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良等于愚蠢的辩论语言
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是这样的:“俯仰无愧天地,贬褒自有春秋。”它倡导的是这样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只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自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历史的公正评价。
是的,公道自在人心。所谓无愧天地,其实就是无愧于心。有了一颗善良正直之心——说白了,就是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为人处世,就如航海有了航标,不会迷航。
无愧于心,强调的其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心中有了责任感,我们就会小到为个人尽心,为家庭尽力;大到为集体尽职,为国家尽责。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就会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我们行就不会仰承他人鼻息,言亦不会俯拾他人唾余。我们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放在社会责任的天平上称量。或许,我的一行并不能改变世风;或许,我的一言并不能承住九鼎,但是,屈原不是曾悲怆地呼喊过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圣人行事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候,也就是为了无愧于心。可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只要求得无愧于心,即使不能立竿见影,但天长日久,必定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助于风气的清明。
无愧于心,更要求我们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一个能自律的人,决不是仅能在公众面前作秀而已,更需要检验的是,在无人知道的地方 ,在无人知晓的时候,行事乃至思想是否仍能抵挡私欲的诱惑,仍能坚持原则,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慎独”以及“君子不欺暗室”的道理了。一个善于自律的人,时时会提醒自己不要放纵,不要迷失本心。“头悬梁,锥刺股”,是古人为了勤学而自律;“拒腐蚀,永不沾”,是今人为廉洁而自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拿破仑上进的宣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七品县令为官的准则。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自律。可以说,随着你自律程度的增高,你的社会价值也在相应增大。
总之,无愧于心不仅应是我们缘于心底的一种诉求,更应是我们执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当然,有时你的正直和善良,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会被别人误解为“傻帽”,遭到讥笑,那么,就让我们在心底默诵另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二、有关”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论据,辩论赛要用!
我随便帮你列几条吧。
理论论据:
“昔西伯拘于久里,而演周易;孔子厄于陈蔡而做春秋;屈原放逐,而著离骚;左邱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奋而作也也。”——《史记》
“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俗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事实论据:
王献之学习书法,用了十八缸水。
竺可桢研习气候,坚持记录50年。
司马迁写史记,忍受腐刑的痛苦。
好了,都这些吧,祝你成功
!!!!!!
三、屈原的死不值得?议论文 1000字
屈原能否不死?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屈原自杀太不应该了,也太不值得了。大道理上说,身体毛发受之于父母,岂可随意毁之。小道理上说,生命是自己的,不能为别人而活着。抬高一个层次说,你有文化,你有才能,应该为人民造福,怎能仅仅去应酬一个怀王呢?况且怀王又是一个无能之君。从古人的角度他也可以不死。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他没有必要抱着怀王这根“木头”,这是一根枯木。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劝他:“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可以到九州去转转,放开眼光,你就会发现比楚王高明的国君有很多,何必井底之蛙,单恋这一口水呢?司马迁也在他的《屈原列传》中借渔父之口也开导过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方能与世推移。”作为一个圣人,应该目光远大,不应拘泥于眼前的一事一物,更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屈原死不能复生,恨只恨司马迁、贾谊为何不早点出世,与渔父一起去开导那个固执的屈原呢?一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女子因男子不爱她而苦恼不已。其父开导她说,要学会接受也要学会放弃,如果彼此不能很好接受就应该果断放弃,千万不要害单相思而自寻烦恼,甚至做出傻事。屈原要是能听到这句话就不会害单相思了,也就不会做出那样的傻事了。
如果屈原不死?不死当然不是怕死。苏武持节牧羊,蒙垢含辱19年,不是怕死而是心系家园。文天祥一路逃来,也不是怕死,而是为了抗敌。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忆》中也说:“我不是高僧,我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这些都可以证明:爱国也是可以不死的。
如果屈原也不死……
只可惜历史又不能假设,但我认为对后来人是可以假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