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求·对孔孟老庄的认识?

一、求·对孔孟老庄的认识?

  对孔孟老庄的认识就是对儒家和道家的认识,一个是人定胜天的入世,一个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儒家哲学,核心的就是讲要兼济天下。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不孔矣,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宜悦乎。”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一种时代使命感,要有宏大刚毅的指向,任重而道远。以仁爱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

  道有多远呢?死而后已。其实这一片土地需要一步一步丈量过去,它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

  但是光有勾勒不够,他认同的是社会规则,群体意识。但是过分的认同沉迷其中,就不认识自己是谁了,这就是中国的道家精神。

  庄子说:“独于天地精神共往来。”也就是说,天下万物跟自己的生命之间是有呼应的,我们今天往往是太忙碌了,就不接地气。

  中国古人讲:每一年春风起的时候,人的神思就随着胸怀浩大,看到一年走的时候,觉得生命要有所承诺和担当。这种情怀今天少了,老是封闭在一个很封闭的屋子里,忽视了外界自然的沟通和交流。庄子是从宇宙的眼光去看世界,他说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靠你的心去感悟:“万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遇、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也就是天地之间的美都是没说出来,这一切靠你的心去体会呀!

  儒家教我们的自我实现,道家教我们的是自我超越;儒家教我们的入世,而道家教我们的出世。于是天和地就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完全可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但是不能太拘泥、太计较,还是在乎自己生命的愿望。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有一个神话叫“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在天地之间是神于天,圣于地。老在说我们有神圣的理想,神圣的抱负,人在天地间,头顶苍天,有思想的翅膀可以飞扬做个神仙,在大地上用双脚行走去努力做事,做一个圣贤。当一个人在生命里可以快乐如神仙,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

  其实我们活着的方式,我们这样去想就拥有了天高地阔。一个人不光是一个区区的小我,为什么不去造城池呢?让自己更大一点,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元的,我也不是说中国有中国文化就够了。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荣,我们可以在热爱宫殿的同时,热爱当下的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包容更多的时候,就说明你的生命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一生的使命就是拓宽河床,让自己尽量成为宽阔的大河,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来看圣贤,什么人是圣贤?什么是经典呢?

  中国的儒家讲究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叫君子“吾日三省吾身”,你要看到世间的人是“见贤思齐”,一切从内心的反省开始。

  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老师,说你成天教我们做君子。那何谓君子呢?老师的回答很简单,孔子说:“不忧不惧。”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他的心灵坦然光明宁静,这就是君子。

  年轻的学生就觉得,你说的这个太简单了吧,难道一个君子不需要去名垂青史吗?所以学生特别不以为然。老师又反问了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疚”,什么叫“内省不疚”呢?一天下来想想我今天该做的事情没耍小聪明,不辜负别人,一切都尽心尽力了,可以做到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当一个人不愧疚的时候,何来那些恐惧呀?

  现在的睡眠障碍,重的就是失眠,医生告诉你如何如何调节,实在不行就吃安眠药,你心里的忧和惧太多了,觉得好多事自己该做的而没有做到,而有深深的愧疚。白天在人前遮着掩着,也就是说这种状况是由自己心灵决定的,在行为层面上做到“了无遗憾、坦坦荡荡”。孔子说你以为能做到吗?这话对每个人都适用。每个人看看是不是能做到内心不遗憾,把该做的事做到。

  所以我觉得儒家的可爱,一方面有远大理想,但另一方面,它给了我们从脚下到理想的可行之路。

二、老庄和孔孟的哲学哪个更高?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中华文明是由道家,儒家组成的,在这个前提下,对于你题目中的概念可以分类比较一下,老是老,庄是庄,老子是道家,庄子和孔孟是儒家,至于高低分别,可以用思维方式的标准,道家是感性理性平衡,也就是双向思维,儒家第一代是偏于感性,第二代是偏于理性,第三代是理性推演的教条主义,西方科学体系的哲学,同为理性思维方式。

三、孔孟老庄的饮食思想对现代人的饮食有何启示?

谢邀。

孔孟老庄要分开来讲。

首先,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孔子。整理了以下几个方面。

1、有一定的阶级性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句话本身是带有阶级性的,毕竟在当时平民百姓是吃不起精米,吃不起肉的。但是现在的话就变成了对食物的精细、精致、精美的追求。)

2、讲究符合礼的规范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这个有点忘了,好像是符合“丧礼”的要求。但是现在的话更多的是人情世故一方面的吧。)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乡党》(要求贼多,算在了“礼”里,不过还有一些其他的启示,比如不吃坏掉的食物,比如不能吃太多。)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乡党》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乡党》(祭祀。祭品可以简单朴素,但祭祀的态度要严肃恭敬)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知则为之!’”——《阳货》(丧礼时期不能吃太好。)

还有一些已经不太符合现代的情况了,也放在下面。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乡党》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见齐衰者,虽昵,必变。……有盛撰,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乡党》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

3、“孝悌”思想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为政》(这里强调的是“孝”不仅要为父母做事——“服其劳”,也不仅仅是先让他们吃好喝好,更应该保持态度的恭顺。但是不给父母吃好喝好肯定是不行的。)

“孝悌”思想在“食”上,《论语》中没有怎么提到,但是对现代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后世对“孝悌”的要求提高了,甚至成为考量一个人能不能入朝为官的标准。而且中国古代社会以宗亲家族为小团体,所以“孝悌”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传统一点的家庭都还保持着一些餐桌、饮食上的习惯,比如说长辈要先动筷,比如说老人(地位比较高的)坐在朝门的位置,等等。(这个其实也算是“礼”。)

3、追求德行,安贫乐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4、中庸

“过犹不及。”

要扯的话,中庸思想也能沾点边,要适度嘛,不能吃的太饱什么的,哈哈。

好像答得有点偏了。

孟子、老子、庄子的下次再更上吧。

然后吧,楼主的问题有点漏洞,“饮食思想”稍微狭隘了一些,不是饮食思想也能得到饮食启示,而且细究起来,孔孟老庄也没有专门的饮食思想吧。

四、孔孟老庄需要什么学历才能读懂?

不是学历的问题,是对其理解的问题,除非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或者读文学专业的,不然很少有人能懂的,比如说你让一个整天跟机器,物理化学打交道的理工科的博士或者教授跟你谈论孔孟老庄吧,这是难为他们

五、诸子百家孔孟老庄的意思?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六、孔孟典故

孔孟典故:从古至今的道德典范

孔孟典故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们的言论和故事流传至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政治、家庭伦理等方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和教育家,他的故事和智慧广为流传。他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举止,并将之整理成《论语》。这部书成为后世思考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他在《孟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点。

孔子的道德观念

孔子的道德观念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行和教育方法中。他主张仁爱、孝敬、忠诚和诚实。仁爱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只有用仁爱的心去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孔子强调孝敬和忠诚的重要性,认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福祉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典故——他曾在一次经历中丢失了一只玉佩,然而他没有去寻找丢失的东西,而是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当有人问起他为何不去找佩玉时,孔子回答道:“我能把一个人培养成君子,大概能找到一百块玉石吧。”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孔子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他更关注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而不是追求个人物质的损失。

孟子的政治哲学

孟子是儒学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于政治哲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孟子认为天下之道在于仁义,而君王则是天下的最高道德代表。他主张君王应该以仁义为准则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感化人民,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安定。

孟子的一则典故经久不衰,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故事中,孟子告诉大家一个关于“心”的故事。他说人有三心:“先天之心,后天之心,修身之心”。先天之心是人天生具备的善良本性,后天之心是通过教育与修养而培养起来的道德心智,修身之心则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完善自己。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所倡导的人类教育与修养的观念。

孔孟典故与现代社会

孔孟典故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举足轻重。现代社会依然面临着道德和伦理的挑战,而孔孟典故所强调的仁爱、忠诚和诚实等价值观念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孔孟典故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道德和良知的约束。孔孟典故提醒我们,个人的美德和品格至关重要,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做到道德的高尚,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此外,孔孟典故对于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格的塑造。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意识的今天,我们可以从孔孟典故中汲取智慧,推动教育的提质与发展。

总之,孔孟典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体现了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和追求,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孟典故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润华夏,有孔孟老庄?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润华夏,有孔子老庄,恰似"江河万古流"唐朝宋代,骚人墨客,辉煌如日月,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月明人尽望”

八、孔孟学说?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郭店楚简中儒家著作是孔孟之间缺失的重要链环。

孔孟之间的传承应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

九、孔孟辈分?

孔子后裔排行是根据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的圣旨定下来的。乾隆皇帝下旨赐给孔府30个字作为行辈。这30个字的排列是:

希言公彦承,弘闻祯尚衍。

兴敏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明朝洪武年间,朝廷赐十个字: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赐十个字: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朝廷再赐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些字,都是朝廷赐给孔家的。后来,孟氏(孟子)、曾氏(曾参)、颜氏(颜回)、卜氏(卜商,字子夏)等孔子门人的后代,也按这些字排辈分,以示与孔氏的传承关系。

十、孔孟辈分表?

孔孟后人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 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演讲口才训练视频哪里有?

下一篇: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