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优质回答:这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好回答。
我们只要区分谥号、庙号和年号就好。谥号是什么?谥号便是某个人(皇帝皇后文武大臣等非常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之事做一个简单地评价,皇帝的谥号一般是百官议定,而文武大臣有朝廷赐予。所以只要有地位的人死后基本都可以得到谥号。
庙号是什么?庙号也是要等人死了之后才能拥有,帝王死后,人们在太庙之中再建庙宇供奉帝王牌位,并将这个庙宇取名,便是庙号。一般情况下帝王需要有功绩和德行才能立庙(当然满清和蒙元的一些谥号和庙号就不要当真了),比如刘邦死后庙号是太祖,我们经常所说的汉高祖刘邦,这个“高”字其实是谥号,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现在历史书上对于汉帝的称呼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所以我们叫刘邦汉高祖,叫刘彻汉武帝,汉武帝的谥号便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所以其全称是汉世宗孝武皇帝。
上面也说了,庙号是必须有大功绩的帝王才能有,而还有不少皇帝死后没有立庙的,比如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他是没有庙号的,只有谥号。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后世对于汉一朝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用庙号称不全。
到了唐,那些李老板们就有些坏规矩了,不管有功有过,全都有庙号,而且谥号从汉的1-2个字开始奔跑,比如李世民刚开始谥号是文皇帝,后面加谥文武圣皇帝,然后再加文武大圣皇帝,最后还加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加了这么多字,我们称呼李世民总不能叫他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吧,加上唐的皇帝基本都有庙号,所以为了方便基本都是用庙号称呼,所以我们称呼他是唐太宗。
当然最坏规矩的还是满清的兄弟了,比如慈禧的谥号就有23个字,我念完都喘不上气了。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洪武,康熙之类的称呼,这个是年号。这个最早是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的,为的是方便在编年体史书纪年,也就是说这个称呼其实是个界定时间的工具。一个皇帝有时候会有多个年号,比如武则天武老板就有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龙五个年号。到了明清时期,皇帝都是只用一个年号,然后这班爱偷懒的历史学家发现用年号称呼他们这些皇帝好像更方便,就继续偷懒了。
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说一些这三者称呼 的区别,至于如何订庙号,如何加谥号这些,太多太复杂,我也不多赘述,看了容易睡觉。
其他网友观点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对皇帝的称谓较多。仅以封建之后的汉朝开始至隋朝一般称呼皇帝为XX帝;而唐朝至明朝一般称为XX宗XX祖;而清朝却以顺治,康熙,道光等进行称呼。这其实是代表了三种对皇帝的称呼。
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三个号,分别是庙号,谥号,年号。
汉至隋朝一般使用谥号,唐至明朝使用庙号,清朝使用年号,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首先皇帝在生前是没有谥号和庙号的,只有年号,但以前一个皇帝的年号经常变更,比如汉武帝的年号居然有11个之多,不便后世进行称谓,唐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字数很少,一般使用谥号。
唐朝以后至清朝,为了彰显皇帝功绩及后世人表达孝道在谥号前加了越来越多进行表达寄托哀思的文字,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比如康熙皇帝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如此称谓已经达到不便交流沟通的程度,自然就不在平时交流时使用。唐至明朝直接使用庙号。
在清一朝12位皇帝的年号基本稳定,没有出现之前一个皇帝使用几个年号的混乱现象,故清朝全部使用年号进行称呼。
其他网友观点这么说,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乾隆是年号。
过去,称呼当朝皇帝一般是今上,皇上,官家等方式,而称呼已经死亡的皇帝则需要一个正式名称。同时,历史记载也需要一个记录时间的符号,比如刘邦当皇帝的第十年,就是汉高祖十年。秦始皇当皇帝的第三年,就是秦始皇三年。汉武帝时期创造了年号,那么则是汉武帝XX二年。
什么叫谥号呢?
就是皇帝死后对他的简要总结。
比如,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武皇帝。这个武就是对曹操的谥号。
什么叫庙号?
就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的地址。
汉朝谥法严格,很多皇帝没有庙号,那就只能以谥号称呼皇帝。
曹位之后庙号泛滥,只要是皇帝就有庙号,所以唐宋都以庙号称呼。到明清时期,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自然就以年号称呼。
比如汉武帝刘彻,他创造了年号,但年号太多了,死后谥号为武,庙号世宗,所以历史上就称呼他为汉武帝。而他的爹就没有庙号,是为景帝。所以汉朝皇帝都叫某帝。
礼制规定天子七庙,汉代当时宗庙已经有太上皇,刘邦,文帝了。大臣们议论,汉景帝只是执行了文帝的政策,不能设庙号(得給后面的皇帝留位置啊),所以汉景帝没得到宗庙,挂在父亲汉文帝名下享受香火。汉光武帝刘秀当皇帝后进行清理,保留刘邦文帝武帝宣帝的庙号,其余则全部取消。他得給自己与后世子孙留下几个宗庙地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