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地佛教史上的四次法难,四位有为皇帝为何要执意打击佛教?
优质回答:佛教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心的蛊惑。
和平时期,佛教寺庙广开山门,收拢土地,成为最大的地主,高利贷主。而天下大乱时,佛教寺庙又关闭山门,依据储备的粮食与私兵武装生存。
此外,佛教吸纳大量人口出家,不事生产,不缴纳税金,导致国家政权编户减少,国力相对衰落。
同时,寺庙日常欺骗善男信女,汲取他们的供奉,导致底层百姓越发贫困。
最令统治者不满的是,梁武帝笃信佛教而四次舍身同泰寺,缴赎身费四亿钱,可和尚在梁武帝受难时观望,令其饿死。这令很多君王对佛教有极大恶感,反佛就成为必然。
其他网友观点佛教自己作、宗教矛盾、宗教扰乱皇权
其他网友观点汉传佛教把历史上4次政府对于佛教的大规模打击称为三武一宗法难。具体来说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为什么要打击佛教?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佛教过度发展危及到了政府的统治。
第一,和尚是不承担兵役责任的。而如果大批青壮年出家成了和尚,就意味着兵员的急剧减少,导致军队数量不足。这也会使得不出家的人承担的兵役责任会更重,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第二,和尚不结婚生子,所以对于社会人口增长没有贡献。古代社会衡量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口,实际上直至现在人口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力。所以历朝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人口增殖。偏偏佛教特别提倡清心寡欲,不允许出家信徒生育。这就导致佛教快速发展的时候,会影响人口增长。
第三,佛教徒在税收方面享受政府优待,所以当大量社会财富流向佛教以后,就势必导致政府财政减少。财政是政府运作的基础。从稳定收入角度来看,也必须打击佛教。
第四,佛教徒不事生产,全靠社会供养,发展过快之后成为社会的负担。在提倡禅农一体的禅宗兴起以前,中国佛教普遍沿袭印度传统,信徒向佛教寺庙布施和供养僧人。佛教徒完全依赖布施和供养生活,本身不从事生产。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区以中国云南边境地区的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我们汉传佛教当中贬称为小乘佛教,时至今日依然保留了这种传统。禅宗能够在宋代以后一枝独秀,和这种较为独立的经济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见,总的来说就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一个方面是钱。当佛教过度发展以后,在这两个方面和政府展开竞争,势必会危及政府的统治。中国具有世俗国家的传统,政府的地位和实力始终高于各种宗教,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政府强制手段打击宗教是必然的结果。在所谓的4次法难当中,其实有好几次不仅仅是针对佛教的,而是针对所有宗教的。
那为什么自宋代以后就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打击佛教的运动呢?从宋代开始,佛教实际上就已经开始逐步衰落。佛教思想不如唐代时期那样,形成诸多宗派,并且与儒家道家展开思想竞争。汉传佛教在这一时期,从唐代开宗立派兴盛发展逐渐转化为禅宗和净土宗两大宗派为主导的模式。宗派的衰落是佛教衰落的一个侧面反映。元代时间虽短,但对于汉传佛教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事情。元代初年,全真派凭借着特殊的机缘,一度成为成吉思汗的座上宾。而蒙古民族,在这一时期接纳了西藏的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作为自己的宗教,对于同属佛教的汉传佛教,却采取了压制政策。汉传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陷入低谷。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有一定的复兴,但始终处于较低水准,和隋唐时期鼎盛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和两个王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有关。明代朱元璋是和尚出身,但是却因此对宗教势力有很深的戒心。朱棣十分推崇道教。之后的嘉靖帝痴迷炼丹。总的来说,明王朝的皇帝,对于佛教兴趣不大。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出于拉拢蒙古的需要推行联蒙制汉政策,因此,在信仰上追随蒙古,也以喇嘛教为尊。入关以后,为了控制西藏,实际上尊喇嘛教为国教。汉传佛教地位不高。
所以,由于在宋以后佛教逐步衰落,再加上本身也已经有一定的压制政策,所以反倒没有出现大规模打击佛教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