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古代状元,出名的少之又少?

网友提问:

为什么古代状元,出名的少之又少?

优质回答:

说到古代的状元,主要是以写八股文为准。

也就是说并不是他的文采有多好,而是他的应试格式文能够满足八股文的要求,甚至是刚好满足考官的要求。

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有固定的格式。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答题,有标准答案,并不能够自由发挥。

如此一来,恰恰是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由此可以想到那些成为状元的人,大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或者是类型。

反观在其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完全不同。比如文学上,那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是政治上,就需要有担当,有胸襟,有前瞻性的眼光。

可以说中国古代成也是八股文,败也是八股文。因为古代科举制度是寒门学子打破阶级壁垒的唯一途径,但同时因为八股文的特殊制式,也限制人的想象力,或者是说限制部分人的成就。

唯有那些本分的读书人,才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法子,将八股文的格式刻进头脑中,在科举考试时满足相应的要求。

而聪明人是不愿意这样做,他总也忍不住想要去发挥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就是导致不被认可,名落孙山。

当然聪明的人是不会被历史所埋没,最终会在历史的故纸堆当中发出自己的光芒,随着时间的积累,将照亮那片黑暗的历史星空!

其他网友观点

状员,包括一些榜眼、探花。一旦中弟,就会与同科进士们曲别对待。从前三甲往后,一般都是从基层县长干起,经过底层的磨练,具备了从政经验、官场经验和一般文人的军队建设的经验!所以,后世成名的不在少数。而状员们一开始就直接在中央任职了,地方管理经验不足,一遇大事就慌了,没有在地方上历练过的经验,就会在关键时候“麻爪”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各别有见识的状员)。这就是状员出名的较少,而进士则较多的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

人生自古有四大美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金榜题名”的终极段位就是钦点头名状元了。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延伸一下知识点:科举制的影响力扩展到了中国周边的国家比如越南等。

想要高中状元是很难的,每次应试的考生在不同朝代就有30-110万人之多,还不是年年开考甚至会停考数年到十数年不等,难度可想而知。状元中还有连中三元的那就是更难了。(所谓“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名。据统计,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只出了17位“连中三元”的状元)。

中国历史上一共才产生600个左右的状元(具体数字仍有异议)。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状元等于驸马?状元等于高管?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剧情是:高中了状元之人不但封个大官,皇帝还把女儿嫁给他招为驸马。其实,历史上只有一位状元当了驸马。理想和丰满,现实很骨感!

考上状元后不会马上去当实职官员,一般都是去中央顶级文化部门---翰林院当个授六品(居多)或七品编撰/编修,从基层开始沉浮荣辱勾心斗角的漫漫宦海生涯。看个人努力与机缘,辛辛苦苦混个十来年才能混到侍郎级别。

“状元”只能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并不代表其处世能力的高超。所以 “状元及第”后还需好好熟悉官场文化学习为官之道,更要朝中有人。所以古代的状元并不是考上了就一定能如同名臣能吏般长期出名!

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栏提出不同意见或补充,谢谢阅读!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古代的“寒门”指的是小地主还是贱民?

下一篇: 农民在农村怎样能够赚到钱?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