确定哪里的弓箭出现比较早,但是人类最早的弓箭形态学界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很多人认为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Bushmen)仍在使用最原始的弓箭形态——单体弓。

单体弓

人类工具的发展大体都是由简入繁,弓箭也不能免俗,所谓单体弓就是单一主材料制作的。简单点说就是找一根弹性好点的木头片子或者竹子强行掰弯,然后在两头栓上弓弦就行,弓弦可以是动物的筋或者尾巴之类的毛发。

目前存世最早的单体弓是丹麦的“霍尔加德(Holmegaard)”,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北欧是使用弓箭的祖宗,单纯是那边气候寒冷且多沼泽,适合木制品保存。咱们国家找到最早的单体弓来自杭州萧山区附近,其年代在7千年以上,而且使用了漆来保养。

单体弓的发展方向大抵有两个,首先是大型化,就是把弓臂做长来加强力量和射程,其巅峰就是长达2米多的英格兰长弓,这玩意儿在百年战争时把法国佬收拾得臭死。另一个方向是反曲化,就是让弓稍翘起,提供更大的拉力和回弹性。反曲弓的巅峰就是蒙古西征时用的蒙古弓,把一票只知道闷头冲锋的欧洲佬射的失魂落魄,只是那时候的弓箭已经进入了复合弓时代。

复合弓

复合弓的定义也很简单,主材不再单一,利用多种材料混合制成。这玩意是随着胶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如果没有好的胶水,其威力还不如单体弓,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子,而且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拿相对简单的和弓为例,这种在日本发展出来的弓是用木头做胎心,前后两侧包竹子制作的。木头胎心提供力量,让箭速度快,穿透力强;竹子外层提供弹性,让弓箭射程长。因为材料太简单,这玩意并不比单体弓强多少,所以和弓只能做的很长。

更坑爹的是为了保持威力,和弓长达2.2米以上,鬼子那小短腿完全无法驾驭,他们只能把弓做的不对称,下边短上边长,还得举到与头部平行位置射击。所以他们所谓的弓道完全是无奈之举,这种不对称的弓,没有大量练习根本射不准。

角弓

该说说咱们这边的角弓了,其实咱们华夏最早也是用单体弓的,起码在春秋时期单体弓比复合弓装备量大。但是关于复合弓咱们很早就出现了,在《周礼·考工记·弓人》就详细记载了角弓的制作方法。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角弓的制作即使在现代也足以让无数人崩溃,首先你需要找到一段木材(最好是柘木)做弓的主体,然后切割打磨成中间扁平,两边圆柱反曲的形状,之后加热让它弯曲到你想要的角度。中段扁平的地方是做弓把和弓臂的胎心,两边圆柱是弓稍。

木头处理完了就该上动物角了,一般会用牛角,没条件羊角也凑合。你需要把这些叫最外层的硬质去掉,保留中心有弹性的部分,然后在打磨成与木质弓臂和弓把形状完全相同的薄片,然后再用火烤成需要的曲度。

再之后就是动物的筋了,你得拿把锤子反复砸一长段筋,把水分砸没了再泡进醋或者酸奶里去脂肪。等筋的彻底软化后再用梳子不停的顺着梳理,直到这些筋像头发一样细腻柔韧才行。

以上材料处理完毕就可以开始组装,你需要等到一个湿度较低的季节,把鱼鳔(最好是大黄鱼)熬出来的胶,均匀涂在木质弓臂的背面(朝对手那面),然后把角片粘上。再用绳子死死捆住,等胶彻底凝固再解开。

这时候你需要把那些筋丝拿出来,捋顺后用同样的方法粘在弓臂正面(朝自己那面),等胶凝固后再用桐油稀释漆树汁,均匀涂满整张弓用来防潮。这样角弓的主体就算勉强制作完成了。

回到前边《周礼》中记载那段话吧,中华角弓的制作以木为主干,提供射程,所以需要选用抗压强度大的木材;用动物角的回弹性提供初速度,所以长而韧的水牛角才是顶配;用筋增加力量,所以细腻的鹿筋成为首选;再用胶黏合,挂上蚕丝制作的弓弦,还得用漆进行保养。这样一张弓制作下来需要三年,还不算后期个人做的平衡调整,所以这玩意在古代算奢侈品......

总结起来吧,华夏北方有大量森林、草原又不缺牛羊,制作弓箭的木材、角、筋等材料非常充足。除了他们的制胶工艺略差外,几乎没有任何短板,压根不存在没竹子就做不出弓箭的问题,扯淡完毕,多谢捧场。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纠正一个常识问题,北方其实也能长竹子

根据我国的气候分别特点,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但并不意味着竹子完全在消失。

其次,做弓箭的材料很多,并不全靠竹子

弓箭人类漫长的历史上被广泛的运用,在制造材料上也千奇百怪。但总得来说,有一个特点,要细长,能够弯曲,有强大韧性和张力。其实只要符合这些特性,能够便于制作,就可以做弓箭。

据书上记载,制弓,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橡木等,竹为下,竹中又以苗竹为上。用牛角为上,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价值比牛本身还贵。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另外,甚至还有需要巨大力气才能拉开的铁胎弓。

另外,还有一些是各种复合材料,经过特殊加工,增强了韧性和弹性,以及使用寿命,这个就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最后,弓箭的材质的选择和使用者的身份相关

所以,从这里来看,反倒是用竹子做弓乃是下下之选,属于简单快捷成本低的方式。越有钱的,越有身份的,对弓箭的材质和制造工艺要求越高,竹木反倒是普通平民使用较多。跟具体用途也有关联,比如战争中作为重武器,自然使用铁弓,普通打打猎,用竹弓也能对付。当然,还跟使用者的身体情况和偏好有关联,威猛强力者喜欢重弓,弱小无力者轻巧弓箭即可。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题主玩心是真浓,应该不是一个上了年岁的人。或许干脆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大男孩。他可能喜欢自己用竹子做弓玩儿,便以为古代打仗所用的弓也都是用竹子做的。

首先,我得更正一下,北方并不是不产竹子。

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有很多种类,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大都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盛产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

可见,竹子的产地,只是以适宜不适宜它生长环境来决定,而并不是以南北方为界限决定它产不产。纬度差不多同样的北京和呼和浩特,北京就有竹子,而呼和浩特就没有竹子。

我们国家在地理上划分南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的。秦岭、淮河东西一线以北,为北方;秦岭、淮河东西一线以南,为南方。

据我所知,北方的北京、山西就有竹子,而且还不乏粗壮的竹子。山西五台山,就有一个紫竹林非常著名。

另外,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弓箭所用的弓,也大多并不是竹子制作而成。竹子做的弓箭,估计也只是早期的弓箭制作材料,后来基本就作为孩子们的玩具弓了。这或许是因为竹子做弓太软,容易折断的缘故吧。因此,古代的所谓强弓,大概都不会是竹子做的。我们知道,弓越硬,箭也就射得越远,其穿透力也就越强。穿透力强,杀伤力才会越大。

据考证,我国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或者晚期,人们为了抵御自然,为了生存,就开始制作、使用弓箭了。

无论是最早的弓,还是箭,都非常简单,类似于现在大孩子们的玩具。

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了,就是最早的箭。

后来,又有了矢。矢,应该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产物。不过,无论是箭还是矢,尽管叫法不同,它们的作用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杀伤人和动物。故此,矢这个字后来在现代汉语里就基本不怎么用了。

那时候,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尖的箭,这可以算做是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不如后来的箭结实耐用,难以保存,故此,我们现在挖掘出的出土文物里,看不到那时候的实物,只能见到箭镞。

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好多种类型。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形状。

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朝到西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箭镞比较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这是为了节省铜材;汉代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多年。

据《考工记·弓人》记载,古代的制弓材料各地都不尽相同,因此便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一般来说,传统角筋复合弓取材讲究,工序同样非常繁杂,大致分为修弓胎、贴牛角、粘望把、铺筋、拉弦、上漆等六道大的工序。也就是说,制一张弓,需要“六材”,即“干、角、筋、胶、丝、漆”。

在春天里治角,在夏天里治筋,到了秋天,粘合各种材料,冬天定弓体,次年春天再装弦。这可能是当时许多做弓匠人在多年做弓过程中形成的习惯。

据说,刚做成的弓,还不严实,也不牢靠,也不能马上使用。最好是放置一年以后,弓体才能受力均匀,可以张弛有力有度。这就好像我们新装修好的房子,许多地方还没有最后定型一样。一是不能碰,另外还有我们所需要的室内环境也有问题,也就不敢住。

所以,古时候的工匠在春夏秋冬四季,准备选取各种制弓材料,等到所有材料都充分齐备了以后,才会进入最后的制作工序。这样的话,制成一张好弓,多则几年,少则也得一年。当然,如果是为了适应随时发生的战争需要,大量成批量粗制滥造的情况也是有的。

在古代小说中,我们就经常看到那些超级大将们把弓弦拉断的情景。可见,同样都是弓,但是每张弓的质量相差应该是非常悬殊的。

下面简单说一下古代制作弓的过程,和所需材料。

一,干

所谓“干”,就是弓的主体材料。据说以柘木为最好,这是最上等的制弓材料。选择制作弓的材料柘木时,必须长短、粗细、厚度都要均匀。这是有经验的做弓工匠的工作,没有经验的人肯定是做不了这样的事。

如果当地没有柘木,那就只好选檍木、柞树。假如柘木、檍木、柞树都没有,那也没办法,只能选竹子当做制作材料了。但竹子是最下等的做弓材料,做出的弓,也是最软的。

但是,南方只有竹子,没有柘木、檍木、柞树。从这一点看,南方弓的硬度,应该是次于北方弓。

二,角

“角”,就是兽角。水牛的角是最上等的。不过,北方没有水牛,只能以羊角代替。从这一点来说,北方弓又劣于南方弓。

三,筋

“筋”指动物肌腱。它的作用是,附在弓干外面的筋条。制弓用筋,能使箭深入。

《周礼》载:凡相筋,欲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则其为兽必剽,以为弓,则岂异于其兽。

四,胶

《本草纲目》载:“胶”,就是指鱼鳔胶。胶不仅是中药,有补精益血,强肾固本的功效,而且由于它较强的粘合度,在制弓时也经常用到它。

有一个说法,冬使稀,夏使稠,春秋两季使将就。意思是说,冬天天气凉,胶容易凝固,所以要稀一点;夏天热,热量不容易散出去,故此要使稠一点;春秋季节要做到用鱼鳔胶棍一提,刚刚能拉出线就行。

然后,用熬制好的鱼鳔胶将角片粘在弓壁内侧,必须保证胶的厚度均匀,粘合严丝合缝。

五,丝

“丝”,就是指筋丝。筋丝缠在弓弦上,可以使弓体更牢固。具体的做法是,把牛背筋或牛蹄筋劈丝,用“走绳”缠在弓壁上,最后拉弦上漆。

六,漆

“漆”,就是油漆,刷在弓体上,可以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气候,弓也不会因受潮变形,而影响它的使用寿命。现在的漆五花八门,最主要的是化工原料制作而成,不过,古代的漆,大多是天然原料制作。

比如制作家具时用的清油,也有人叫亮油,早先就是用天然桐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雨伞就是刷的这种材料,密封性特别好,无论遇到多大的雨,都不会渗透进雨伞内。当然这是题外话。

上面所述内容,大致就是制作一张弓所需的基本工序了。不过,不管什么事,说起来总是容易,但做起来就复杂了。

可见,制作一张优质的弓,并不容易。不仅制作工序相当繁杂,而且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凑合。否则,你制成的弓,一是无法经久耐用,遇到力气大的人,还会马上拉断。这在战场上,不仅会误事,有时还会因此丧命。

我试图找到古代一些以金属为材料制作成的弓,可惜,既没有看到任何实物,也没有找到类似的图片。看来,古代的弓应该主要是以木制为主。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古代,由于每个工匠经验所限,悟性不同,尽管都是按照严格的工序和所需材料制作,最后制作出来的弓,差别也很大。有些属于强弓,一般人也绝对拉不动。必须是有所谓神力的人物使用,比如楚霸王项羽、温侯吕布、飞将李广之类的人物。如果是没有多少制弓经验的匠人做出来的弓,可能就差远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现在川普可以解雇拜登吗?

下一篇: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为啥多尔衮后来成为辅政大臣,豪格去哪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