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唐初名将,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世袭,秦琼的为何却不能?
优质回答:这事说起来非常奇怪!秦琼与程咬金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俩原本都是瓦岗寨的将领,后来同时投降了王世充,然后又同时投奔了李世民,屡立战功,成为唐初名将。
武德四年,秦琼因大破窦建德之功被封为翼国公,程咬金也因为多次立功被封为宿国公,李世民登基之后,于贞观十一年又改封程咬金为卢国公。
可是,程咬金死后由儿子程怀默承袭了他的卢国公爵位,秦琼死后,他的儿子秦怀道却只承袭了历城县开国公这种爵位,难道说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爵位”的由来。
传说爵位这个东西在尧帝的时候就有了,只不过没办法证明,有史料记载的,最早是在周朝。大家都知道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就是把土地分封给周天子的兄弟、儿子、功臣等等,不过这可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有厚有薄的,和周天子血缘关系近、功劳大的人,分到的土地就大,反之分到的土地就小,等级上也有所区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比如国、宋国的国君是公爵,而卫国、蔡国就是侯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卫侯、蔡侯等。后来扫灭六国的秦国在建国之初只是个伯爵国,所以秦国的第一任国君被称为秦伯。明白了这一点,大家再看春秋历史的时候就不容易搞混了。
以上五个等级虽有高下之别,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土地,建立的国家都是诸侯国。各国国君可以再授予其下属爵位,比如卿、大夫、士等,凡是得到爵位的,在当时都被称为贵族。所有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的,可以无条件地传给自己儿子。
春秋晚期到战国期间,各诸侯国逐渐强大,周王室也没什么力量约束,于是很多诸侯国就开始称王,比如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叫法也叫随之而生了,但当时并没有王这个爵位。
战国后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爵位不再仅授予贵族,而是规定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就会被授予爵位,并根据功劳大小定下了二十等爵位。此举为秦国招揽了大量人才,也是其后来能够扫灭六合的原因之一。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爵位制度并没有改动。
汉朝建立之后,继续使用秦朝的爵位制度,只是在公爵之上新增了一个“王爵”,虽然王爵在客观上早已存在了很多年,但被中央朝廷确定下来的确是在汉朝。大家熟悉的韩信就是被封为楚王,不过后来王爵就不给异姓功臣了,只能给皇族宗室成员,比如汉文帝即位前就是代王。
东汉末年,曹操在南征北战中收揽了很多人才,由于自己不是皇帝,所以在封官上就有些捉襟见肘,所以只好开“空头支票”,创设了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这些爵位。被授予名号侯之类爵位的,封地大多不是在蜀地,就是在吴国,根本没办法食封,拿不到钱,所以实际上就成了一个荣誉象征。
后世的皇帝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所以就一直沿用了下来,自曹魏之后,爵位就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有封地的,一种是没封地的,而在此之前,即便是再低的爵位都是有一块地是属于自己的。
从三国到隋朝,爵位制度一直在不停地变动,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我这里也就不细说了,直接跳到唐朝的爵位制度。
唐朝的爵位制度还是很清晰的,首先明确的是所有爵位都成了虚封,也就是没有封地了,只有食邑,通俗说就是俸禄高低的区别。
爵位中最高的是亲王,通常只有皇帝的兄弟、儿子才能获得。亲王死后,儿子继承亲王爵位的,称为嗣王。比如李世民本人在登基之前就是秦王。
亲王之下就是郡王,一般都是给宗室子弟的,不给异姓功臣,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的张柬之等五人都被封郡王,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也都得封郡王。
亲王、郡王都是王爵,正常情况下大臣们是不可能得到的,至少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在位期间,我是没查到有异姓功臣获封王爵的记录。
王爵之下,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一套了,但唐朝有个特点,喜欢在爵位前面加个地名,既然是地名那就有郡和县之分了,所以公爵就分成了三等,第一等是“国公”,第二等是“郡公”,第三等是“县公”。这一点不如清朝简单明了,直接就命名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
贞观年间,李世民在后两者上加了“开国”两字,于是公爵就分为了“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三等。“开国县公”听起来不怎么气派,但却是实打实的公爵爵位,地位仍旧高于所有的侯爵、伯爵等等。按照《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国公为从一品,开国郡公为正二品,开国县公为从二品。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正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唐朝前期,“国公”就是大臣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了,程咬金的爵位是卢国公,秦琼的爵位是翼国公,都是最顶级的爵位了,看起来没有区别。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听我继续说下去。
按照唐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但是需要降一级,其他嫡子就需要再降一级了,而庶子则基本没机会继承爵位。但如果没有嫡子,或者嫡子早夭,那么就按顺序后延至庶子继承爵位。但是,如果皇帝格外开恩,在赐予爵位的时候,加上一句“世袭罔替”,那么嫡长子在继承爵位的时候,承袭的就是原爵位,而不必降级。
程咬金在贞观十一年,被改封卢国公时,唐太宗下旨允许其爵位“子孙世袭”,所以在他死后,他的嫡长子程怀默承袭了他的卢国公爵位,他的嫡次子程怀亮受封为东阿县开国公,嫡三子程处弼后来也受封为广平郡开国公。其他三个庶子则没有承袭爵位。
也就是说,程咬金的三个嫡子都是公爵,这三个爵位,可以由各自的儿子们继续继承。其中,程怀默的卢国公爵位在传给儿子时,可以不降级,其他两个人的爵位在传给儿子时必须降一级继承,因为他们没有“世袭罔替”的特旨。
程咬金死后的爵位继承是没有问题的,完全符合唐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但是反观秦琼,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就是秦怀道,根据他的墓志铭记载,他承袭的爵位是历城县开国公,而不是秦琼生前获得的翼国公,也不是死后追封的胡国公,是不是说明秦琼没有得到“世袭罔替”的特旨呢?
我想这似乎不太可能,在我们已知的开国功臣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郑国公魏征、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莱国公杜如晦、谯国公柴绍、鄂国公尉迟敬德、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夔国公刘弘基……我查到的结果是,他们的原爵位都是由长子或长孙继承的,并没有降级,那为什么其他所有人都有,却单单拿秦叔宝出来不给“世袭罔替”的特权呢?
我看到有的人说是因为秦叔宝反对玄武门之变,还有的人说秦叔宝其实是太子李建成的人……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玄武门之变前,秦琼一直是李世民的直接下属,而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也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是升了官的。当时,柴绍出任右卫大将军,秦叔宝出任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出任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出任右武候大将军,这四人牢牢掌握诸卫府兵,保证京师安全,位置十分重要,非亲信之人不能担任。
如果那些说法成立,那么秦琼不是应该被李世民打压吗?为何还要升官,还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呢?
除此之外,李世民登基之后,曾专门定了各爵位的俸禄标准,其中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人是食邑一千三百户,柴绍、罗艺等人是一千两百户,侯君集、张公瑾等是一千户,李世勣、刘弘基是九百户,高士廉、秦琼、程知节等是七百户。既然是同时封赏定标准,不太可能待遇不同,其他人都给了“世袭罔替”的特旨,偏偏不给秦琼?
那么,为何秦怀道没有袭爵翼(胡)国公的爵位呢?
分析现有的史料,我们知道秦琼只有一个儿子秦怀道,应该是他晚年得子,因为秦琼死的时候秦怀道才14岁,而通常估计秦琼死时大约67岁左右,也就是说秦琼是在50多岁时生下的秦怀道。
从常理来推断,秦琼应该还有其他儿子,但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所以没有证据。我只能推断,古人如果三十岁还没有儿子,通常就会非常焦急了,开始变着法子生儿子了,秦琼万万不会一直等到50多岁才开始行动。而秦怀道的存在,也证明了秦琼的生育能力没有问题。因此,我认为除了秦怀道之外,秦琼一定还有其他儿子,而且肯定是嫡子。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翻遍各类史料,都没有找到关于秦琼妻子、子女的记载,仅有李渊封赏秦琼时说了一句,“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以此猜测,秦琼是舍弃妻儿来投奔大唐的。
如果我的推测正确,那么事情就很好解释了。秦琼死后,他的嫡长子是继承了翼国公爵位的,只不过史料中没有记载下来。又或者,秦琼嫡长子死在了秦琼之前,原爵位由嫡长孙继承,但嫡长孙年龄尚小,可能还未成年就夭折了,这一支断了,所以才没有记录在史料中。
这里有人可能就问了,即便如此,秦怀道的爵位降一级也应该是开国郡公啊,为啥只是个开国县公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秦琼的父亲叫秦爱,隋朝大业十年就死了,李渊在封赏秦琼时,顺便还追封了一下秦爱,给了个爵位,就是历城县开国公。这个爵位和秦琼的国公爵位是没有关系的,说白了,就是可以由秦琼的其他儿子来继承。
那么,在秦琼还未死,秦怀道出生后,秦琼觉得这个爵位不能浪费,就让秦怀道继承了历城县开国公的爵位,而他自己的翼国公爵位,当然要留给自己的嫡长子或者嫡长孙,因为国公的品级要高于开国县公嘛。
综上所述,我认为最合理的情况是这样的:秦琼的嫡长子早逝,但为秦琼留下了一个嫡长孙,年龄还十分幼小。除此之外,秦琼还有一个嫡次子叫秦怀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秦琼决定让秦怀道继承爷爷秦爱的历城县开国公爵位,让嫡长孙继承自己的翼国公爵位,这样他老秦家就能实现“一门两公爵”了。只是秦琼死后,这个嫡长孙继承爵位后不久便夭折了,一个孩子又没有什么功业可言,所以也就没有被记录在史书之中了,留下记录的只有秦怀道。这才造成了秦琼儿子没有继承原爵位的错觉,因为中间少了一部分。
大家觉得我的推测是否合理呢?
其他网友观点说起门神秦琼和程咬金的三板斧,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民间关于他们的轶事有很多,估计都能说上几段。
这二人都是唐初的开国名将,他们有很多人生轨迹是重合的。比如都曾在李密的瓦岗军,后来两人都投在王世充帐下,最后又一起跟随了李世民。
在李世民这建功立业,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大唐的开国名将。可是我们从史料中会发现李世民给两人的待遇却有很大不同。
两人虽然都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但秦琼排在倒数第一。两人都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国公,但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世袭,而秦琼的却不能。
在建立大唐的过程中,秦琼的战功要比程咬金的大,从个人能力来说,秦琼也远比程咬金厉害,程咬金号称三板斧,这一是说他使斧子厉害,二也证明他战术单一。
即便如此,可为什么秦琼的国公爵位不能世袭呢?
先看一下唐朝的爵位都有哪些?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世袭的?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排名第一第二的王爵,一般都是皇亲皇子,当然也有外姓封王的情况,除非功劳特别巨大。通常能封到公爵,那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所以像秦琼、程咬金这样的能封到排名第三的国公,已经是对他们功劳的充分肯定了。
那唐朝的爵位是怎样世袭的?唐代封爵较前代爵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封而不建,不裂土分茅。《唐六典》卷2 载: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正常情况下,论爵位至多到第三代的时候就不是王爵。
从《唐六典》的记载可以看出,唐朝的爵位大多不是终身制的。可以世袭,但是要降级承袭。就是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降一级,变成嗣王,嗣王的儿子继承爵位再往下降一级。如果子孙后代没有再建立新的功勋,三代以后爵位就要取消。
当然在皇帝的特许下,也有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只要在后代不犯错误的情况下,爵位可以终身世袭。但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在李世民和李治的特许下,一共确定了十几个一等功臣,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因为在史料中关于秦琼是否有儿子和爵位继承均无记载。
我们先看一下秦琼有儿子吗?一般大家知道的就是秦怀玉,但事实上秦怀玉是小说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在《薛仁贵传奇》中说,秦怀玉是静罗公主的驸马,这就是小说中的杜撰。
但据秦琼族谱和考古人员从秦琼的父亲秦爱的墓志铭上考证得出秦琼确实有一个儿子。名叫秦怀道,秦琼死时他才14岁。早年担任过皇帝侍卫武官千牛备身,后期只担任过绵州司士参军(从七品下)、常州义兴县令(从六品上)等低级官职。
这就可以看出秦琼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这也说不通他不继承秦琼的爵位,按照唐朝的世袭规则,就算秦琼的后代无作为,那也是三代之后取消爵位。更为奇怪的是,秦怀道世袭的是其祖父的爵位。
那就是说不是后代的问题,还是秦琼本身的问题。
有人说是因为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惹得李世民不高兴。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秦琼本传记载,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由此可见秦琼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
但是秦琼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他很耿直,对事不对人。一代名相魏徵曾评价秦叔宝说,“秦琼是国之栋梁,是社稷之臣。是良臣而不是所谓的忠臣,他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个人。”
皇帝也是人,他对功臣也有亲近远疏。可能因为性格问题,李世民更信任程咬金一些。
再就是贞观年代秦琼因为病重很少参与朝事和战事,每逢病时就对人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而其他人则是继续为大唐做贡献,时间长了李世民虽然依旧记得秦琼的好,但多少会有点生疏。
秦琼又死得早,而程咬金却是个大寿星,总在李世民身边。孰轻孰重,总也是有一些区别的。
总结。爵位的世袭虽然有规定,但决定权还在于皇帝。秦琼的后期战功不足,皇帝的信任度也没有程咬金的高。他死时儿子尚小,抑或是历史记载有误。
其他网友观点同为国公爵,难道还有等级之分?其实一句话足以解释:“规矩亦死人亦活”。
关于古代的绝对世袭制度,并非一成不变,也难免出现意外。就拿唐代典型的“封而不建,不裂土不分茅”来说,即使后代接受分封,如果没有建功立业,也并不见得享受多么优渥的待遇。何况爵位的承袭也并不见得是终身制!
世袭的规则一般是降级承袭,也就意味着在原先的基础上下降一级,而且在三代以内,倘若没有建功立业之人,爵位依旧会取消,足见当时的爵位世袭也并不意味着金饭碗,还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保持。
至于要达到世代罔袭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当然就需要皇帝特批,这机会相当难得。并且即使得到先皇应允,但不意味着子子孙孙都能享受这一福祉待遇,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下一任皇帝手中。
程咬金与秦琼同时作为开国功臣,都有不小的功勋战绩,但要说起这两人能力强弱,也还是有所区分。同为国公爵,但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确实不一样,两人的待遇也天差地别,他俩共同位列凌烟阁的24功臣当中。但是按照排名大小,秦琼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自然能够接受的待遇也不一样,这也是最终造成他俩不一样的世袭制的原因之一。
战功确实受用,但还要取决于你是否长寿,如果确实能熬到接受册封的那一天,那么你很幸运,但要是中途发生意外,恐怕册封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比之下秦琼死的很早,总陪伴在李世民身边的却是程咬金,尽管当时建国初期,秦琼作出的贡献无疑要比程咬金大,但是作为开国功臣,秦琼的死,也还是会随着时间在李世民心中被淡忘,秦琼的胡国公,也是在他死后的第2年被追加的。
程咬金则恰恰相反,尽管他在此前,并没有秦琼的功绩大,但他往后却异常活跃,官职变化也很快,一路升迁,即使最后犯错,回家养老,但在当时他也已经算功成名就了。
后来由宿国公改为了卢国公,也顺利被嫡长子继承,纵观秦琼的生命史,也可能是由于建国后他在思想上懈怠了,几乎处于退休状态,这样也少了李世民对他的些许挂念。
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时常出现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必定会更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力和重视。皇帝也并不可能牢牢记住每一个人,除了机缘巧合,更依赖自身造化。
李世民对于程咬金和秦琼的器重程度,从他们两人的儿子身上就可以看出。正史中的秦琼,在他去世时有一个14岁的儿子,名叫秦怀道,时间往后推移两年后,秦琼被册封为胡国公,当时秦怀道也才16岁。(演义中的秦怀玉是杜撰的,其原型就是秦怀道)
(秦怀道剧照)
因为年龄问题,接受世袭册封还尚不成熟,但是我们最终发现,秦怀道继承的却是他祖父秦季养的开国公,相比较于父亲低了足足两个等级。
我们就知道与其父亲的死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李世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极有可能与秦怀道的能力有关。
关于程咬金的儿子,程处默是确定的嫡长子,最终承袭父亲的卢国公,并没有让人值得意外,但是反观秦琼之子秦怀道,很可能并不是秦琼的嫡长子。
(程处默剧照)
早期担任比较低级的官职,也基本徘徊在六品、七品附近,要是足够优秀,而且是嫡长子,是绝对没理由,得不到秦琼爵位承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