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网友提问: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优质回答:

清朝时民间有一句谚语“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内务府的形象,房子很新,说明来钱太快,树苗还小说明房子刚买不久,画不古则是说明这些内务府的人没有多少能力与远见,经常买到假画。

短短一句话,就把内务府的形象描绘得一针见血,为何内务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会是这样呢?内务府在清朝时期究竟有多腐败,才能让人们这样戏说他们呢?

内务府是个什么机构

内务府是在顺治入主中原之后建立起来的,这是清朝特有的一个部门,其职责基本上就类似于古代那些大家族中管家的角色,只不过一般管家是给私人管理,而内务府则是负责给皇帝管理。

既然是给皇帝管理,自然不管是规模还是管理的事情都要多很多,所以清朝时期的内务府,比一般部门人数都要多,当时的六部人数一般就在100人左右,户部稍微多一点有300左右,而内务府却多达3000多有编制的人员,外加一些没有编制的,预计人数在一万左右,足以见得内务府管理的事情是很多的。

内务府管理的事情几乎都跟钱有关,不管是给旗人发工资,还是管理皇宫中的日常开销以及各种闲杂事情,都与金钱有关,因为接触金钱的机会多,再加上清朝贪污腐败严重,所以内务府后来更是成为了严重的重灾区。

换言之,其实内务府之所以会变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职能决定的,因为内务府主要负责管理的就是皇宫中的金钱使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偶尔吃点回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贪污的坏习惯,一发不可收拾并且流传下去,最终成为内务府一道靓丽的风景。

内务府有多腐败

要说内务府的腐败,其实就有很多事情值得说一说了,首先我们不说内务府的高官,就来说一说内务府的一些小职员,根据《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大概在200万两白银以上,要知道当时慈禧每天的生活费都是4万两白银,而甲午战争中把北洋水师“致远号”击沉的日本“吉野号”战舰,也仅仅需要60万两白银就可以买到,意思就是说慈禧半个月的生活费就可以买到那样级别的战舰了,足以见得清朝当时的贪污程度多么严重。

一个内务府堂郎中一年的灰色收入,可以购买3艘吉野号战舰,可是他们拿着这些钱去肆意挥霍,导致清政府也拿不出钱来去购买先进设备,以至于清朝末期遭受各种列强的侵略,简直让人痛心疾首。

甚至就连御膳房的一个普通厨子,都能在北京买房子,过着富裕的生活,足以见得清朝后期就是因为这些蛀虫,导致了灭亡的,倘若把这些灰色收入集中起来去发展科技以及军事力量,想必清朝后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耻辱了。

除了内务府的低级官员外,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内务府高级官员的代表人物和珅,和珅曾经担任过内务府总管一职,也就是在职期间,和珅尽情贪污敛财,最终当乾隆去世后,嘉庆对和珅进行抄家,发现了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几年的收入,足以见得其内务府腐败有多么严重。

当然了,对于和珅的家产,还是保守估计,要是算上各种房产以及字画古玩之类的,想必价值远远超过8亿两,可想而知,在清朝的内务府,灰色收入是有多可观。

说了上边这些例子之后,我们再来讲两个关于清朝内务府与皇帝之间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道光皇帝吃“片儿汤”的事情,话说当初道光出去京城之外吃了一种名叫“片儿汤”的美食,很是怀念,所以后来就希望内务府去安排御膳房给自己也做这种美食。

结果内务府告诉道光皇帝的是,这个片儿汤成本很高,一年总共需要一万多两银子才能做成,这可把道光给气坏了,要知道外边这种片儿汤一碗才要四十文,道光立刻表示不需要做了,就叫人出去给自己买一碗吃就可以,才四十文,多便宜。

结果不久后内务府告知道光,那家买片儿汤的店已经倒闭多年,以至于道光为了节约,只能选择直接不吃片儿汤了,你看就连皇帝想要吃点乡间美食,都要被内务府不断忽悠,可见这群人已经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

除了道光之外,更加可怜的是光绪,光绪一直以为鸡蛋要十金一个,所以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鸡蛋,结果后来有一次军机大臣汪由敦见到光绪,光绪问他早上吃的什么东西,汪由敦脱口而出:“我们家中穷困,只能吃鸡蛋为生,早上我就吃了四个鸡蛋”。

光绪一听,十分惊讶:“鸡蛋一枚需十金,四枚就是四十金,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奶自言家贫乎?”汪由敦明白自己说错话,又怕得罪内务府,就连忙解释说皇帝吃的是好鸡蛋,所以要贵一些,自己吃的是丑鸡蛋,所以很便宜,这才糊弄过去。

作为一国之君,从道光开始,鸡蛋的价格就不断提升,到了光绪时期,从几两一个涨价到了十金一个,这就是清朝内务府的腐败历程,一开始还有所节制,后来直接就把皇帝忽视了,肆意妄为,反正清朝也要完了,与其效忠于清朝,还不如捞点钱自己过好日子,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清朝灭亡更迅速了。

结语

不得不说清朝的内务府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葩存在,不仅只有清朝拥有这样的机构,也只有清朝的皇帝才会被这群官员忽悠,要是换成朱元璋或者李世民之类的皇帝,想必这群内务府官员有十个头都不够砍。

虽然说清朝内务府十分腐败,可是从内务府的腐败中,我们更加能看出清朝皇室的奢靡以及铺张浪费,也正是因为他们一代比一代奢靡,导致最终走向灭亡,而内务府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而已!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其他网友观点

道光有条裤子膝盖处破了个洞,想着让内务府补一下还能继续穿,内务府报价3000两白银。道光帝大怒:“你们以为朕就这么好蒙吗?”内务府的官员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皇上您穿的裤子,上面有花,料子用的是湖州产的有皱纹的丝绸。这种料子不好找,我们剪了几百匹丝绸,才找到与之匹配的图案,所以才这么贵。”一句话说得道光帝哑口无言。

天下最富内务府

“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是邓友梅先生在他的“京味儿”小说《那五》里面用过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四九城儿里,如果有一处新盖的宅子,宅子里的树是新栽的,堂屋里的画是也新画,那么这座宅子的主人必定是在内务府当差的,是个暴发户。

内务府

清朝的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其中户部最忙,人员也最多,达二三百人。而专门负责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大官小官加起来却多达三千人,比中央六部加起来还要多上好几倍。

内务府的主要机构可以概括为“七司三院”,“七司”分别是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和庆丰司,“三院”是指养马的上驷院、打造兵器的武备院、打理皇家花园的奉宸苑。内务府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管理清廷皇家的大小事务。

内务府本身就养着三千人,还要承担宫里十几万人的一应开支,每年的花销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么多花销,钱从哪儿来呢?

内务府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皇家庄园的田租、盐政收入、部分海关税收、山泽采捕收入和收受的贡品等,可以说每一项收入来源都肥的流油。

但就算是这样,内务府还是常年入不敷出,不得不靠户部接济。到了乾隆年间,内务府出了一位理财高手,仅用八个月时间,就让上百年入不敷出的内务府扭亏为盈,此人就是和珅。

和珅

和珅创造性地发明了一项议罪银制度。乾隆晚年,和珅当上内务府总管,他发现内务府的钱总是不够用,而乾隆帝排场又大,眼看着这个家快当不下去了。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向乾隆皇帝提议,设立议罪银:大清朝犯了罪的官员,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划分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缴纳一定的银子,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罚,所得白银划入内务府。乾隆帝欣然应允。

议罪银制度一经推出,满朝狂欢,白银像流水一般哗哗地流入内务府。乾隆帝六下江南,排场比他爷爷大多了,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竟没动用国库一两银子,皆出于内务府。

殊不知这项公然鼓励官员贪腐的议罪银制度,慢慢变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内务府轶事

据说一个内务府的坐堂郎中,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二百万两白银。关于内务府贪腐的轶事,那就多了去了,在此我们举几个例子。

乾隆帝的鸡蛋

乾隆帝的鸡蛋。某日乾隆帝召见吏部尚书汪由敦,处理完政事,便唠起了家常,乾隆帝问:“爱卿每天天不亮就赶着来上朝,在家里吃早饭吗?”汪由敦答道:“微臣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天早上就吃四个鸡蛋垫巴一下。”乾隆帝惊呆了:“一个鸡蛋十两银子,四个鸡蛋就是四十两银子。朕都不敢这么奢侈,你还敢说你们家穷得叮当响,你是在逗我吗?”汪由敦多聪明呀,马上灵机一动,解释说:“微臣家里买的鸡蛋,都是破损得没人要的鸡蛋,一个鸡蛋才合几文钱。”乾隆帝这才满意地笑了,心里的那种优越感油然而生!

御膳房

道光帝的片儿汤。道光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节俭皇帝,不光自己节俭,就连他后宫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都得跟着他吃糠咽菜,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在道光一朝,真没人愿意把自家的闺女送进后宫当嫔妃。有一天,道光帝馋得不行,想吃碗片儿汤,吩咐御膳房去做一碗。结果等到第二天早上,片儿汤还没端上来,内务府的奏折倒是先到了:“皇上,为了做这碗片儿汤,得先在御膳房新盖一间厨房,新设一个官职专门管理片儿汤厨房。我们大概算了一下,盖这间厨房需要白银几万两,每年的运营经费又得几千两。”道光帝菩萨心肠,也没发火儿,给内务府出了个主意:“前门外有个小饭馆,片儿汤做得最好,一碗只要四十文钱,你们去那儿给朕买一碗回来吧。”半天以后,内务府回话了:“皇上,前门外的那家小饭馆好几年前就关门了。”道光帝长叹一口气:“唉!朕不吃了还不行吗?!”

咸丰帝的门枢。咸丰帝继承了他爸爸道光帝的优良传统,某日,咸丰帝看到上书房的门枢(门扇的转轴)坏了,就让内务府去维修。内务府回话说需要白银五千两,咸丰帝可没道光帝那么菩萨心肠,当场就发飙了,吓得内务府官员直打哆嗦,赶紧改口称只需五十两银子。

同治帝的皮箱。同治帝大婚的时候,买了一对皮箱,按照当时的市价,不过价值几十两银子。结果内务府来报账,这对皮箱花了九千多两白银。同治帝没办法,只能默然接受。

光绪帝的镯子。都知道光绪帝是个傀儡皇帝,内务府的官员也不例外。有一次,慈禧老佛爷要过六十大寿,光绪想着给老佛爷打造四个金镯子以表孝心,便问内务府的官员庆宽需要多少银子。庆宽回答需要白银四万两。光绪帝吃了一惊:“这不是要抄我的家吗?”因为这时光绪的家底,也就是所有的私房钱加起来正好是四万两,不知这个庆宽是怎么知道的。光绪帝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不能因为价格贵就不给老佛爷打金镯子呀,万一传到老佛爷耳朵里,自己还不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光绪帝没办法,只能任人宰割,乖乖地掏空了自己的家底。

其他网友观点

在腐败花样百出,贪赃枉法似家常便饭的晚清年间,大清朝内务府的腐败程度,却堪称“独领风骚”。

但提问里“内务府一碗粉条报价七万白银”的说法,还是略显夸张,其真实出处,应当是史料《春冰室野乘》里记载的,道光皇帝吃“片儿汤”的闹剧:一辈子勤俭节约的道光皇帝,有次想吃民间“片儿汤”,明明就是碗家常饭,谁知内务府却报价说:要做片儿汤就得垒灶台弄食材,大小经费加起来一万六千两。气得道光皇帝明知其中有猫腻,却也半句话说不出,咽下口水不吃了——吃碗片儿汤,内务府都敢这么揩油。

其实类似的奇葩事,不止道光皇帝摊上过,他儿子咸丰皇帝也同样撞上过。《南亭笔记》记载,后来咸丰皇帝登基,想修修尚书房的门枢,谁知内务府立刻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两维修费。可咸丰皇帝这暴脾气,哪像他爹道光帝那么好糊弄?一听就发了飙,吓得内务府官员赶紧改口,五千两变了五十两。

换句话说,在晚清年间,负责伺候皇帝饮食起居的内务府官员,看上去低三下四,其实各个好似鸡贼的馋猫,皇帝稍不留神,就会叫他们“偷吃”好几口。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这内务府就有这么大的本事,连皇帝也可以花样坑?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内务府强大的权力。别看名号低调,但从清朝开国起,就执掌皇宫的“宴会”“钱粮”“服饰”“库藏”“典礼”“皇庄”“织造”等各大权。等于是全皇宫的用钱,都要从内务府经手。而且管的是皇家的财务,满朝各级衙门官员,谁又有权力监督?理论上说清朝御史有权弹劾内务府,但真敢弹劾的,又没几个有好结果。如此钱多权大没人管,相关的经手官员,自然是敞开了捞。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内务府官员的集体堕落。

其实,在清朝开国初期,内务府还是个相当有操守的衙门,康熙年间担任内务府差事的官吏,好些都以廉洁奉公著称。以康熙皇帝的夸奖说“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 银,一月止五六百两”。俨然廉政楷模。但随着清朝腐败加剧,内务府官员的素质,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晚清年间,以包衣旗人为主的内务府官员们,相当多都是通过“捐纳”得官,官职都是买来的,上任后自然要猛捞,又是“背靠内务府没人管”的好条件,下手当然也就更狠。就算是没“捐纳”的内务府官员,基本也是司员出身,长期混迹于皇宫里,各种贪污腐败的套路,自然轻车熟路。放在皇家骄奢淫逸的晚清年间,但凡有大兴土木,更是趁机浑水摸鱼。以《日知堂笔记》的形容说:“向来内务府习气,皆利于用度繁多方可从中侵蚀。”

说到底,这内务府越演越烈的腐败,根子上还是晚清皇家那“败家子”般的胡糟。比如清末大太监小德张,晚年写的回忆里就声称: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费就有四万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慈禧半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日本王牌战舰“吉野号”。但这天文数字花费,是不是真花在慈禧身上?参考“坑道光片儿汤”“骗咸丰修门”的典故就知道,妥妥被内务府刮走不少。

如此背景下,清末内务府的腐败,也是一年赛一年的突破尺度:以《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里的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这帮人每次回家探个亲,都是百十万两白银往家带。就连御膳房的厨子,都在北京郊外买田置地,出入好似富豪。营造司等各府库的工匠们,连每月该拿的钱粮,都全被内务府克扣殆尽。可怜这些匠人一边饿肚子给皇家干活,一边还要打零工糊口。大清皇帝的眼皮底下,都腐败到了这地步。

如此腐败场面,晚清真没管过,倒是下了几次决心整肃,内务府的大臣也抓了不少。可是整肃风暴过后,该贪该捞都照旧。一直到晚清亡国前夜的1911年,内务府奎俊等大臣,还闹出了贪污腐败的丑闻,最后却不了了之。杭州织造的腐败丑闻也曝了光。可还没等清王朝再下决心整肃,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就活活要了大清的命——内务府的腐败,清朝直到亡国,都没改掉。

贪腐亡国的教训,一个十分生动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内务府。

参考资料:《清史稿》《日知堂笔记》《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梁武帝为什么要佛教徒不准吃肉呢?

下一篇: 三武一宗灭佛的历史意义?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