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优质回答: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颜良被关羽斩杀这极有可能是三国时期北方的骑兵的冲击战术的一种成果。也就是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兵拿着长枪直接加快骑马的速度去冲击对方的军队方阵,而刺正好是长枪冲击的体现,这种战术通常就是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性,以极少的一群骑兵瞬间发起冲锋,击溃敌军的阵型进而击垮敌军。《三国志》里面关于这种冲击战术的记载非常多,我们可以看看:
名将张辽的两次骑兵冲击战术
曹操征乌桓的白狼山之战中,张辽率领的曹操的先锋骑兵发起瞬间的冲锋,骑兵的冲击直接导致还未集结起来的乌桓骑兵,被张辽率领的骑兵瞬间冲击阵型而崩溃,乌桓单于蹋顿被直接斩杀当场。孙权第二次攻打合肥时的围城战,张辽率领八百骑兵凌晨冲击当时的孙权营寨,孙权十万人被快速移动的张辽骑兵瞬间冲击到崩溃,孙权还要躲在山上逃避张辽的骑兵冲击。
名将赵云的骑兵冲击战术
汉中之战中,出自常山国的北方将领,赵云就是率领数十骑兵出了营寨,遇到曹军的先锋,而赵云和他的部下也是利用骑兵的瞬间冲击的战速,猛烈冲击曹操先锋部队,而且还是数次冲击,直接使得曹操的部队被击溃。
名将吕布的骑兵冲击战术
再比如吕布在袁绍帐下和张燕作战的时候,吕布骑着赤兔马(正史上有赤兔马)和他的部将成廉、魏越经常率领数十骑兵发起快速冲锋攻击当时张燕的部队,一天就会利用骑兵冲击张燕的部队三到四次,连续作战十几天以后,张燕的部队被直接击溃。
其实这些例子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例子非常多,我们看《三国志》会经常看到这种现象那就是数十骑兵冲击地方大军而导致崩溃的例子,这实际上在当时就是一种骑兵的冲击战术,而关羽极有可能也是在颜良的部队立足未稳的时候,发动骑兵进行冲击战术,只是骑兵突击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冲到的颜良面前。在马匹的巨大机动性下,用长枪直接刺杀颜良,整个过程速度非常快,以至于颜良死的非常突然。所以才有了《三国志》里面的一句话。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其他网友观点颜良是袁绍手下第一流的大将,此人武功不亚于关羽,之所以被关羽秒杀,自然是事出有因:
其一,颜良已经和很多人交战,此时应该是寡不敌众。
其二,颜良知道关羽,关羽是刘备的心腹,此时刘备正在袁绍手下效力,既然如此,他自然想招降关羽。
其三,颜良知道关羽,曾经温酒盏华雄,所以对关羽很期待,要告诉关羽你的哥哥刘备在我们那里。但是颜良不知道关羽此时立功心切,不由分说,提刀上马,见人就砍。
可见颜良死于过于大意。
其他网友观点颜良轻松被关羽斩杀,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都特别突出了一个“刺”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刺杀行动,颜良的真实水平,绝不至于连关羽一合都挡不了。
——颜良的武艺
白马之战中,颜良三合斩杀宋宪,一合斩杀魏续,这两人分别是吕布的“八健将”之一,虽算然不上什么顶级高手,不过也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之后二十合击败徐晃,这一战绩,足以让颜良威震曹营。徐晃的水平,是通过了曹营第一猛将许褚的检验的,五十合之内,许褚在徐晃身上,难以讨到半分便宜。
所以!别的不说,颜良的水平,至少应该定位为比徐晃强一个档次,比许褚强半档。至少在取胜手段上,颜良是胜过许褚的。
颜良的真实水平,肯定是顶级高手,而且是排在许褚前边的顶级高手。
那么?既然颜良也是顶级高手,为什么会被关羽一合斩杀了呢?回到书中来找答案:
这个问题,只能用罗本来解释,毛宗岗版本比较矛盾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甲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参考,“演义”罗本关羽跑下土山之后,做了这样一个举动,解下盔甲。之后才来到了河北军的阵前。而且他刻意将盔甲放在鞍前,目的是让河北军看见。如果是冲阵的话,关羽没理由解掉盔甲,来增加自己的冲阵难度。
自古解甲过阵,无非两种情况;第一,投奔;第二,谈判;
正是关羽“解甲鞍前”的举动,才引起了河北军的误会:
河北军见状,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参考,“演义”罗本河北军见状,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也就是说,关羽“解甲”过阵的举动,起到了实际的效果,成功的引起了河北军的误会。主动放开了一条大道让他过去。在关羽过阵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阻挡。
——行至颜良跟前
颜良正在麾盖底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参考,“演义”罗本从关羽来到阵前,跑马过阵,到颜良跟前,整个过程,颜良一直在麾盖底下。说明颜良确实没有防备关羽,压根就没打算迎敌。当颜良见关羽行至跟前的时候,本来打算开口问明来意的,结果被关羽一刀斩杀,死于非命。
——话说颜良想问什么,且看: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外貌描写省略),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参考,“演义”罗本原来颜良之死,罪魁祸首是刘皇叔,若不是刘备的临行嘱咐,即便关羽解甲归阵,颜良也不可能全无防备。
总的来说,这个锅,应该刘备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