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四大名著中,为什么只有红楼梦发展出了红学?

网友提问:

四大名著中,为什么只有红楼梦发展出了红学?

优质回答:

这是一部神奇的著作,它是四大古典名著里唯一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的著作。究其原因,我是这样认为的:

《红楼梦》残缺不全,依旧成谜

如果一部著作故事情节完整,其实不必花费这么大心力研究的,直接品鉴欣赏就好了。但因《红楼梦》并不完整,贾府众人结局成谜,便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宝玉黛玉到底怎样了?平儿这么好的丫鬟又去往了何处?贾家最后有没有东山再起?看故事看到一半最令人扫兴了,于是人们躁动不安,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着我们非要弄出个所以然来,一解记挂之苦。

至于其他三部,就没什么可质疑的了,故事摆在那里,版本也没多大的出入。我只知道《水浒传》的作者存在着争议,其他的没听说过。而《红楼梦》哪里是作者有争议,可争辩之处多了去了。

《红楼梦》价值极高

既然人们肯花时间去研究一本残缺的小说,而且是这么长时间,那就绝不是心血来潮,自是有价值、有意义,人们才会乐于这样做。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极高,它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包含的文化多了去了。就比如太太夫人们佩戴的抹额吧,这种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就通过《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展现了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时人们的服装特点。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其他网友观点

如题所述,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发展出了一门“红学”,蔚然大观的红学中又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并在“百家争鸣”的喧嚣声中大致可分为索隐派、 考证派、评点派、题咏派等诸多流派,且由书斋滥觞至民间,这一点比之由《金瓶梅词话》而衍生出来的“金学”要丰富复杂得多。而其他三部名著并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学派,究其原因,应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吧。

主旨的复杂性

比之于《西游记》中的“打怪升级”、《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三国演义》中的“分久必合”等通常意义上近乎可以“一言以蔽之”的略显单维度的主题,《红楼梦》的主旨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多角度的泛化倾向。比如,“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的先天性冲突带来的宝黛爱情悲剧论;“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四大家族没落论,红学家俞平伯提出的“色空观念”说;还有由作者曹雪芹家世变故而推断出来的政治历史论(如乾隆皇帝指出的“明珠家事”一说),等等,这些主旨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并可以自圆其说,但是任何一种这种的概况都未免有不完整之憾。就是从书名来看,《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林林总总的名字都曾经冠在这部名著之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部书主旨的复杂性。正是由于主旨的复杂性,加上作者在书中似乎不经意间提及的“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的自谓、“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纠缠给了人们更多的解读可能,由此带来了对这本书的主旨难以界定的困难,一如曹雪芹在书中所言的那样,“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在宏观上给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去探寻、去揭秘的动力和兴趣。

内容的丰富性

相较于其他三本名著,《红楼梦》是对社会风情的一种全景式发散式的描述,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值得探究的地方。文学方面自不必说了,其中的诗词曲赋等诸多问题均涉及到并且作者在其中借书中人物之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黛玉教香菱写诗比许多诗话类的作品更有可看性且观点不俗。此外,对饮食文化、中药文化、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均有涉猎,比如书中提到借凤姐之口介绍的茄鲞做法,还有宝钗吃的“冷香丸”、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等,书中每个人物出场的服饰也是颇有讲究之处,还写到了当时的婚丧嫁娶、祭祀等风俗,更进一步看,它在现代语境下还可延伸扩散至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并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案例,比如凤姐和宝钗在大观园的经济管理上的做法,等等。几乎包罗万象,可谓一本“百科全书”的案例版,于是从微观上给了研读者单就某一方面去深入解读的可行性,并由此带来不同的阅研角度和诠释乐趣,这种常读常新、专读专新而带来的“千般滋味”是其他小说很难全面提供的。

文本的残缺性

正如维纳斯的断臂之美给人带来不可言说的震撼一样,《红楼梦》文本的残缺性给人们的阅读理解带来的“障碍”具有一种挑战性,并由此引起人们对最终结局的各种好奇与追问。《红楼梦》就像一个迷人的迷宫和陷阱,而曹雪芹在通过十二钗的判词模棱两可的指出了主要人物的最终归宿,而这种人物的最终归宿使人们对《红楼梦》的最后结局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对高鹗续作(存疑)在情节描写刻画以及最终结局上对曹雪芹的本意忠实度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论,并引用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运用娴熟自如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艺术创作手法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由此带来的纷争无法平息。而且,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自述中可见这部书正式文本诞生之前的作者内心的纠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这种做法的动机产生了追问的好奇心,最典型的就是秦可卿之死的说法。这种文本上的残缺性带来的遗憾引起的争议难以定论,让每个读者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思考和解读的空间和纬度,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体验中,其引发的热议也是促进红学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

《红楼梦》为什么发展出了红学,这个问题很大,内涵很广博,今只谈两个方面。

一是《红楼梦》在文学成就上算是一座丰碑,它文字太美。俗则做为故事它也非常好看,雅则它的确在文学、社会学、道学、哲学等方面有非常精深的内涵。读红楼,洋洋洒洒一部大书,脂批说它语言精炼到没有一句废话,又不能删其一句。这是什么水平,只这一点,其它作品对它只能高山仰止了。我自己读过很多遍,这方面感触非常深,刚开始感兴趣一般就是对故事喜欢,或是受影视作品影响,读了几遍以后,就感觉不断有新大陆被发现似的,曾经漠不关心的段落、句子原来都有照映,都有用意,而且它的文字表达非常精准生动,非常优美,举个小小例子:李商隐有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被曹公引用并修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一个“残”字在意境上胜出原文多少倍。读到这个份上的时候,《红楼梦》的魅力算是感受到了一点了,这也是很多爱好者“一入红楼梦不醒”的原因之一吧。本人即便读了许多遍,到现在还是有不少地方没搞明白,这只能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悟性不够,而绝不是曹公闲笔,再加上这部书残缺的遗憾,到底曹公意欲何为,众多人物命运走向及结局,这些也都成为让人欲罢不能而要探佚、要研究的驱动力了。

二是《红楼梦》作为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的明珠,阅读《红楼梦》感受它的美、它的包罗万象和博大精深,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经典文化的一个入口或通道,我相信,只要你感受到了它的美,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的美,就会真正的了解我们的经典文化和智慧有多么伟大,就真正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世界上其它文学名著也非常好,但总会感觉没有中国名著比如《红楼梦》这么耐品咂、耐回味。“《红楼梦》是中国第五大发明”,这是毛泽东主席对它的定位和评价。当年也确实开展过领导干部都要读一读四大名著的活动。胡适先生1948年离开大陆去台湾时,在匆忙中他只随身带了两部书,一部是现存上海博物馆的甲戌手抄16回本《脂砚斋评石头记》(下图),另一本是程高本程乙版《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中华文化之瑰宝,它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相信在今天的民族复兴之路上,文化复兴、文化自信重建上,《红楼梦》会发挥它更大的价值,它一定会被更多的人喜爱,红学研究会有更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参与。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凭什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日本要推翻夫妻同姓,拒绝冠夫姓,你怎么看?

下一篇: 古代考科举需要多长时间?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