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代嫡长子制度很封建,皇太极去世后,为何会是九子顺治继位?

网友提问:

古代嫡长子制度很封建,皇太极去世后,为何会是九子顺治继位?

优质回答:

清初不封建。有清一代,确实没有确立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事实上不止清朝,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真正用心贯彻过嫡长子继承制的,也只有明朝而已。

清朝不遵守“立嫡立长”。

我们需要考量清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最先是游牧民族,从原始社会过来没多久,跟他们讲嫡长子继承制没什么用。而且,游牧民族都是用战功说话,清初的贵族们如果没有战功,是不可能在朝廷上有话语权的。我们看皇太极、多尔衮、多铎、豪格,无不是战功赫赫。

以战功酌定地位的大环境,确定了皇位继承不可能只看出身。

福临不过几岁,也没有战功,为什么他能够坐上皇位?

皇太极诸子之中,论战功威望,没有人可以与豪格相比,具备继承资格的第一人应该是他。肃亲王豪格的战功不必多说,他打过太多仗了,大西张献忠就是终结在他手里。皇太极猝崩,没有留下遗诏,八旗迅速分化,两黄旗支持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

因为不以出身定地位,多尔衮以叔叔的身份,成为豪格的强劲对手。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两个都不立。这个事情里面,豪格其实是吃了亏的。

豪格与多尔衮落选,剩下的候选人也不止是福临而已。不过架不住福临支持者多,王公贝勒们一议,自然就把他推到了台前。

福临继位,是各方势力平衡下的结果。

其他网友观点

清朝由于是满族建立,没有采取汉族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立贤,所以皇太极驾崩后,皇叔多尔衮和皇长子豪格皇位之争。当时清朝八旗军队,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的各有三旗,让他们其中一人登基,另外一人不服。将让清朝毁于一旦,当时明朝还未灭亡,于是乎双方各退一步,拥立5岁的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登基,是为顺治皇帝,公元1644年多尔衮带着6岁的福临以及军队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背景下,攻入了北京,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其他网友观点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之后,封邦建国,大封功臣之后才真正建立的。后来周公姬旦辅政,营建洛邑,平定叛乱,定鼎中原,制定周礼,才以宗法的原则固定了下来。

其次,虽然嫡长子继承制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也遭受到了极大挑战,但总得原则已经深入人心,没有被丢掉,就连清朝统一全国以后,也开始执行这一原则。

再次,清朝在没有入住中原的时候,还是大量保留了满人和蒙古人的习俗,这中间就包括继承人的军事集团相互推选制度。具体到满清就是八旗的旗主开会决定。皇太极就是通过这样的会议和妥协才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

其四,满清的汉化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努尔哈赤时候才开始的,而是努尔哈赤的祖辈就开始了,他们都先后担任过明朝敕封的官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了汉化过程,只是这一种汉化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和被动的。

到了努尔哈赤时代,尤其是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时候,他由于政治的需要,一方面在女真高层积极主动的实施中央集权,四处攻略各个女真的其他部落,最终统一了女真,建立了八旗制度。这个制度其实是蒙古的军事集团和汉人中央集权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对外或者说表面上保持着游猎民族的部落军事会议制,但对内或者说实际上是大汗一个人说了算。

到了皇太极阶段,他一方面模仿明朝设置官署,重用汉人,一方加强八旗的权力,在军事上依靠八旗与明朝争天下。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依旧开始慢慢升温,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终于替代阶级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阶段的满人汉化是一种顶层设计推动,满洲贵族抵制和妥协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皇太极的皇位由谁继承,自然是不能遵守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但又不能完全按照游猎民族那种兄终弟及,或者军事集团强者为继承人的情况下,只能是相互妥协,由一个小孩子福林继位。

(之前回答过有关康熙九子夺嫡的问题,在那中间对于满清汉化有过一些阐述,随后会有系统的文章来完整的说一下这个问题,因为这个过程,是导致清初很多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你有没有为家人做过一顿饭?

下一篇: 你认为最霸气的古诗词是哪几首?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