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优质回答:“学政”一词,源自《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冶建国之学政”。学政是掌管一省教育科举的官员,也叫学台、学院、学宪的,与巡抚、巡按属同级别的官员。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如提督山东学政,提督湖北学政等,各省设一人,定期更换,一般是三年。如人称“张香帅”的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就担任过湖北、四川学政,张之洞后来官至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在晚清也算是风云人物。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学政是纪晓岚,他提督福建学政。
在清朝时期,学政是“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能者,斥其不师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就是说,提督学政的职责是,巡察本省各地方书院的师资优劣、学生学习、在册儒生的状况;统筹管理本省科举取士中的各类事务。
学政一个职责很重而又权力很大的官职。 因为,学政是唯一守卫在科举入仕,这华山一条路上的官员。而中国文化又提倡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虽说,清代也有输银捐官入仕这条小路,不过,这是朝庭处于财政困难或比较腐败之时,给商贾等有钱人开出的偏门小道。并不算主流大道,相比科举取士之量,捐官量也不算多。因此,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学政才是事关读书人一生荣辱涨落的最重要的官员。也是决定国家选择什么样人才的具体操盘手。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经济、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其他网友观点清代的学政,全称是提督学政,俗称学台,另外类似这样简称的,还有总督叫制台,巡抚叫抚台,布政使叫藩台,按察使叫臬台,道员叫道台,另外还有提督叫提台,总兵叫镇台,副将叫协台。
我们知道在每个省里面,最高的是巡抚,负责一省的军事,从二品,下面有管内政的布政使,从二品,还有管刑律的按察使,正三品,而学政就是负责教育还有科举考试的官员,那这个学政是多少品呢?
按道理说,应该至少和按察使平级,是个正三品吧,但其实,学政的品级不确定,因为这个职位并不是地方官,不是固定的地方职位,而是由皇帝委派到各省的官员,这一点,有点像最开始的刺史、巡抚,只是他们只管教育这一块而已。
那一般什么人会做为学政呢?简单的来说,这个人必须是两榜进士,那什么叫两榜进士呢,举人榜叫乙榜,进士榜叫甲榜,两榜进士说白了,就是必须是进士出身,这个也容易理解,进士都是科举考试出来的,让他们负责教育与科举,很合适。
那进士出身的人就多了,而且职位有高低,比较高的比如有从二品的六部侍郎,还有来自像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的三四品的官员,另外还有六部正五品的郎中,还有正五品的六科给事中,还有来自翰林院的五六品的编修或者侍讲。
学政为多少品,就得看他们原来是多少品的,所以五六品的学政也有,从二品的学政也有,地位差不多次于巡抚,而高于布政使和按察使,毕竟是皇帝派过来的嘛,另外三年一任。
学政,每省置一名,学政办公的地点叫做提督学院,清代比较出名的学政,比如有张之洞担任过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纪晓岚担任过福建学政。
其他网友观点科举考试自从成立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培养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基础就是教育制度,私人教育的发展功能根本替代不了公办教育。政府机关在教育管理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视,在明清时期“学政官制”就是专门负责地方教育的官员。
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从明朝开始就在各省设置了这个关执,在地方上与当时的检查室等省级官员并列。其他的政府官员在地方就是地方官,而提督学政不是。学政虽然身在地方,却不是“地方官”。
他们是由天子亲自任命派遣到地方管理教育的官员,隶属于中央。这些官员的职责就是代表皇帝来到地方为国家未来的政治机关培养储备军。包括了管理学校选拔人才教书育人等一系列的任务都在他们身上,地方教育官僚系统中的“老大”,他们除了掌管日常的教育事务之外,还肩负着检查的职能。明清时期国家财政都会定期给地方学校拨款,作为教学启动资金。提督学政督察各地学官的财政使用和考核情况。一般而言学政在每省均为一人,官职地位仅次于军政大员总督、巡抚。
清代在很多制度上继承和改造了明代制度。清朝保留了地方上学政官制的设置,并且对此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雍正年间正式恢复学政官,三年一任。所以明清时期能够担任学政官均被视作一种荣誉。清代有很多名人、名臣都曾在地方担任学政的经历。例如张之洞曾担任湖北、四川学政,他在任上整顿考场、严肃纪律,大力打击舞弊行为,获得了朝野好评。纪晓岚青年时期也在福建有做学政的经历,闲暇时间写就了不少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