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人推崇立嫡立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网友提问:

古人推崇立嫡立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优质回答:

古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实现政权、家族掌控权的平稳过渡。

一、它的出现跟古代的婚姻制度息息相关。古代的婚姻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个男人,多个“妻子”,男人只要身体没有问题,正常来说会生出很多孩子。

这么多孩子,究竟谁来继承家主地位,甚至是爵位、皇位呢?

二、面对多子女的情况,继承权可以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竞争,谁的能力强谁继承;

第二种,一开始就定下谁是继承人,这个人一出生就地位超然,地位稳定不移,谁都不要来争,谁都不要对那个位置有想法。

这种方法就是嫡长继承制。正妻生的长子享受族长、爵位、皇位继承权。

三、两种继承方法各有利弊。

(一)第一种方法,好处在于能者上位,一个有能力的继承者可以带着家族或一个国家走向强盛;

不利的地方在于,在竞争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争端,这些争端会激化内部矛盾,可能会直接导致家族或执政者团体内部分崩离析。

自古以来,这种内部的争端制造了很多惨剧。

小到一些家族的内部继承权争夺,闹的兄弟反目,家族不合。

大到家天下的传承,更是血雨腥风,死人无数,宫斗的小龌龊不去说,严重的会引起内战。

举两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都是因为继承权问题引起的。

第一个,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不是嫡长子,本来没有继承权,要上位,就必须扫除障碍,结果杀兄囚父。

当时的是非曲直我们难以知晓,但结局就是这样。

而且,这个过程中,多少有关系的人被牵连,难以细数。

第二个,靖难之变。

朱棣雄才大略,想要上位,也必须扫除障碍,四年内战,同根相残,生灵涂炭。

这还是在嫡长继承制约束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约束,在家族继承、爵位传承、家族继承权传承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难以想象。

(二)嫡长继承制从周代开始实行,这是在总结前代经验教训基础上,不得不实行的一种继承方法。

嫡长继承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顺利过渡,保持了局面稳定和内部的团结。

这种制度的实行,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它的实行,限制了很多人才能的发挥,甚至闹出了很多笑话。

多少无能的人,甚至失能的人,因为这个制度和规矩上位,在位期间,所造成的看不见的损失其实也难以计量。

综上所述,嫡长继承制,是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子女众多的情况下,为了局面稳定,政权顺利过渡,当政者所采取的一种相对稳妥的继承方法。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延续,除了跟婚姻制度有关之外,也符合儒家的伦理,和当政者保持社会稳定的需求。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争端,维护了稳定。

其他网友观点

古人推崇的立嫡立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大道至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为了皇权传承的稳定。

如果把它扩展开进行分析,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点原因:

(一)这是宗法制度决定的

立嫡立长这种制度的雏形,开始于商朝后期,而正式形成一个制度则是在西周初年。西周初期武王驾崩后,由周公执政。周公制定礼乐,完善宗法制度,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具体的表述是:“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简单地可以概括为:

在嫡子和非嫡子并存的情况下,立嫡子不立非嫡子(即使非嫡子比嫡子年长)。在同样是嫡子的前提下,立长子而不立非长子(即使非长子比长子贤能)。

由于周公制定的这个嫡长子继承法的存在,可以说,它把立嫡立长提高到了一个祖制宗法的层面。因此,后世所有的王朝,即使朝代更迭,这项制度也一直对王权继承形成了最大的约束。

如果有谁想要不遵守这个制度,他面对的将是一顶不尊祖制不守宗法的大帽子。面对从上到下的指责,反对派也会趁机蠢蠢欲动,更不用说各种纷争和混乱也会接踵而至,搞不好就会动摇了统 治的根基。

(二)这是政 治实力决定的(立嫡不立长的原因)

历代王朝,大多数情况下,皇后的选择从来都不是美好爱情的结果。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政治实力角逐,才能决定谁才是戴上皇后桂冠的那个人。因此,皇后的背后,都是有巨大的政治势力做支撑的。这样一来,选择嫡子,也就是由皇后的儿子继位,才能获得皇后背后的强大的政治势力的支持,也才能使继位者的皇权,保持最大的稳定性。

(三)这是出于减少纷争的需要(立长不立贤的原因)

长子只有一人,非长子可以有很多人。

所以立长子,就是选择一种确定性。而立非长子,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

而在权力中心的这种不确定,会产生各种各样政 治 斗 争和政 治 风险,甚至一不留神,就会酿成骨肉相残,政 权 颠 覆的惨祸。

也许有人会说,立贤岂不比立长更科学么?

可问题在于,长子,评价标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贤子,评价的标准却是主观的。每个人的标准、想法、利益都不同,谁贤谁不贤,还真不好确定。

有人说,叫皇帝亲自决定谁贤不就完了么?

问题是,贤是可以伪装的。那么多皇子为争帝位而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得消耗多少能量造成多少纷争。

何况,立长,贤可以为长所用。立贤,空惹纷争。两害相权取其轻。立长而不立贤,没毛病!

基于以上的原因,充满大智慧或者说大权谋的古人,才会推崇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网友观点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引言

其实,纵观我国古代史,直到清朝为止沿用的很多礼法都是从周朝传承下来的。古人推崇的立嫡立长也是从周朝承袭下来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因为商朝实行的是王位“兄终弟及”的传递制度,意思就是哥哥死了,王位会由弟弟来继承。结果这样就导致了国家内部的混乱,产生了斗争,于是商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而周朝建立后吸取了这个教训,开始施行王位传子制度,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君王的子嗣有很多,应该用什么标准来确立储君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王朝的统治者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嫡长子的关键就在于“嫡”,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正妻的第一个儿子立为继承人就成为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

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紧密相关。然而,一个贤明的君主和一个昏庸的君主是存在着天壤之别,会极大的影响国家乃至民族的历史及命运。那么为何非得建立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呢?

这个制度的优势在于,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了内斗,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让政权得以平稳传递,让皇帝的位置坐的更加安稳,这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2、

在嫡子中选择嫡长子是为了避免出现争权的现象。正是因为立长的标准是十分明确的,很多皇子在生下来后就明确的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坐皇帝的位置,就不会生出一些有的没的不切实际的念头,或者说野心。

没有了野心,皇室内部就容易形成兄友弟恭,相处和睦的局面。哥哥成为无上的天子,弟弟也能成为一个富贵王爷,这样的结果是皆大欢喜。

如果选择了立贤而不立长,那么情况就会变得负责,容易引起皇子间的明争暗斗,并且什么立贤的标准很难界定,如何才能判定谁贤明,谁不贤明?

有人会说可以靠大臣们的推选。可是,如果靠大臣们推选,会出现各皇子勾结臣子,拉帮结派的局面,会搞的朝堂乌烟瘴气,纷争不断。

皇子如果势力过于庞大,皇帝就容易被架空乃至于被软禁的现象发生。而大臣因推举有功,必然会受新皇帝的青睐,从而使得手中的权利更加的大,很容易出现奴大欺主的现象。

但如果靠战争中获取的军功来作为评判标准,就可以参考奥斯曼帝国的例子,会使整个国家走上穷兵黩武的路。

并且,王子之间内斗不断,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形成了一个极为血腥的传统,每当一个皇帝继位,就杀光所有的兄弟,这就是为什么立长不立贤的关键。

因为嫡长子的长这是既定事实,谁也无法改变。而贤的判断标准就不好说了,这么多的皇子,你说谁贤谁不贤呢?

所以,一旦选择了立贤而不立长,一定会引起皇子之间的残忍内斗,而内斗往往会导致国家走向衰落。

不过,也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立嫡长而不立贤,清朝皇室就实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康熙帝就选择了废太子,所以才会出现“八王夺嫡”之类的血腥故事,最后康熙让四皇子胤禛继承基业,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后来的皇帝基本都会选择立贤而不是立长,这是由于清朝是满族统治,在传统观念上和汉族有一定的差别。

结语

由此可见,立长不立贤制度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非常适用于让国家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斗争,追求和睦的现实局势。在古代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之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能够找到的最合适的继承制度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事实上五虎上将有没有赵云?

下一篇: 姜维如果出生在三国前期会怎么样?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