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父母教育孩子是对的(对教育孩子有怎样计划)?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父母教育孩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下面是光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这样的父母教育孩子是对的
常言道,什么花结什么样的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父母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在育人时,应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改掉自己的不好的毛病,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
先来看看个小故事:
一次在公交车上人特别多,我只能拉着扶手站在人群里,这时上来一位老人,一直到车发动都没人让座。
这时一位坐着的大叔看不惯了,指着对面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你爸妈是怎么教育你的,看到老人都不知道让座吗?”
学生赶紧起身让座。
生活中这样自相矛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明明自己坐着不让座,却去教训别人。
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二】
孩子因为发脾气被家长怒吼:“你脾气大是不是?发脾气是跟谁学的?”——殊不知自己也在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在学校和人打架,家长拉过来就是一顿暴揍,边打还边教训:“你跟谁学的打人?我就这么教育你的吗?”——殊不知教会他们打人的正是自己。
孩子坐沙发上看电视,家长在一旁催促:“都几点了还看电视?明天不上学吗?”——那您为什么还在看电视,明天不上班吗?
我们总是习惯批评孩子,却无法严格要求自己。
细细想来,每位家长都是从孩子慢慢成长为一名母亲,或者父亲。当年我们接受了怎样的教育,我们是厌烦还是喜欢,是抗拒还是接受。
当我们理解了那时的家长,也便理解了现在的孩子。
教育孩子永远都不是单方面的期望,家长负责教育,孩子负责听从,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我们也是从一名“孩子”的角色逐渐变成“家长”的,我们比孩子多的仅仅是经验、阅历和知识,我们不一定比孩子善良,也没有孩子的天真纯洁,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教育和被教育,也应该存在学习和模仿。
谦虚的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也更多的模仿家长的行为。当您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家长,那么孩子也不再会是叛逆顽皮的熊孩子了。
【三】
教育孩子首先要会教育自己,在心理要有一杆标尺,能够衡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当孩子犯了错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不是去找孩子自身的原因。
孩子成为一个不服从管教,叛逆贪玩的熊孩子基本都是两种情况导致的:
1
是家长在孩子心中没有威望。
换句话说,就是家长的行为让孩子不够信服。例如前面我所举的例子,家长一边打骂孩子一边教育孩子不要打骂别人,孩子内心肯定是不服的。
家长的教育也只能作为耳旁风,或者表面屈服听从,内心也是抗拒的。
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让家长失去了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很容易让孩子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而家长不过为他服务的保姆,那么家长对他的教育显然不会放到心上。
无论是打骂孩子还是溺爱孩子,都是教育孩子的极端路线,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会奏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平等尊重,以身作则。当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么孩子听话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
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差。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个道理,生活学习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能够教育孩子的东西很有限,孩子成长学习的主要途径实际上是“看”和“听”,一些坏习惯都是来自于耳濡目染。
所以,父母如果没办法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那么就要时刻关注孩子,避免让孩子染上坏习惯。
为了我们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孩子的成长和转变都需要过程,教育孩子是一个艰辛而又伟大的工程。
当您的孩子从一个叛逆顽皮的“熊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自信、有担当的男子汉,那么为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源: 教师博览
对教育孩子有怎样计划
【一鸣专栏】
育儿路上,我们都欠孩子一场“慢的教育”
原创作者|一鸣
生活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提前学习,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可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就像花开有期,遵循生命规律才能健康成长,若用力过猛,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01 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最好状态
台湾大学教授周志文先生曾经说过:在教育中,没有一个孩子是可以被放弃的。
周志文教授自己对此深有体会,他的大女儿“球儿”就是个从出生就比别人“慢一些”的女孩。
小时候,球儿在察言观色方面,不仅不如小她两岁的妹妹,父母教她的古诗她也是记了又忘,忘了又,很长时间后,她还会把两首简单的古诗给记混。
在做事方面她的理解力也是很差,她会把保健室理解为“保剑室”,以至于经常闹出很多笑话,学习上尽管父母使劲托举,仍然很不理想。
尽管周志文夫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却生出这样的孩子,虽然有遗憾,但周志文夫妇仍然没有放弃女儿。
为了保护球儿的自尊,最终给她选了一所普通学校;
在学校,球儿的成绩并不理想,夫妻俩按照球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补习方案,球儿的成绩才能到中游水平。
他们为了不伤女儿的自尊,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不耐烦,而是静待花开。
终于,这对父母等来了让他们惊喜的结果。
在一次钢琴培训班上,老师夸奖球儿有“大将之风”,也就是说,比起别的孩子,她弹钢琴比较连贯,也有点悟性。
他们看到女儿的优势所在,十分激动,鼓励女儿进正规的音乐学校学习,球儿过五关斩六将,在音乐的殿堂里越走越远。
虽然中间也经历过一番波折,但都被球儿一一克服。
很显然,球儿有强大的内心跟父母的耐心教育分不开,如果父母对女儿没有耐心,作为一个慢半拍的孩子很难有信心去克服困难。
黑幼龙说:慢养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和机会,让他们慢慢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那些孩子在成长路上走过的弯路,都只是人生路途上的一段异途风景,只要孩子内心充满信心,终有一天会在大道上奔跑。
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是那么聪明,甚至“有点笨”,请不要过早否定他,给孩子一些时间,静静守候他、呵护他,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02 父母越着急,孩子就越无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但是,有些父母,偏偏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给孩子一个长远的未来。
还记得林妙可吗?
当初,林妙可在08年奥运会上,因为唱歌而一举成名。
之后,妈妈生怕自己女儿的“名气”还不够大,竟然让自己年幼的女儿出现在不孕不育医院活动上,不满13岁就和37岁的男演员出演感情戏。
濮存晰曾当面劝诫道:“这个孩子应该停一停,真的像个孩子一样,去上学,去成长。”
可惜,这句话成了林妙可父母的耳旁风。
他们太着急了,让女儿学习各种舞蹈、演唱,好让她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但是真实的表演甚是尴尬,十八般舞艺样样稀松,每样只学了点皮毛罢了。
在《青春季》节目中,还因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业任务,当场嚎啕大哭。
林妙可18岁那年,她还没享受成年的喜悦,就因为接连落榜北影、中戏、上戏和中央音乐学院,成为网友“群嘲”的对象。
从年少懵懂的可爱少女,步入年华大好的18岁,林妙可一路狂飙,却也一路被黑到底。
可仔细想想,这真的是林妙可的错吗?
茨威格说过:“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一个急功近利的父母,即便一开始收获了鲜花与掌声,最后赠送给孩子的可能会是一份最糟糕的成人礼。
但是,有些父母,偏偏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给孩子一个长远的未来。
100多年前,教育学家杜威就曾指出:“中国的父母都太急了。”
“别人家孩子考试第一,便让自家孩子疯狂刷题。”
“别人家孩子多才多艺,便拼命地也把孩子塞到各种兴趣班中。”
父母望子成龙,本没有错,但是过度“鸡”娃,则会让孩子不堪重负,承受了本不该属于他的“生命之重”。
为人父母,若是一味地求快求好,就如同握在手里的沙子,越用力,漏得越快,对孩子的教育,亦是如此。
父母越着急用力,就越会束缚孩子前进的脚步,孩子就越无力。
03 慢养的孩子才容易走远
网上有一个妈妈,她从不拽着孩子成长,却轻轻松松将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
她叫陈美龄,曾经是一个有名的歌手,成为母亲之后,她放下事业,悉心钻研教育学,最后成功将三个孩子都养成了学霸。
在陈美龄的育儿世界里,你会发现,其实只有“从容”两个字。
她从不给孩子制定所谓的计划表,“做功课是玩,玩也是学习”是她从小渗透给孩子的教育理念。
所以,在下雨的天气,陈美龄会放下手头所有事,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叶子,看谁的叶子在水中漂得最快最远。
然后在孩子玩得起劲时,她询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会下雨?
陈美龄说,让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
当孩子拥有寻找答案的自主意识,他们才能畅游在探索知识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陈美龄也从不给孩子报培训班,她宁愿省下培训费用带着孩子到处旅行。譬如她的大儿子喜欢鱼,她就曾带着孩子遍访日本每一个水族馆……
相比无数家长想尽办法从小提高孩子成绩,陈美龄则是让自己的孩子玩着长大。
她把教育当作给孩子追逐梦想的工具,因为她始终坚信:
只有孩子心存梦想,心里才会充满阳光,即便失败了,孩子也不会气馁,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开始。
《慢养》一书中有个这样的观点:慢养,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松弛。
允许孩子做属于自己成长阶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童年最大的任务不是长大,而是“玩耍”。
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自由玩耍,却其实都是孩子在童年积聚的能力:社交、抗压、解决问题……这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才是孩子未来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利器。
04 写在文末
有人说,我们养育孩子其实就像陪伴一只蜗牛散步。
是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急于忙于各种事情,当你陪伴一只蜗牛散步的时候,生活就会慢下来。
孩子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营养,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整个过程是一个渐进和缓慢的过程。
在慢养孩子的过程中,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和感动。
作者简介:一鸣,持续投稿变现营2.0 ,中年少女;左手执笔,右手养娃,用一颗执着的心来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