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上,为什么只有北伐而没有南伐?
优质回答: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
南伐不是没有,只是北伐太难,被我们记得很清楚。南伐太简单,干脆被我们所“忽略”。
在此之前,我们先要搞懂什么为伐。两相打仗是为攻,以大欺小是为伐,罚而有罪是为讨,天子亲往是为征。
古往今来北伐的情况比较多,比较近的是北伐战争。再远一点是太平天国,再往回追溯一点是雍熙北伐、元嘉北伐。
虽然“北伐战争”很多,但是取胜的也唯独只有朱元璋了。 我们一般听到的都是南征,因为很多政权都是在北方建立,这与北方习俗、环境、经济等息息相关。
而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更是直言:
吃大米的南方人不能登上龙位,只有吃面条的北方人才可以。 而北方人究竟有什么先天条件?
首先是由于北方地理气候原因,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身材高大魁梧。所以在单兵素质上,南方人就差北方人很远。
这一点在林语堂的中国人一书中又有所提及: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你也会看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其实上面这段文字,着重是描写南方人的性格。虽然南方人可能并没有林语堂笔下写的这么不堪,但是他们不爱争战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为经济中心的格局。 而在这种“温室”之下,南方人更加喜欢于经商。
北方自古以来就是战乱之地,多与蛮夷征战百年之久。比如说在清朝末年混乱时期,东南几个大省干脆联合起来自保。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兵种的优势。北方多是平原地区,多以步兵与马匹结合为主。而南方则是水多丘多,无论是打仗还是聚集兵力都不容易。
所以但凡北方来敌,南方军队很难组织有效反抗。 而且开篇也说了,伐是以大欺小,征是天子出战。
我们多数听的是南征,因为自古以来北方多出大的政权,南方诸如南宋都是更喜欢“偏安一隅”。
北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以上列出的单边素质、南北方性格差异、地理环境因素造成北强南弱,每次北伐都是旷日持久,被讨论的很多。
南伐不是没有,而是太好打,直接被我们所忽略。
其他网友观点围绕着战争有几个专有名词“天子亲率曰征,以有道惩无道曰讨,以下犯上曰乱,旗鼓相当曰伐,恃强凌弱曰攻,不宣而战曰袭”
天子代表天,天子要想打谁,是不需要理由的。赵匡胤打蜀国,蜀国后主孟昶致信“两地相隔甚远,各自为王,岂不更好”。而赵匡胤的回答很简单“天无二日”。很显然老赵是以天子自居。与天子有关的战争只有“征”字。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征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征”非简化字,“彳”行走意,“正”端正义,“征”字自带正义性质。
“以有道惩无道曰讨”,是两个地位对等的诸侯间的战争。彼此旗鼓相当,谁也不尿谁,这就要求“师出有名”,无义之师必败。怎么讨?自然得说出一大堆理由,于是有“檄文”这一专有文章体裁。历史上有两篇著名的檄文,一篇是陈琳为袁绍写的讨曹操的檄文。此文竟因言辞激烈,治好了曹操的偏头风。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篇檄文,曹操外有大兵压境,朝中有人怀揣衣带诏伺机而动,曹操自己又身患疾病,不败才怪。这篇檄文间接帮了曹操大忙。另一篇檄文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又名《讨武曌檄》此文虽有名,却没起多大作用,只是武则天看了此文,感叹道“国失此才,宰相之过也”。此文因文采飞扬被收入《古文观止》里。
“以下犯上曰乱”。以下犯上不符合古代的纲常伦理,无论如何是说不出理由的,因此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著名的七国之乱、侯景之乱、安史之乱等均以失败收场。但是你如果成功了就不叫“乱”了,那叫“承天命”、“吊民伐罪”。比如周武王、朱元璋等。
“旗鼓相当曰伐”,伐与正不正义关系不大,主要是用拳头说话,也不必师出有名,但因为双方旗鼓相当,胜算不大,近代史上著名的北伐战争,并没有取得军事上的完胜,老蒋最终还是靠政治手段把“正统”地位从北洋军阀手里夺了回来。
“恃强凌弱曰攻”,《墨子》记载“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稍有历史和文学知识的人闭着眼睛想一想,有没有小国攻打大国的?绝对没有。“攻”也是一种战法,《孙子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不宣而战曰袭”。“袭”就是一种卑鄙手段了,历史上著名的“偷袭珍珠港”结束后的第二天,日本驻美国大使向美国总统递交了宣战书,以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愤怒地骂道“我从政40多年,从未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政府”。话说回来,如果递交宣战书在先,再攻打珍珠港,就不叫“袭”了。袭往往是小国的无奈之举。俗话说“有头发谁也不想装小秃”,我一巴掌能把你扇晕,就没必要耍心眼弄个绊马索把你绊倒。
回到主题上来,中国历代首都绝大多数都在北方,天子动兵只能是“征”,而绝不会是“伐”。就历史上两次南打北胜利的案例来看,朱元璋打元朝,不管当时元朝是否得道,元朝是正统王朝无疑。所以老朱从元朝手里夺下的江山,与元朝有种天理上的继承性。所以他只把无顺帝赶跑而不是赶尽杀绝。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尽管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北洋政府却是正统,广州、武汉、南京等都是诸侯。所以老蒋要向北攻打,那就是“伐”。
李白诗“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中国历朝历代以“动兵为凶”,是不祥之兆。在用兵过程中,并不一定是强者取胜,充满了变数,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血的教训。所以有智慧的君主一般很少用武力解决问题的。
其他网友观点自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也就演化出面南为尊,譬如皇帝君王都是面南而坐。大臣站在南面,向皇帝行礼,也就是面北臣服。
那么,在分裂战乱时期,向北进攻就是以下伐上,借口是吊民伐罪。向南则是以上攻下,是征、讨。向东西方向,则是平行进军。
因此我们可以说南征、西征、东征、西进、北上,南下,但很少说北征。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