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为什么没有诸侯抵制?

网友提问: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为什么没有诸侯抵制?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法令。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借鉴秦朝郡县制的策略,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用的方式,分封了一些地方诸侯王。汉高祖在世的时候也清除几个异姓王,尽管这样,时日一多,地方诸侯政权也给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大夫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制度,改为诸侯王可以把封地分给所有的儿子,这样庶子也可以分到封地了,地方诸侯国将会由大变小,小诸侯国就没有什么多大的实力了,减小地方诸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使郡县制逐渐地代替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削蕃是历代封建王朝非常头疼的事,当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就会激化和中央的矛盾,叛乱时常出现,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就是一个削蕃策略,为什么地方诸侯没有抵制呢?原因是在汉高祖刘邦在世的时候,异姓王被清除差不多了,又制定了“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制度,使异姓王没有什么威胁了。二是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这些地方诸侯的元气还没有得到恢复,新继位的诸侯王还没有这个胆。三是许多诸侯王也能接受这样的做法,封地是给他的儿子的,又不是给别人的,明知是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但他们也能认可采纳。特别那些庶子,是拍手叫好的。至于个别诸侯王反对,必定人数少,力量小,也没有能力对付中央。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长子以外的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被分封的子弟为侯,而侯受管于郡,从而使王国封地被分割,达到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目的。诸侯王之所以接受推恩令:

一是汉景帝削藩打下了基础。汉景帝刘启为了铲除诸侯王乱国,采纳晁错建议开始削藩,导致西汉发生了"七王叛乱",景帝为了安抚反王,赐杀了晁错,但依旧没有平息叛乱,后景帝重用周勃之子周亚夫进行平叛,周亚夫不负众望,强力平息了叛乱,沉重打击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其不敢再次轻举妄动,有力地确保了西汉王朝江山稳固,为后来汉武帝顺利颁布推恩令打下了基础。

二是汉武帝时期已具备了颁发推恩令的实力。通过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得到了很大发展,加上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一是为了削弱相权,在中央设置中朝。二是为加强对地方王国和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吏。三是为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四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收回运输、煮盐、炼铁、贸易和铸币权。五是为统一全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七是军事上着力发展骑兵新兵种,大胆使用年轻有为的将才,军队作战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相对于中央集权和国力不断加强,诸侯王已经没有了势力来拒绝推恩令的颁发。

三是叛乱不得人心。汉武帝用打击匈奴凝聚人心,从朝廷到地方同仇敌忾,坚决拥护,淮南王刘安和梁王刘武反叛几乎很少有人响应,汉武帝平息二王叛乱后国家更加团结,汉武帝借机颁发推恩令,得到诸侯王支持和拥护,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与其反对得罪皇帝,不如送个顺水人情皆大欢喜。

推恩令解决了西汉自高祖以来想解决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汉王朝因诸侯王坐大起兵发动判乱祸国殃民的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地方郡县制统治,为汉武帝最终打败匈奴奠定了内部稳定的基础。

其他网友观点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他和削藩令本质是一样的,属于削藩令第三代版本,推恩令的实施引起了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的谋反,不能说没有反抗。

汉武帝刘彻

分封天下是推行削藩令的前因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落下帷幕,刘邦称帝,依据军功分封了八位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和一百四十余人彻侯,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彻侯一百四十余人中包括鄼侯萧何、平阳侯曹参、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留侯张良、曲逆侯陈平等。

汉高祖分封天下图

这些诸侯王除了楚王韩信,与刘邦更多只是盟友关系,刘邦分封也是对其既定地盘的承认,因此西汉初年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内诸候林立,和春秋战国没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于汉高祖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在分封后不久,刘邦就以造反或者“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些诸侯王一一清除,只留下比较弱小的长沙王与鞭长难及的闽越王。

在解决异姓王后,刘邦又先后分封一批同姓王,其中有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刘邦的兄长代王刘喜、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以及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代王刘恒、燕王刘建等,希望能依靠刘氏子弟作为汉室江山的藩屏。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他以为的家天下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汉文帝的第一代削藩令-治安策

贾谊

在刘邦去世后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不久,先后发生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举兵判乱事件,这表明同姓王也不一定可靠,在这样的情况下,梁王太傅贾谊写下《治安策》来警示文帝。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其中“可为痛哭者”,就是指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国家虽然暂时安定,但是隐患重重,等到诸候更加强大了,即使尧舜也治理不了。对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具体是让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割父亲的封地,这样一来虽然诸侯王越来越多,但每个诸侯国地盘越来越小,就无法合力与中央进行对抗了。可以发现,贾谊的对策可行性很高,也正是如此汉文帝时期一直致力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改革,诸侯国地盘越来越小,淮南国实力被削弱,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汉景帝的第二代削藩令-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后,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削藩政策,他采用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晁错认为,中央与诸侯的矛盾日益加剧,所以不如利用诸侯王犯法,趁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国。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这种激进的削藩政策可以说过于直白和粗暴,这导致被削地的诸侯王甚为不满,而且未削地的诸侯王也惶惶不安。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下诏削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吴王刘濞暗中勾结楚王刘戊、赵王刘遂、齐王刘将闾、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济北王刘志、淮南王刘安、庐江王刘赐、衡山王刘勃等反叛,形成了七国之乱,最终晁错以被腰斩收场,七国之乱也被很快平定,而各诸候经此一役也不再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了,更为重要的是诸侯王失去了任免官员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封国的政治权力愈加微弱。

汉武帝的第三代削藩令-推恩令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虽然汉景帝的改革让诸候失去了与中央直接对抗的资本,然而汉武帝仍然不放心,诸候之间仍然有联合反叛的可能。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向汉武帝献策,主张将诸侯王庶子封为侯,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成几个部分传给各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汉廷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达到分化、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效果。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主父偃

但此举让淮南王刘安非常不满,与弟衡山王刘赐图谋反叛。结果东窗事发,武帝未动一兵一卒,派遣宗正将淮南王、衡山王治罪,淮南王、衡山王自杀而死。其他诸侯王虽然没有再叛变,然而武帝也找出各种理由废除封国,比如——

济川王刘明因射杀中尉被废为庶人,济川国除;燕王刘定国与父亲的姬妾、弟弟的妻子、自己的女儿通奸,自杀国除济东王刘彭离喜夜间杀人越货,被废为庶人国除常山王刘勃居父丧时玩乐,被废为庶人国除

公元前112年,诸侯王、列侯来给朝廷进贡用来祭祀的贡金,而武帝却认为许多“酎金”成色不合格,下令将“王削县,侯免国”,一次性被剥夺侯爵的竟然多达上百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强,汉朝才真正完成大一统局面。

结论: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没有引起更大的判乱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削藩已让诸候国的势力大大削弱,到汉武帝时,诸候实力已不足以对抗中央政权。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二战时期,如果丢掉莫斯科,苏联能退到西伯利亚继续抵抗吗?

下一篇: 男子用热水烫死怀孕猫,其单位开除了他,有法律依据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