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刘屈氂平定“巫蛊之祸”有功,最后为何会被腰斩?

网友提问: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刘屈氂平定“巫蛊之祸”有功,最后为何会被腰斩?

优质回答:

先上结论:西汉宗室出身的丞相刘屈氂触怒武帝,落得个自己惨遭腰斩酷刑、全家都被处死的悲剧结局,原因就是他在汉武帝清洗了皇后卫子夫和卫太子刘据之后这个敏感时刻,竟然勾结大将李广利,试图谋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为太子,此举显然为武帝不容。

刘屈氂出身其实非常尊贵,他是武帝兄长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备的近亲了),所以属于皇室宗亲。

汉武帝和刘胜关系似乎还不错,建元三年,中山王来长安朝见皇帝,汉武帝设宴款待。觥筹交错之间,刘胜在席间却哭了起来。汉武帝问他原因,刘胜于是心一横一股脑倒起了苦水。原来吴楚七国之乱后,各诸侯王为了洗掉谋反嫌疑,一举一动都小心翼翼,而朝廷为了加强对诸侯的监督,派去的官员又往往依仗朝廷威望凌驾在诸侯王之上,甚至还制造了一些冤案。刘胜感于时事,因此对汉武帝诉说委屈。汉武帝听了后,也非常感慨,于是“厚诸侯之礼,加亲亲之恩”,也就是说武帝在礼制上更加尊崇这些宗室,给他们加了不少恩典,而且顺便推行了自己的新政推恩令。

汉武帝征和二年,原丞相公孙贺因为牵扯进巫蛊之祸,死于监狱之中,全家被族诛。汉武帝一边斥责公孙贺的罪行,一边以举贤不避亲的理由,任命自己侄子、中山靖王之子涿郡太守刘屈氂为左丞相,封其为澎侯,封户二千二百户。同时汉武帝强调分丞相为两府,右丞相找到合适人选再上任。

根据《汉书》等史料记载,刘屈氂在丞相位时,主要做了如下大事:

第一件是在巫蛊之祸中,奉汉武帝的命令打败了卫太子刘据。当时汉武帝正避暑甘泉宫,江充认为卫太子行使了巫蛊,卫皇后母子又无法向武帝申诉,于是卫太子在窘迫之中起兵诛杀了江充,并攻进了丞相府,刘屈氂只身逃跑。面对太子的军事行为,刘屈氂陷入困境,他一方面派人向汉武帝汇报情况,一方面封锁太子起兵消息,尽量缩小影响。谁知汉武帝听到汇报后勃然大怒,认为刘屈氂不果决,并定下了“周公诛管蔡”的基调。有了武帝确定的旨意,刘屈氂放心大胆的发兵打败了卫太子。

第二件大事就让刘屈氂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卫太子死后,储君之位出现了空缺。当时武帝三个成年皇子里,最得他宠爱的就是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而刘屈氂恰好和李夫人弟弟李广利是儿女亲家。有了这层亲戚关系,于是刘屈氂和李广利两人谋划着把昌邑王送上皇太子之位,以博取更大的权力。然而此时正是巫蛊之祸清洗得最为严厉的时分,有人告发刘屈氂之妻因为丈夫经常被武帝批评而私下诅咒武帝,而且刘屈氂和李广利两人共同祷告想立昌邑王为皇太子。武帝下令审讯查验,办案人员将刘屈氂和李广利的行为定为大逆不道。

最终,刘屈氂被汉武帝游街示众之后,受腰斩酷刑而死、刘屈氂的妻子和家人被押送街市枭首;李广利因为在外攻打匈奴,家人暂时收监;由于李广利得知消息后立功心切,反而惨败于匈奴,李广利最终投降匈奴,他的家族全部族灭。而刘屈氂因为是皇室宗亲,肯定没法灭族。

其他网友观点

方圆论坛观点!

刘屈氂是汉武帝刘彻的侄子。刘屈氂的父亲是中山靖王刘胜,很多人可能会听见这个名字很熟悉。没错。他就是三国时期刘备的祖宗。汉武帝晚年确实有点昏聩,刘屈氂在任职宰相之前没有任何突出功绩,就直接由涿郡太守升任左丞相。

征和二年,奸臣江充利用巫蛊案陷害太子刘据,刘据想要求见汉武帝为自己辩驳,但是由于奸人作祟见不到汉武帝。所以刘据无奈骑兵诛杀江充。并且进攻了丞相刘屈氂,因为刘屈氂也在江充诬陷太子刘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汉武帝因为不知内情还以为是太子造反叛乱了,所以命令丞相刘屈氂平叛。刘屈氂最后帅众击败太子刘据叛军,刘据逃亡,后被捕自杀。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才觉得事情蹊跷,下令调查巫蛊案以及太子刘据造反的真相。后来查明太子是被诬陷,而且汉武帝也怀疑刘屈氂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刘据是死在刘屈氂手中。所以汉武帝深恨刘屈氂。并且汉武帝为了寄托对刘据的哀思修建了“思子台”。

征和三年,丞相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密谋拥立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为太子。而汉武帝一方面因为刘据刚死不愿意在提立太子的事情。而且汉武帝深恨刘屈氂间接害死了刘据,所以对于刘屈氂的提议不仅拒绝了,而且还怒斥了刘屈氂。后来有人密告汉武帝刘屈氂的夫人因为刘屈氂多次斥责刘屈氂,就指使巫师诅咒汉武帝。并且刘屈氂和李广利两人也曾共同祈祷想要立昌邑王当皇帝。汉武帝闻言大怒,指派官吏调查案件,后查明确有其事,腰斩刘屈氂斩首刘屈氂妻子。以及李广利全族。

太子刘据的死正是因为刘屈氂在其中推波助澜暗害太子刘据。而且事发之后力主杀死刘据。导致汉武帝晚年丧子,本身汉武帝就非常恨刘屈氂了,再加上刘屈氂伙同李广利想要染指皇权。这就纯属找死了,在皇家皇帝给你的才是你的,皇帝不给你你就不要想,你要敢想的话就必死无疑。所以所谓的巫蛊案的功臣,这里面水分太多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太子之死

前91年,七月,太子刘据被逼兵变,很快就被镇压,一干人等,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只刘据被把守城门的司直(宰相府执行官)田仁给放跑了。武帝刘彻愤怒异常,群臣忧恐。

此时,壶关(山西省长治市北)三老(乡村教育官)令狐茂上书:

我听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儿子就是天地间的万物,只有上天平静,大地安然,万物才能繁茂;只有父慈,母爱,儿子才能孝顺。太子是皇上的嫡长子,本将继承大统,担负祖宗的重托。而江充只不过一个地方混混,陛下却让他显贵,使他有机会打着天子的旗号来迫害太子,纠集了一帮人渣,极尽欺诈陷害之能事,使陛下与太子,虽为父子,竟然无法沟通。太子进不能面见皇上,退则被乱臣陷害困扰,独自蒙冤,无处申诉,忍无可忍,怒斩江充,却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是陛下的儿子,儿子盗用老子的军队,不过是为了自救罢了,臣以为并无险恶用心。以前,江充曾以谗言陷害赵国太子刘丹(岂为陷害?江充是个坏坯,那刘丹也是个恶棍,狗咬狗罢了。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儒士们往往睁眼说瞎话),天下人无不知晓。如今陛下没有经过深入调查,便雷霆万丈,命宰相亲自率兵追捕太子,搞得明白人都不敢进言,臣深感痛惜!万望陛下放宽心怀,对太子不要过于苛求,抓着小辫子不放,赶紧收兵吧,太子长期逃亡在外,那也不是个事儿啊!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哪怕所言犯下死罪,也不得不说。现待罪于建章宫外,随时等候接受斧镬。

奏章递上去,刘彻内心触动,但并没有及时颁布赦令。

衣赐履说:不可能一下子就收回成命,那是打自己脸。壶关三老,从字面上看,应该远在山西长治,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来上书?估计啊,朝中还是有比较明白的大臣,不敢触刘彻的眉头,就找来这种乡村老先生来上书,作为一种臣僚与皇帝之间的缓冲吧。

刘据逃到湖县(河南省灵宝县西),隐藏在泉鸠里。主人家贫,靠织卖草鞋来奉养刘据。刘据一个老相识住在湖县,家中富有,刘据派人去找他,于是消息泄露。八月八日,地方官员包围刘据。刘据估计难以逃脱,便回到屋中,自缢而死。前来搜捕的兵卒中,有一山阳(河南省焦作市)男子名叫张富昌,用脚踹开房门。新安(河南省渑池县东)县令史(小吏)李寿跑上前去,将太子抱住解下。主人在保护刘据的格斗中被杀,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

刘彻感伤,封李寿为邘(读如鱼)侯,张富昌为题侯。

当初,刘彻专门为刘据建立了博望苑,让他与宾客交往,顺从他的喜好。而宾客中,很多都不是正统儒家学派出身(这句话当是司马光专门加上去的)。

司马光曰:古代明君教养太子,为他选择方正敦良之士作为师友,让他们朝夕相处,使太子前后左右都是正人君子,出入起居都合于正道。即使如此,都不能保证接班人远离淫邪放纵,逃脱身败名裂的命运。而汉武帝竟让太子自己延揽门客,由着他的喜好来。而正直之士难于亲近,阿谀奉承的却容易投合,这完全流于凡夫俗子的作派,太子没有好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衣赐履说:我也是奇了,这位司马光说的是哪国外语?好像他如果是太子,就能逃过这一劫似的。真想让司马光穿越回去,当一回刘据的太傅,看看他有多大的斤两。司马光在评论历代帝王时,鲜见有尖锐的批评,甚或就不敢批评,生怕本朝皇帝以为他在影射。所有的错,都是臣子的错,皇上永远没有错,这就是臣僚悲催的命运。老实说,宋朝对臣子还是比较宽容的,尚且如此,别的朝代,更是一句不敢多说啊。然而,刘据虽远离儒家,结交各色人等,但温仁宽厚,恰恰符合儒家对帝王的审美趣味,而那些陷害他的,倒多为尊崇儒家之辈,真特么是个讽刺,呵呵。

巫蛊之祸,一直延续到前90年,不管是官吏还是老百姓,凡以巫蛊害人罪相互告发的,经过调查多不属实。刘彻终于意识到,太子刘据的确是因被江充逼得走投无路,惶恐至极,才起兵诛杀江充,并没有造反的意思。这个时候,高祖刘邦祭庙的郎官(高寝郎)田千秋上奏,为太子鸣冤说,做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打,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该判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

刘彻霍然醒悟,召见田千秋,说,我们父子之间的事,一般认为外人不好过问,只有你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派你来指教我,你应当在我身边辅佐。

衣赐履说:田千秋也是个老狐狸,呵呵。

于是,刘彻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藩属事务部长),并下令将江充(江充本人已被刘据诛杀)满门抄斩,将黄门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长安北城西端第一门,称横门,横门外的桥,称横桥)。曾在泉鸠里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后来被任命为北地郡(甘肃省庆阳县西北马岭镇)太守,诛杀全族(柏杨先生注:此人姓名不详,有人推测是李寿,但李寿并未当过北地郡太守。反正不管是谁,他之全族屠灭,是因为他执行皇帝命令,可看出侍奉一个拥有无限权力,而又反复无常的头目,真是灾难)。

刘彻怜惜太子无辜遭害,便特修一座思子宫,又在湖县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天下同感悲伤。

衣赐履说:当臣子的,真是无所适从!当初,抓捕太子的,如果抗命不抓,诛杀;现在,回过头来,如果听命抓了,还是个诛杀。刘彻同志,你究竟想让臣子们如何?到底是抓,还是不抓?

刘彻到了此时,年近七十,精神基本错乱,听不见一句真话。皇后、太子见不到他,江充、苏文之辈受到宠幸。然而,江充被太子诛杀,刘彻根本没放在心上,如果是条狗,可能还要伤感一下。所以,江充、苏文之辈,在刘彻眼中,连狗都不如。

当最高当权者自我封闭之后,对外界一无所知,至为危险。

谁是幕后黑手?

衣赐履说:我们在《钩弋夫人:宫斗的绝顶高手》一文中已经指出,对于太子被陷害而兵变这样的政治事件,绝不能孤立地看待,要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去分析。当时最大的政治,就是各方势力的夺嫡之争。我们循着太子兵变这一线索来看。

江充为了陷害刘据,带着一伙人把皇后宫和太子宫挖了个底儿朝天,然后宣称,在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头人最多,还搜到大逆不道的文字,应当奏闻皇上。刘据听说后,当真心惊肉跳,一旦被巫蛊这种东西沾上,几无脱身的可能,他的两个姐妹(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已经因此而被老爹刘彻处死了。

刘据打算亲自前往甘泉宫面见老爹说明情况,但江充相逼太甚,竟然没办法成行。刘据被逼无奈,七月七日,发动兵变,抓住江充,亲自监斩。之后,太子干了一件事,非常关键。

《汉书·刘屈氂传》载,(太子)杀充,发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绶。一行字,信息量不小。刘据亲自斩杀了江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之前,对江充有过拷打,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之后,他干什么了?“发兵入丞相府”。照理说,太子杀了江充之后,提溜着江充的脑袋去找老爹请罪就完了嘛,为什么非要把事儿整大呢?我们只能判断,当时,情况是很危急的,江充只不过是个小喽啰,他背后还有支持者,杀了江充之后,处境并没有质的改变,还是没办法去见老爹。这是怎么回事儿?从太子发兵入丞相府来看,难道太子要寻宰相刘屈氂的晦气?

我们看看刘屈氂的表现哈。听说太子领兵来了,刘屈氂的反应是什么?“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绶”。跳起来就跑,连相印都丢了!为什么?刘屈氂是本年一月才当的宰相,之前是涿郡太守,刘据兵变是在七月,这刚刚半年时间,刘据、刘屈氂还是堂兄弟诶,就不能好好沟通一下,把事情说清楚?哈哈,显然不行,我们可以推断,陷害阻挠太子的人,江充供出来了,就是宰相刘屈氂。刘屈氂清楚地知道,刘据此番一定会要了他的命,因此,落荒而逃,相印都不要了。

之后,刘彻得到一帮子人的报告,说太子真的造反了,刘彻大怒,就让刘屈氂带兵平叛刘据。打了五天五夜,太子兵败,逃亡。这五天五夜,就没有机会和平解决吗?我想一定会有的,只不过,刘屈氂必须让刘据死,否则,就是他自己死。为什么?因为,第一,刘屈氂主导了对刘据的陷害;第二,刘据不死,刘髆就无法立为太子。

哈,刘屈氂跟刘髆有个毛关系?本来的确没什么关系,后来就太有关系了!以前我们讲过,武帝刘彻有六个儿子,老二刘闳、老三刘旦、老四刘胥,都因为各自原因无法参加夺嫡之争,这回,太子刘据一死,就只剩下老五刘髆和老六刘弗陵了。而刘髆是“卿国卿城”的李夫人的儿子,更是大权在握的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亲外甥。而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俩人是亲家!这一下就清楚了,两个夺嫡的热门人物,老五刘髆,背后是刘屈氂和李广利;老六刘弗陵,背后是正受宠幸的钩戈夫人。一边是宰相和贰师将军,一边是后宫大姐大,这是“宫府之争”,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不管是钩戈夫人还是刘屈氂,都不希望刘据活下来,虽然他们也是竞争关系,但在“让刘据死”这一点上空前团结。于是,宫府一体,钩戈夫人这边,负责在刘彻面前打小报告,不断破坏刘彻与太子的关系,让刘彻相信太子造反;刘屈氂这边,则大力支持江充,让他放手干,江充本来就是一个青皮,又得罪过刘据,得到机会,当然把刘据往死里整。

然而,刘屈氂是怎么卷到夺嫡事件中的呢?这就不得不提贰师将军李广利了。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李广利不但是个草包将军,而且是个二球。他能当上将军,完全是刘彻怀念他的妹妹李夫人,才三番五次给他机会带兵打仗,立功封侯。然而,讲真,打仗不是嘴炮们所想的那样简单,没两把刷子,你还真不行。李广利,比卫青、霍去病恐怕是相差很远,但在武帝朝后期,绝对是武力值排在前两三位的。而且,他不但能打仗,还很有心计。

前103年到前101年,李广利西征大宛,在此期间,刘彻诛了他的两个弟弟李延年、李季的族,李广利因为征大宛而得免,得胜回来后,虽然也被封侯,但心里肯定是惊恐不已,说不定,刘彻哪天一高兴或一不高兴,诛了他李广利的族,也未可知。那么,怎么办?这不还有个亲外甥刘髆吗?刘髆如果当了皇上,李家才能平安。但李广利是武将,长期在外征战,好处是手上有兵权,坏处是不能老在皇上身边,不能亲自支持刘髆。那就得找帮手,放眼一望,发现了刘屈氂。

前91年,一月,前宰相公孙贺被诛族,刘彻任命涿郡太守刘屈氂为宰相。这里透着古怪,刘彻朝的宰相,从来没有由太守直接擢升的先例,而且,从我们读过的内容来看,诸侯王子在朝为官很寻常,但担任太守的情况极为罕见,而刘屈氂竟然两样都占了(他是中山王刘胜的儿子)。刘彻朝,一直在打压诸侯王,剥夺、限制他们的权力,以郡县长官牵制诸侯国和王子侯国(王子侯国是推恩令实施后的产物,可参见拙文《主父偃: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所以,我怀疑,刘屈氂可能在涿郡太守的位子并没有坐太久,而是长期在朝中为官,这样,刘彻才能对他的能力、水平、心性有个判断,才能让他当这个宰相。

最开始,刘屈氂也未必想蹚这个浑水,但是,李广利扫视一圈,发现,刘屈氂是个强大的助力,把他拉过来,外甥刘髆的事儿才能办成。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屈氂的儿子,成了亲家,后面的事儿就好说了,只要刘髆能当皇帝,对刘屈氂、李广利而言,是双赢的战略规划。

第一步怎么走?当然是翦除太子刘据的党羽,即,卫氏集团。当时,宰相公孙贺,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夫,为相十几年,小心谨慎,已经成精,不好对付。那就等待机会。前91年,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犯法被抓,刘彻正在通缉大侠朱安世,公孙贺救子心切,向刘彻请求,只要他抓住朱安世,就放过公孙敬声。刘彻批准。后来,公孙贺果然抓住了朱安世,于是发生逆天的情节反转:朱安世在狱中举报,公孙敬声跟阳石公主通奸,而且,在专供皇上行驶的驰道上埋小木人,诅咒皇上。之后,经调查“属实”,不但公孙贺被诛族,而且还牵连到两位公主和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全部诛杀。

我们之前曾经讲过,彼时的“大侠”,不是“侠之大者”的侠,而是“侠以武犯禁”的侠。大侠们要生存,必须结交达官显贵,在朝中找靠山。因此,朱安世可能不但与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很熟,与刘屈氂、李广利也未必生疏。但是,公孙敬声通奸、行巫蛊这样私密的事,朱安世断不可能知道。因此,只能是别人告诉他的,或者,是别人让朱安世这么说的。事实上,公孙贺一家的确是被诬陷的。这个人是谁呢?在有限的资料下,且看公孙贺死后,谁获益最大?对了,刘屈氂。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测,当初,是刘屈氂、李广利集团给朱安世交过底,让朱安世去举报公孙敬声,然后调查人员,也是刘、李集团派的人,所以很快就查出“真相”来。之后,刘彻任刘屈氂为宰相,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刘屈氂在朝中的实力。

衣赐履说:大约在前88年,刘彻曾经对宰相田千秋说过一段话,我不施恩德,开始于宰相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暗中谋逆作乱,导致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经常哀痛太子战死的士大夫,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便再追究了。虽然如此,巫蛊之祸刚发时,我诏令宰相、御史大夫等人寻找收捕,廷尉审理,但并没有听到九卿、廷尉查问出来什么。从前,江充审讯甘泉宫的人,又转到皇后宫,以及公孙敬声、李禹这帮人阴谋勾引匈奴的事,也没有发现什么罪证(见《汉书·田千秋传》)。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公孙贺等卫氏党羽,都是被陷害的。谁干的?只能是昌邑王刘髆一党啊。此为政府的事,钩戈夫人一党,还插不上手。

刘屈氂平叛太子兵变,立了大功,李广利和刘屈氂两人开始运作立刘髆为太子的事,但是一时未有进展。李广利基本上不出面,但是要把军权拿在手里,于是,收买方士。刘彻在前89年下了《轮台罪己诏》,其中有“遣将北伐,至山必胜;卦辞显示,诸将中,以派贰师将军前去最吉”之语。我们推测,李广利、刘屈氂,买通方士,对卦辞进行曲解,这样,李广利带七万大军出征匈奴,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李广利与匈奴对阵多次,已经有了某种底气,打胜了回来又有大功,说话更有分量;另一个是,如果有事发生,李广利带大军在外,刘彻心有顾忌,未必会对刘、李集团下狠手。于是,就有了刘屈氂送李广利出征前的那个约定,李广利让刘屈氂想办法立刘髆为太子,刘屈氂满口答应。

然后,事情又有新变化。李广利和刘屈氂,显然低估了后宫派的厉害,钩戈夫人再次出场,一出手就见血封喉,由内者令郭穰报告,刘屈氂的老婆行巫蛊,诅咒皇上死。

这一次,查实,果有此事,刘彻再次大怒,于是,诛刘屈氂族,把李广利的老婆娃娃全部收监。李广利本来想刘彻不至于这么绝吧,然而,武帝就是武帝,哪怕你李广利手握重兵,我该弄死你还是弄死你。李广利无奈,投降匈奴。

衣赐履说:刘屈氂的老婆行巫蛊,我感觉属实的可能性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动机。李广利出征匈奴前,对刘屈氂说,希望你早一点请求封刘髆当太子。但直到刘屈氂被诛族,刘彻也没有立太子。宰相提议立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根本谈不上谋反作乱,但是后来刘屈氂是以阴谋作乱的罪名被诛族的,这说明,刘髆立为太子的事基本上没戏了,这样,老六刘弗陵立为太子的可能性陡增。另外,刘彻对巫蛊之祸有所反思,开始清理陷害太子刘据的人,先是诛了江充的族,然后把在平叛太子过程中立功的人,纷纷诛杀,刘屈氂在平叛太子兵变过程中立功最大,当然感觉到了危险,因此,其夫人出此下策,也是可能的(史书上对于先杀刘屈氂还是先族江充,没有明确的时间记录,我倾向于后者)。

前90年,六月,刘屈氂被灭族,之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前88年或前87年,昌邑王刘髆去世,刘彻是前87年逝世的,我们有理由怀疑,不管刘髆本人是否参与了夺嫡之争,他的死,或多或少,与此事有关。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在哥哥褚英死后被立为储君,后来为何又被父亲努尔哈赤废了?

下一篇: 王安石变法变的是什么法?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