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优质回答:有思想,有见识,有文采,不拘一格!
其他网友观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一直都是经济重镇,这里山清水秀,这里人才辈出,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来访南京,探寻历史的秘密,这里是多少人的梦想启航之处,多少人在这座古城里做着那个遥远的梦,临川先生王安石的梦起始于南京,他的梦也终结于南京。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十分刻苦,用心钻研学业,他年少时曾随父亲在全国大江南北游历,这段游历的时光让他学会了体察民情,抚恤百姓。也是这段游历,让他增长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认识对他的诗作有较大的影响。
王安石在庆历二年(1042),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淮南节度判官,后来又调任鄞县知县,在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由于王安石在任时关心百姓,政绩斐然,宰相文彦博向朝廷建议对王安石予以褒奖来鼓励官员的这种作为,但是王安石拒绝了。后来欧阳修又举荐王安石为谏官,本以为王安石会答应,没想到他用祖母年事已高,想留在祖母身边照料为由又拒绝了。后来欧阳修总算找到了机会,他用王安石需要用俸禄养家为由,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认为“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体恤贫民,就要依靠那些富有的百姓,用他们来帮助照顾、救济贫苦的百姓。
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由于他对王安石极为欣赏,于是任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这是王安石与南京缘的起点。从此之后,王安石也进入了他仕途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熙宁元年(1068),为了缓和当时政治、经济上的矛盾以及化解来自西夏入侵的危机,宋神宗召见了王安石。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并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宋神宗对其大加赞赏。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开始策划第一次变法,也就是熙宁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宋朝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军事上的战斗力。积贫积弱的宋朝似乎情况有了改变。但是王安石的改革举措不仅伤害到了上层阶级的利益,还损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在当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这一现象导致农民斗争频起,而且土地兼并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王安石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方田均税法和青苗法。但方田均税法触犯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受到他们的反对,而青苗法本是为了百姓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强制性借贷的命令,引起了百姓的不满。除了经济改革,王安石还提出举措来解决宋朝的“三冗”、“两积”的问题。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对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有所帮助,但是他的改革举措主要偏向于为国家谋取财政来源上,一些经济举措超出了现实,过于急进,损伤了老百姓的利益。之后甚至出现了农民集体进京上访的事件。王安石变法恰逢熙宁六年(1073)大旱,流民四处流窜,宋神宗听信了谗言认为这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因而发生了动摇。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被罢相,再次担任江宁府知府。后来王安石又被召见继续主持变法,熙宁九年(1076),因爱子病逝,王安石退隐于金陵。
悠悠千百载,剩下梁启超先生的叹息在耳边萦绕:“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王安石的仕途的巅峰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拉下帷幕,他终究回到了这个自己曾三次担任知府的城市,在一角看岁月流逝,政局变换,而这一切最终都与他无关了。
其他网友观点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回答:一个独特的诗人做政治家!王安石生于1021至1086止,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
这是一位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对他负面评价:⋯集奸、伪于一身,搞坏了国家,他注释的巜诗经》、《尚书》、《周礼》尤其是《字说》这类书,彻底暴露了他学问的"半罆水"根基,历来受人诟病。正面评论:⋯胆子大、思想新、在改革弊端,振兴国家上有一套,可惜独来独往,听不得相反意见,没有很好的联络同僚,又多用了些奸邪小人,所以失败。这是一个有历史争议的人物,至今无定论!
王安石变法始于年轻皇上赵顼(宋神宗)的登基之日起(1069)至神宗去世(1085)止,共计十七年。
王安石变法主要有巜青苗法》,巜市易法》,《三舍法》等。
(宋神宗一一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
为什么要变法?
在宋神宗未上台前几年的治平二年(1065)全国财政亏损1750万两白银。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併、高利贷盘剝和税赋徭役的加重,屡屡发生反抗事件。
王安石向年轻的皇帝上了一封巜万言书》写道:"现在的国家财力一天天困难窘迫,风俗一天天变坏,毛病在于:不依照法度,不依照前代圣王的政治主张。⋯如果依照前朝原则,现在的改变和更新,不至于大范围地使天下人耳目惊骇,不至使天下人闹麻了(川话,我加的),这样就与先代圣王的政治吻合了。自古以来财富充足的社会是安定的,希望陛下能够洞察"苟且而按常规办事"的坏处,应该明令大臣,抛弃迂腐的、不切实际的老一套"。
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原则都是源于《万言书》史书记载,王安石的议论高深而新奇,而且极有善辨口才和广博的知识。他的行动措施十分果决,坚决改变世俗的志向。
现在略谈王安石的经史子集的改革。王安石给巜诗经》、巜尚书》、《周礼》作注释,然后颁到学校,而天下号称这些著作为"新义",晚年退隐南京又作《字说》,这部书历史评价是:"穿凿附会,思想流派掺入佛教,老子、庄子的学说"。天下没有谁敢不传诵研习,考试录取全部用他的学说。原先儒家学者的注释,统统作废,又贬退巜春秋》这部著作,不让这部书列入国家教材,他挖苦这部书为"断折腐烂了的朝廷文件"。(苏东坡影视形象)
当王安石尚未成为"达人"之时,他的名声已震动京师,他天生不喜欢华丽服饰和美味佳肴,甚至"脸不洗、衣不换",于是社会纷纷表示赞赏!然而一个著名的川人却不识火候,大胆表示不同的看法:"这种情形是不合符人之常情的,像这样做的人,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这就是苏东坡的老汉苏洵,而且写了一篇巜辨奸论》来抨击王安石。苏老爷的激烈举动却为儿子苏东坡下巴支砖了,为此,苏东坡七次贬官流放,应该是与此有关係的。
从巜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来看,史传作者对王安石是持否定态度的。真相如何?王安石的态度如何?千载之后,我们的确难以判断,而且一部巜二十四史》是经历了岁月"铁定",正统史籍就是这样评价王安石的。
不可否认,王安石和苏东坡两人的私谊是很好的,没有因为政见不同而影响私人感情,两人曾经在南京相会,他们的对话堪称经典,足可以成为"春晚小品"。
从金陵路过,苏轼拜会王安石,苏说:"大的战争和大的案件,是汉、唐灭亡的原因,祖宗用仁爱厚道治天下,就是希望消除战争和案件,现在代替你的吕慧卿却西边用兵,东南大兴寃案,你难道就不管了?王安石环顾左右,附耳对苏说:"这些事跟我无关哈,我有权才能说话,没有权说啥子嘛"!苏轼不安逸啰:吔,皇上待你不薄,你咋个这样说话呢?王安石一时雄起:"那我必须说!我要⋯",过了一会,王对苏说:"小苏,这个话是我给你一个人说的哟,从我口中说的,只进了你一个人的耳朵呵,呵呵"!
面对苏东坡一贯的作风,抨击时政,王安石再也不搭白,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