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确有其事起仓促之处。
当时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康熙对太子胤礽已经多有不满,这是前提,但这种不满绝没有严重到要废黜他的地步。但随着两个突发事件的发生,让康熙不得不当机立断,废黜了胤礽。
第一,太子胤礽与贵妃郑春华的丑事被康熙撞见,而康熙此前恰好又经历过性事上的力不从心,竟然被大太监李德全阻拦,之后又说要割鹿血滋补。康熙作为一个男人的面子,一下子就丢尽了,加之此前他对胤礽的诸多不满,估计这时他就萌生了要好好教训一下太子胤礽的念头,但还不至于废黜。
可这时又爆发了第二件事,老十四胤禵伪造了太子手谕,命凌普率军包围了热河行宫。而这时太子却因为偷情丑事被发现,吓得躲到了老十三胤祥家里。康熙找不到胤礽,又不知太子手谕是伪造的,只好当机立断,停用太子一切印信,密令狼覃护驾,封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为亲王,并令皇子速到行宫集合。
这时的康熙实际上是有点如惊弓之鸟的,他觉得自己撞破了太子胤礽的丑事,胤礽可能真的会一不做二不休,逼宫称帝。但冷静的张廷玉却对手谕的真假问题产生了怀疑,二人在灯下一番琢磨,证实了手谕确系伪造,但就是不知是谁伪造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有人在觊觎太子之位,并寻找机会取而代之。
但君无戏言,康熙已经停用了太子的印信,就不能出尔反尔,说太子是被冤枉的,更何况以目前胤礽的表现,也确实不适合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太子。
在这时,康熙的高明之处就体现出来了,他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就先废黜了胤礽,就当是给他一个教训。更重要的是,他要借机观察一下,在太子之位虚悬后,众皇子的态度究竟如何,谁最忠心,谁有野心,他要试一下。
这才是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的真实目的。
果然,马上就有跳出来的,那就是胤褆。他竟然提出要替康熙杀了胤礽。康熙心想,你有野心那是妥妥的,先圈禁了再说。之后三阿哥胤祉提到了魇镇之事,他的野心也小小的暴露了一下,随即他也凉凉了,但这件事却成了康熙日后为太子复位的理由之一。
康熙觉得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野心家,于是回京后令百官举荐新太子,看到底是谁在背后串联。果然,百官都举荐八阿哥胤禩,康熙对八爷党势力之大也是有些始料未及。看来只有在皇子之间树立多极化趋势,才能有效限制八爷党的势力。
于是,康熙以胤礽被魇镇为由恢复了太子的名位,其实是想释放出太子来稳定局势。在此之前,他又将代人受过的老十三胤祥放出来,并委以重任。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十三并立,还有老九、老十、老十四,夺嫡这潭水被康熙彻底搅浑了,这样他才能控制局面,并争取时间好好继续考察继位人。
但经此一劫,康熙对太子胤礽基本失望了,虽还抱着一丝奢望,盼着他能改过自新,但更多地是利用,利用他来制衡和压制八爷集团。
其他网友观点可以肯定的回答,康熙废太子不是为了扳倒佟国维。佟家虽然势大,但在康熙一朝并没有发展到威胁皇权,佟国维本人也没有做出像后来隆科多那样威胁雍正的事,史实上佟国维在废太子前四年已经退休了。
那么康熙废太子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要分析康熙和胤礽的关系。其实康熙很喜欢胤礽,电视剧中虽然没有演,但是康熙对胤礽母亲赫舍里感情很深,胤礽在襁褓中被封为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封的太子),此后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太子生涯。前期,父子二人父慈子孝,胤礽本人也是聪颖好学,成绩优异且善骑射,试问这样的儿子哪个父亲会不喜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胤礽的堕落,最终导致被废?
有以下几点因素:
1,兄弟不亲。康熙十分注重教育,他的儿子们各个不是善茬。康熙分封各皇子并委以重任,相对的削弱了太子的权利,同时也点燃了各皇子的野心,胤礽这位太子就像一个活靶子,各种攻击明里暗里冲着他就来了。
2,识人不明。电视剧里胤礽身边的大臣各个都是庸才,净给胤礽出馊主意。
3,康熙活的太长了。就岁数来讲,康熙不算高寿,但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孙子乾隆没敢超过他),胤礽实打实的做了四十年太子,前面也说了,前期胤礽是很好的接班人,如果康熙死的早点儿,也不会发展到胤礽被废,坏就坏在康熙活的太长了,时间长了矛盾就多,各种原因造成胤礽精神分裂,结党也好乱政也罢,甚至乱伦(这是电视剧中演得),最后康熙一生气就把他给废了。
不管是历史也好,电视剧中演得也罢,胤礽后期都是行事荒唐,甚至有点精神分裂,所以,康熙废太子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就是后期的胤礽已经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了。但此时康熙对胤礽仍然有感情,又综合稳定朝局的需要,后来又复立了胤礽。不过废品终究是废品,最后胤礽还是被废了。
其他网友观点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过程剧情跌宕,十分精彩。
废太子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大阿哥胤褆被圈禁,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被罢官,八阿哥胤禩以及背后的八爷党被打击,而张廷玉地位提升,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得到了康熙的信任和赞赏,隆科多成为替代佟国维的新贵。
可以说,太子第一次被废,让康熙朝的政治势力格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标志着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与张廷玉势力结为同盟的“夺嫡”政治势力得以形成,八爷党和佟国维势力遭到瓦解和打击。
但是,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其实并未预见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同时,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并没有什么明确的针对性,除了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之外,他最大的目的其实只是想狠狠地惩戒太子。这和扳倒佟国维没什么直接关系。
无论是正史还是戏说,康熙的这位太子的确是被废黜了,并且是废黜了两次。只不过电视剧里面的太子显得更加昏庸无能,更加荒淫无道罢了。
从电视剧展现的太子胤礽来看,昏聩无能,贪赃枉法,胆大妄为,荒淫乱伦。这就是个比刘备家的阿斗更加“扶不起来”的一摊烂泥。这样的一个太子,第一次废黜他之前,他的种种劣迹已经让康熙对他丧失了信任和指望。
只不过作为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康熙对这位太子仍然是“心存侥幸”和抱着“尽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的心态,仍然想通过不断的敲打和警示让太子能争气能知道收敛。
这种敲打和警示包括对太子的冷落和斥责。最明显的莫过于在八阿哥胤禩通过审理刑部冤案的过程中拿到了太子胤礽贪赃枉法买卖人命的“犯罪证据”并向康熙举报的时候,康熙尽管十分愤怒,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替太子隐瞒,并通过给八阿哥胤禩加封廉郡王来封住八阿哥的嘴来保护了太子。当然,康熙还是因此而冷落太子,通过在热河行宫让八阿哥胤禩代替太子接待关外的蒙古王爷的举动,警示太子。
康熙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起到警示并激励太子的目的。反而是深深地刺激了太子胤礽。太子对此的理解是:自己的太子大概当不长了!而其他皇子们尤其是八阿哥胤禩也在康熙的举动当中读出了“太子失宠”的信息。
康熙的“良苦用心”起到了“事与愿违”的作用。
感到了打击的太子开始“自暴自弃”,其他皇子们开始“跃跃欲试”。太子自暴自弃的结果就是毫不顾忌的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而皇子们跃跃欲试的结果就是在太子偷情事发之后,纷纷落井下石。最阴险的就是十四阿哥胤禵伪造了太子的“调兵手谕”。
在这一些列突如其来的事件刺激下,康熙果断的决定,停用太子印信,圈禁太子。并在回京之后迅速宣布废黜太子。
所以,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太子自己的种种失德荒悖行为之外,诸皇子的落井下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但就康熙的内心来讲,在盛怒安静下来之后,康熙也开始逐步冷静下来,他也觉得对太子的处罚太重了。尤其是在开始怀疑太子“调兵造反”的可能性真实性,并由三阿哥胤祉揭发了大阿哥胤褆对太子胤礽的“魇镇”之后,康熙已经开始对废黜太子有些后悔了。
史书上记载的是康熙后悔之后,解除了对废太子的圈禁,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并授意李光地告诉上书房大臣和六部主官“复立太子”的意思,但是不能确定李光地为什么没有向大臣们转达康熙的意思,于是就出现了大臣们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尴尬局面。
电视剧对推选新太子事件的演绎就比较精彩了,在推举新太子的过程中,无论是皇子们还是大臣们都开始“各显神通”,其中八阿哥胤禩和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形成了“利益同盟”,在公开推举新太子过程中,这种利益同盟,使得八阿哥胤禩在佟国维的支持下“一骑绝尘”。
这种一边倒的失衡局面是康熙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最害怕的。他宁肯选择一个“知错能改”的老实太子,也不愿意看到八阿哥胤禩这样的“咄咄逼人”的接班人。这样一个太子在他身边,太危险。
于是,康熙选择了打击八阿哥胤禩,其实是瓦解佟国维和八阿哥胤禩的同盟关系,康熙通过与佟国维的私下交易,达成了瓦解同盟关系和打击八阿哥胤禩的势力的共识,在这一点上康熙罢了佟国维的官,本质上并不是打击佟国维,而是通过改变佟氏家族在朝廷的代言人来瓦解佟家和八阿哥胤禩的关系。而这个决定肯定不是康熙在废太子之初就有此想法的。
康熙对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出现的诸皇子的“各显其能”的夺嫡之争的局面既看的清楚,又处理得当,充分显示出康熙的御人之道和帝王心术。
但是在几年之后,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及第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对越演越烈的夺嫡之争的掌控能力就大打折扣,这一方面说明夺嫡之争的不断升级和复杂,另一方面康熙也是老了。
面对激烈复杂的局面,康熙的掌控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