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古时候的邮件是怎么传递的?有门牌号,邮费,邮筒吗?
优质回答:我是阅微草堂笔记,我来回答
其实古代邮件传递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官邮,另一种是民间传递。
正统的官办普通邮政于1878年3月在天津出现,至1878年七月,清代的海关试办了第一套邮票--邮票,最后于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下旨,批准开办国家邮政。
官邮顾名思义,是官方的邮递系统。官邮是古代官方联系地方与中央,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最早在夏朝就设立了“车正”管理车旅交通,到西周时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以传递方式划分,用轻车传递的称之为“传”,用马传递的称之为“驲”,让善于快跑的人传递公函或信息可以称为“徒”。西周的沿着官道,隔一段距离设置专门的休息站,叫做“委”、“馆”和“市”。到了秦朝统一天下,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络,并制定了专门的邮驿律令,这是我国最早的邮驿法。之后王朝兴衰,驿站系统却是一直保留了下去。
官邮主要是公对公,所以基本不可能会有邮筒邮费,一般都是有专人负责收集官方信件,整理目的地并交给相关的负责人员直接转送。
民间邮件传递是比较私人而无固定时间的。古代长期处于封建小农经济社会,在重农抑商的社会意识下,人员流动性较小。另外古代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因此如果亲人在外需要有信件来往,一般会托请准备外出并路过或是正好去往亲人所在地的人捎带信件。
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籍贯管理比较严格,宗亲关系比较重视,所以外出一般都是投奔在亲友家居住,这就有比较明显的邮件目的地,能直接送到邮件接收人手上。邮费视送件人与发件人的关系而定,一般的亲友都会免费捎带,如果是不熟的人,就需要付一笔辛苦费。
其他网友观点古代没有邮政体系。
官方的驿站承担的是国家行政职能,比如说外国访问团、国内官员出行、上任转任、军官调遣,都要有驿站来接待(按级别提供免费的食宿)。
紧急公文传递则是分段传送,所谓600里廷寄就是送信者/驿卒每600里换一次马,然后继续向前不间断传递。
驿站并不对外承担民间邮件邮寄。而试图通过驿站传递非官方信函,是非法的。
如果私人有邮件包裹的需求,则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富裕人家派人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传送,这当然就没有地址问题。
二是委托他人代送,地址也是交代好的,如某某县某某村某某人收,就没有地址不清的问题。被委托的人,可以是商人也可以是出外的学生,出差的官员差役。
唐末出现了一个特殊职业就是急脚夫,类似于今天的特快专递。当然,这是民间的商业行为,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就做过,所谓千里送京娘就是证明。
这些急脚夫会携带一根长木棍,一是作为防御武器,二是可以与要送的人/财之间有牵引隔离作用,避免身体接触:
明代出现了信局,也出现武装镖局。信局是民间邮寄机构,镖局是武装押运和财产保险公司。二者工作内涵接近但不可混淆,自然也没有地址不详的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我国的快递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而且从业人员还有国家官员的正式“编制”,包括主管的邮驿和负责物流的“行夫”。后来的朝代,驿站的设置都大同小异,只不过逐渐完善,而快递小哥的称呼却不断变化:“轻足”(秦),“邮人”(汉),“递夫”(宋),“驿夫”(明清)等等。这些人主要通过骑快马投递信件或物品,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快的一个快递员,从北京送到徐州,骑马仅用了一个晚上,难怪古代快递员也被称为“健步,直接送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