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衣服为什么都做成宽袍大袖的样子?
优质回答: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现在汉服流行,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给人留下了古人衣服都很宽大的印象,习惯了现代服饰的简约,就有些难以理解古代人为什么在低生产力水平下为什么还要如此浪费布料?
实际上,这就是汉服热给人留下的错觉。
我们现代人穿的这些汉服,大多是古时候中上层穿的常服,甚至是礼服。而古代劳动人民穿的衣服叫“短打”,又称“竖褐”、“裋褐”,这种衣服大多是用麻织成的粗布制成,包括上衣和下裤。
古代人很讲究礼仪,以不同的礼仪划分身份和阶层。礼仪不光是日常的一些规范,也关涉到国家的大事。
《左传·哀公十五年》陈国派人出使吴国,途中主使去世,副使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继续前往吴国,吴王不肯接待,拒绝让棺木入城门,于是,副使说,吴王不守礼仪,怎么能当诸侯的盟主?
《左传》:以礼防民,犹或逾之。今大夫曰:『死而弃之』,是弃礼也。其何以为诸侯主?
这种礼仪怎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呢?通过衣食住行。
举个例子,春秋时士人戴冠,庶民只能束巾,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罹难,死前被戈划断了帽带,子路以君子死而冠不落,挣扎着重新扎好帽带,坦然赴死。
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所以古人的衣服也要分开来看。
这一幅唐朝的《宫乐图》,一群宫中女眷围坐饮乐,她们高挽发髻,手挽披帛,衣着华丽,而旁边站着两个侍女,扎着靠耳的双环髻,穿着窄袖的袍子,仅从衣着就可以看出她们的阶层差异。
实际上,这两个身在宫廷的侍女,穿着上与庶民还是有区别的。
明朝唐伯虎临摹李公麟的饮中八仙图,就可以清晰看到作为士人阶层的名流与庶民之间的衣着区分,画中的仆从穿的就是短打。
清代的《陶冶图卷》描绘是嘉庆道光年间一个瓷器工坊中工匠们工作的场景。工匠们属于社会中低层之一,穿的都是短打。
所以,说古人穿衣服浪费布料还是得看具体属于哪个阶层,只有地位比较高的阶层才会穿着宽袍大袖,庶民们节衣缩食,哪里有条件浪费布料,省出来的布料再多给孩子做一件衣服不好嘛。
,
其他网友观点宽大的衣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从当时的材料和使用上来看,衣服宽敞是必然的。
首先说材料,中国古时候,最早出现的材料是麻,后来才出现了丝绸和棉。但麻是绝对的主力,因为材料随处可见,也便宜,而麻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褶皱,不贴身,所以只能做的宽敞了。丝绸太高档了,只有贵族穿得起,棉出现的稍晚,衣服形式已经固定了。
其次是衣样式,现在人们常见的外套、衬衣、内衣,古时候可没有这么多,一件麻衣就是全部,腰上系根带子就可以了。 只是后来随着礼节增多和服装的发展,才出现了各种样式。
最后说实用性,宽敞的衣服都是正式场合或者休闲用,劳动的时候会有劳动用的短款。那时候也没有口袋什么的,所有的东西都直接放进衣服里,一般袖子中都会有内衬,放在里面不影响美观。
其他网友观点古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上下将近五千年,服装差异之大无法综述。说得太远怕你没有概念,直接看清末的图片吧。
这是清末普通农户家的孩子,几乎是衣不蔽体。
这老头不是平民,是个中小地主。
这是官员。
宽袍大袖对普通人而言是不存在的,写书的那帮家伙大部分都是地主子弟,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衣作描写都是不接地气的。
你印象中的古代人:
实际上大部分的古代人:
穷人的物质条件就那样,没有任何选择权,即使是穷苦出身的朱重八,下令商人不得穿着绸纱等贵重衣物,赋予穷人穿好衣服的权利,那也没办法,没钱就是没钱!
甚至说,晚清时期也一样,《孔乙己》开头不就有这样一段话吗?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短衣帮是什么,我不讲,不过“短衣帮”们没法出到十几文来购买一样荤菜却是事实,不仅是事实,而且还很多。
我们的孔乙己则处于二者之间,他虽然是穿长衫的可只能站着喝,九文钱只能换两碗温酒、一碟茴香豆。
古装剧里那些能够坐着吃饭,还穿着好衣服,连补丁都没有的,动不动“不用找钱”,一看就能吸引一大波“梁上君子”。
现实历史就是这样,不是短衣帮就是孔乙己这样穿长衫却只能站着喝的,这两类人的占比往往大于影视作品中的那些富贵子弟。
当然,服饰也因地域因素而定,不做得宽大些就会在夜里被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