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关于【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2、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1、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生化全套各项指标意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骼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 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胰头癌肝硬化 输血错误 胆石症 阻塞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溶血性黄疸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 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的临床意义:载脂蛋白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它是反应HDL水平的最好指标。  

降低:常见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肝实质性病变。  

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的临床意义:  

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状态下APOB的变化往往比LDL明显。  

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银屑病。  

降低: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  

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心肌梗塞4-6小时开始升高,18-36小时可达正常值的20-30倍,为最高峰,2-4天恢复正常。另外,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及心脏手术等都可以使CK增高。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约为心肌总CK的14%,血清CK-MB上升先于总活力的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  

血清a-羟丁酸脱氢酶(HBDH)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与LDH大致相同,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此酶在血液中维持高值可达到2倍左右。  

血清葡萄糖(GLU)测定的临床意义: 

高血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1-2小时)及静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粮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机能亢进症、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颅内出血,颅外伤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低血糖:糖代谢异常、胰岛细胞瘤、胰腺瘤、严重肝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血清尿素(UREA)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浓度在8.2-17.9mmol/L时,常见于UREA产生过剩(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等),或UREA排泻障碍(如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乏尿等)。浓度在17.9-35.7mmol/L时,常见于尿毒症前期、肝硬化、膀胱肿瘤等。浓度35.7mmol/L以上,常见于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血清肌酐(CREA)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  

降低:常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多尿。

血清尿酸(UA)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血氨测定临床意义:  

升高:重症肝损害,>117.8umol/L则发生肝昏迷。肝昏迷前期、性活动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常升高、肝昏迷时最高。  

下降:长期低蛋白饮食。  

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的临床意义:  

降低:诊断和监测营养不良,诊断肝病诊断急性相反应. 

升高:肾病综合症>500mg/L(此时ALB<30g/L)  发作期 PA升高 ALB下降  

前白蛋白与肝病:  * 早期肝脏疾患可使前白蛋白合成降低  * 早期肝功能损伤指标  比转氨酶特异性好,比白蛋白敏感性强,多数肝病患者前白蛋白下降50%.  

前白蛋白与营养不良  * 营养不良的发生  染病后食欲减退,蛋白质、热量摄入极少疾病本身导致消耗增加,机体进入负氮平衡 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加,疾病恢复迟缓  * 此时血清前白蛋白浓度迅速降低  中等100-160mg/L 严重<80mg/L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单位是指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反应测定前1-2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I型糖尿病,每月测定1-2次,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控制的程度。  

血清淀粉酶(AMY)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胆道疾病、胃穿孔、肠梗阻、腮腺炎、唾液腺炎等。  

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癌、肝硬化等)。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的重要指标,它能反应出病人1-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特别是II型糖尿病)。  

钾的临床意义:  

升高:  

(1)、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  

(2)、钾流入细胞外液 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缺 乏。  

(3)、组织缺氧 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  

(4)、尿排泄障碍 肾功能衰竭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5)、毛地黄素大量服用  

降低:  

(1)、经口摄入减少  

(2)、钾移入细胞内液 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IRI分泌增加。  (3)、消化道钾丢失 频繁呕吐腹泻。  

(4)、尿钾丧失 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钾的临床意义:当使用利尿剂时尿钾排泄增多。原发性醛固酮增高症病人尿中的钠与钾的比降到0.6:1。醛甾酮分泌增加时,尿钾排泄增加。  

血清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  

(1)、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降低:  

(1)、肾脏失钠 如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  

(2)、胃肠失钠 如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  

(3)、抗利尿激素过多。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尿中氯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下尿液中钠和氯保持相对平衡。但两者并不是永远平衡的。例如;连续服用氯化钠或氯化钾后,尿氯比尿钠高、相反连续服用大量碱性钠盐时,尿中钠比氯高。另外,尿液呈碱性很可能是尿钠含量高于氯。  

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示碱储备过剩  (1) 代谢性碱中毒:幽门梗塞(胃酸大量丢失),小肠上部梗阻,缺钾,服碱性药物过量(或中毒)。  (2) 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重症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气胸,肺气肿,肺性脑病肺实变,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3) 高热,呼出二氧化碳过多。  (4)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降低:示碱储备不足  (1) 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脱水,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和少尿期),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服用酸性药物过量。  

 (2) 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增快,换气过度,吸入二氧化碳过多)。  (3)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盂肾炎,肾结核。  

轻度酸中毒:CO2CP 23-18mmol/L  

中度酸中毒:CO2CP 18-14mmol/L  

重度酸中毒:CO2CP <14mmol/L  

极度酸中毒:CO2CP <7mmol/L  

血清钙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骨肿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脂功能减退及维生素D摄入过量等。  

降低: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  

血清镁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糖尿病昏迷。  

降低:常见于先天家族性低镁血症、甲亢、长期腹泻、呕吐、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  

血清磷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降低:常见于甲亢、代谢性酸中毒、佝偻病、肾功能衰竭、长期腹泻及吸收不良。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急性心肌炎发作后来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尿微量蛋白临床意义:  

1.微量蛋白(MA):肾小球选择通透性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及化疗口才早期肾损伤,以及急性感染性肾炎病人的随访指标。  

2.尿微量转铁蛋白(MTF):肾小球选择通透性指标  尿转铁蛋白升高:见于糖尿病原菌、高血压早期肾损伤,以及肾外肾炎、链感肾炎、肾盂肾炎等各种肾炎。  

3.lgG(U-lgG):肾小球选择通透性指标  尿lgG(U-lgG):肾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  

4.尿α1-微球蛋白(α1-MG):较特异的肾小管损伤诊断试验  尿α1-微球蛋白升高:见于肾小管受到损害,如接触重金属、接受肾毒性药物治疗、及肾小管间质病变时、上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及血尿。  5.β2-微球蛋白(β2-MG):经典肾小管标记蛋白,可直接反映肾小管功能  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肾小球滤过功能差,见于早期肾小球病变,急、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症以及长期血透病人;也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胃淋巴瘤、血管性鼻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肿瘤疾病。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4)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5) 血红蛋白浓度(HGB) (单位:g/L)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8) 白细胞计数(WBC)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9) 单核细胞计数(MONO)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0) 单核细胞比例(MONO%) (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1)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2)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单位:%)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3) 淋巴细胞计数(LY)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4) 淋巴细胞比值(LY%) (单位:%)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5) 血小板计数(PLT) (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单位:%)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   

(17)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单位:fL)   大于正常值,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18)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 (单位:%)   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19) 血小板压积(PCT)   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 

注意事项 检查前:  

(1)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 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检查后:  (1)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 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 

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

尿液常规检查是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它不仅可反映泌尿系统疾病,对前列腺炎、肾脏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筛选也有重要意义。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2.尿糖(GLU)  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3.尿红细胞(R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红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4.尿白细胞(W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它表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5.尿上皮细胞(SPC)  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6.尿管型(KLG)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7.尿潜血(ERY)  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 

8.尿胆原(UBG)、尿胆红素(BIL)  

 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9.尿亚硝酸盐(NIT)  尿亚硝酸盐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 

尿液常规分析化验单上一些项目后面出现“+”或“+++”„„或数字,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阳性结果;相反,“-”就称阴性结果。

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血液肿瘤科  发热通常是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症状,但有时是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反应。肿瘤细胞溶解引起的发热较常见,大多数病例的发热源仍不清楚。PCT有助于对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作出明确的诊断。即使是化疗患者,PCT对是否有败血症感染也能作出可靠的检测和评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常常缺乏炎症的特异性症状。PCT在免疫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表现与无免疫抑制患者中观察的结果相似。其诊断价值已明显优于CRP和细胞因子。   

PCT浓度的升高对细菌性全身感染有很高的诊断率。如果同种异体移植后出现败血症休克,血浆PCT浓度极度升高,表明预后不良。       内科重症监护医疗中的问题常围绕着感染的诊断及是否与感染有关的鉴别诊断而进行。对炎症严重程度及其治疗结果的评价是否有效,是有效治疗方案的必要前提。   

PCT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相似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因此,PCT能很方便地运用于内科医疗中常见的疾病和综合症的鉴别诊断,如:成人呼吸窘迫症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学的鉴别诊断;胰腺炎感染坏死和无菌性坏死的鉴别诊断;鉴定感染时发热,如接受化疗的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鉴别诊断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恶化与风湿性疾病伴系统性细菌感染;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接受化疗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症患者,明确是否存在有生命危险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对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器官移植患者,明确是否存在有严重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同时用于感染和移植排斥反应的鉴别诊断。     

PCT浓度不受业已存在的疾病如癌症、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PCT明显优于其他炎症因子如CRP和细胞因子,是一种客观肯易检测的指标,有其独特的诊断优势,甚至优于那些带有侵入性,风险性和造价均高的诊断方法,如细针穿刺病理检查法。故PCT很适合用于败血症的检测。

2、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1、乳酸脱氢酶LDH:

LDH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2、谷草转氨酶AST: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主要在心、肝、骨骼肌、肾、胰、脾、肺、RBC中。其中以心肌细胞含量最丰富,AST在心肌中含量最多,所以在急性心梗6~12h升高,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3、磷酸肌酸激酶CK:

主要分布于胞桨和线粒体。急性心梗,血清CK活力明显升高,发病4~6hCK升高,12~24h达高峰,升高幅度大,2~4天恢复正常;心肌梗死后CK最大值很少超过7000U/L,如果>7000U/L提示伴有骨骼肌疾病;CK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诊断比其它酶灵敏。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是诊断AMI最佳的血清酶指标。心肌CK-MB可达40%以上,特异性高达100%。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10~12)倍。

5、谷丙转氨酶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

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那么,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是多少?

1、乳酸脱氢酶LDH:100~240 IU/L;

2、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

3、磷酸肌酸激酶CK:24~194 IU/L;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5 IU/L;

5、谷丙转氨酶ALT:0~40 IU/L。

一般来讲,诊断是否心肌炎,需要根据具体的表现,心电图,病史,心肌酶等检查的结果综合考虑的,不能只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就诊断心肌炎的。如果有其他心肌炎的表现,有病毒感染病史,结合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是考虑有心肌炎的可能的。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主要包含五项: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 AST 0-40 IU/L、磷酸肌酸激酶CK、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那么,心肌酶谱五项具有哪些临床意义呢?

LDH高时,会产生急性心梗、骨骼肌损伤、某些肝炎、白血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性肿瘤。心梗时,12-24h,LDH会偏高,48-72h达高峰,1-2W后恢复正常。恶性肿瘤晚期LDH,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中LDH会偏高。慢性肾小球肾炎、SLE、糖尿病肾病等病人中,尿LDH可达正常人3-6倍,尿中含多种抑制LDH活性物质,如尿素,小分子肽类,低PH值也可抑制LDH活性。尿毒症患者LDH正常,透析后LDH会增高,因为体内尿素较高,我们通过心肌酶谱五项检查,就可以观察身体的相关疾病。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出现心肌酶增高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脑组织损伤或破坏释放出较多的酶所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在心肌组织积聚,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使血清中心肌酶值增高。

另外,通过研究表明,如活动性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许多能够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破坏的疾病均可出现心肌酶升高。

儿童心肌酶谱五项标准

健康的儿童在检测心肌酶谱时,检验结果也会经常出现向上的箭头,意思是比检测指标参考值要偏高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专家表明,这与医院该项检测采取的是成人标准有关,儿童心肌酶谱值普遍高于成人,并且年龄愈小,心肌酶谱愈高。

那么,儿童心肌酶谱五项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儿童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儿童各项酶的上限比成人心肌酶谱参考值增高的百分数分别是:CK(肌酸激酶)与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约为15%、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升高约为30%,LDH(乳酸脱氢酶)与HBDH(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约为90%。一般来说,心肌酶谱中各项数值显著升高,超出上述允许范围,才有临床价值。

遇到儿童心肌酶谱升高的检测结果,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表现,决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或者采取临床干预。通常情况下,如果其他体检结果正常,无其他特殊症状、体征,医生都会认为某些心肌酶谱偏高是正常的。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1、乳酸脱氢酶LDH:

LDH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2、谷草转氨酶AST: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主要在心、肝、骨骼肌、肾、胰、脾、肺、RBC中。其中以心肌细胞含量最丰富,AST在心肌中含量最多,所以在急性心梗6~12h升高,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3、磷酸肌酸激酶CK:

主要分布于胞桨和线粒体。急性心梗,血清CK活力明显升高,发病4~6hCK升高,12~24h达高峰,升高幅度大,2~4天恢复正常;心肌梗死后CK最大值很少超过7000U/L,如果>7000U/L提示伴有骨骼肌疾病;CK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诊断比其它酶灵敏。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是诊断AMI最佳的血清酶指标。心肌CK-MB可达40%以上,特异性高达100%。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10~12)倍。

5、谷丙转氨酶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

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那么,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是多少?

1、乳酸脱氢酶LDH:100~240 IU/L;

2、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

3、磷酸肌酸激酶CK:24~194 IU/L;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5 IU/L;

5、谷丙转氨酶ALT:0~40 IU/L。

一般来讲,诊断是否心肌炎,需要根据具体的表现,心电图,病史,心肌酶等检查的结果综合考虑的,不能只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就诊断心肌炎的。如果有其他心肌炎的表现,有病毒感染病史,结合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是考虑有心肌炎的可能的。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主要包含五项: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 AST 0-40 IU/L、磷酸肌酸激酶CK、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那么,心肌酶谱五项具有哪些临床意义呢?

LDH高时,会产生急性心梗、骨骼肌损伤、某些肝炎、白血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性肿瘤。心梗时,12-24h,LDH会偏高,48-72h达高峰,1-2W后恢复正常。恶性肿瘤晚期LDH,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中LDH会偏高。慢性肾小球肾炎、SLE、糖尿病肾病等病人中,尿LDH可达正常人3-6倍,尿中含多种抑制LDH活性物质,如尿素,小分子肽类,低PH值也可抑制LDH活性。尿毒症患者LDH正常,透析后LDH会增高,因为体内尿素较高,我们通过心肌酶谱五项检查,就可以观察身体的相关疾病。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出现心肌酶增高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脑组织损伤或破坏释放出较多的酶所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在心肌组织积聚,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使血清中心肌酶值增高。

另外,通过研究表明,如活动性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许多能够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破坏的疾病均可出现心肌酶升高。

儿童心肌酶谱五项标准

健康的儿童在检测心肌酶谱时,检验结果也会经常出现向上的箭头,意思是比检测指标参考值要偏高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专家表明,这与医院该项检测采取的是成人标准有关,儿童心肌酶谱值普遍高于成人,并且年龄愈小,心肌酶谱愈高。

那么,儿童心肌酶谱五项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儿童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儿童各项酶的上限比成人心肌酶谱参考值增高的百分数分别是:CK(肌酸激酶)与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约为15%、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升高约为30%,LDH(乳酸脱氢酶)与HBDH(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约为90%。一般来说,心肌酶谱中各项数值显著升高,超出上述允许范围,才有临床价值。

遇到儿童心肌酶谱升高的检测结果,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表现,决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或者采取临床干预。通常情况下,如果其他体检结果正常,无其他特殊症状、体征,医生都会认为某些心肌酶谱偏高是正常的。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检查项目

心肌酶是指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具有催化心肌细胞代谢和调节心肌细胞活动的作用。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价值。

那么,心肌酶谱中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肌酸磷酸激酶(CK);

2、肌激酶同工酶(CK-MB);

3、谷草转氨酶(AST);

4、乳酸脱氢酶(LDH);

5、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LDH2);

6、a—羟丁酸脱氢酶(a-HBDH)。

此外,心肌肌钙蛋白T(cTn)是反映心肌损伤高度持异、高度敏感的指标,特别是在心肌梗死时出现早、数值高、持续时间长,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疾病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医院已将cTn与心肌酶谱共同列为相关检验项目。

心肌酶谱异常

心肌酶只是心肌炎的其中一个诊断指标,心肌酶高提示心肌是有受损存在,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病史综合考虑一般可以确诊心肌炎。如果根据心肌酶谱检测出异常,那该怎么办?

心脏的心肌细胞含有特殊的酵素,当心肌梗塞或急性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时,心肌细胞会坏死崩解,这时这些酵素——心肌酶,会溶解到血中,造成不正常的升高。

临床和实验表示,这些酵素——心肌酶(如I型肌钙蛋白-CTnI或T型肌钙蛋白-CTnT)的升高代表此次的心脏病发作是极度危险的,不仅表示心肌细胞受损达某一程度,亦会有较高的机率产生许多重大不良的心脏并发症,再度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等。但发病初期不一定会升高,一般要4~6小时甚至12小时才会上升,所以需持续监控。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价值。

心肌酶谱异常后要注意休息,进营养丰富之饮食,以利心脏恢复。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在症状、体征好转,心电图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活动,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休克时应积极纠正。

心肌酶谱高

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检查心肌酶主要是确定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而心肌酶高说明有心肌损伤的情况,大多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建议按时复查,注意休息。

心肌酶谱反应心肌受损伤的程度,但是现在已经逐渐淘汰了,因为这个指标的准确度和敏感度都不如心肌损伤标记物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敏感。因此,心肌酶谱高,有可能是心肌缺血等造成的,需要进一步排查。

如果是心肌炎导致的心肌酶高,那么医生主要是强调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常伴有心律失常,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严重心肌炎伴有心脏扩大者,应休息6个月至一年,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分别采用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本文关键词:心肌酶谱临床意义ppt,ck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大吗,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心肌酶谱意义诊断。这就是关于《肌酸激酶升高临床意义,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医用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大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早教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什么时候开始上早教课比较好(这份新生儿早教攻略家长收藏)

下一篇: 央视怒批电动车新国标,央视怒批电动车新国标cu3(新国标时代这个品牌剑指一线)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