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忠肝义胆的英雄很多,唯独关云长受供奉崇拜影响大?
优质回答:这主要还是依靠传媒的力量,三国演义帮了很大忙。
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为了忠肝义胆的典型。
其实正史中,关羽没有那么完美。
比如他是杀了人逃出来的,碰到刘备。
比如武功方面,并没有那么强,守荆州也失败了。
但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
其他网友观点“写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孔圣人关圣人二位圣人。”关羽何德何能,能完成受到供奉和崇拜,从而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化呢?
第一方面的推力,是帝王们的加封——高级大腕粉助
最早封关羽的帝王,应该是北宋哲宗,他把玉泉祠提升为显烈庙。到宋徽宗一朝,加封关羽为武安王,从此在武称王庙中,关羽可以和名声显赫的姜太公同列王位。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又加封英济王,与此同时,关羽有了自己独立的庙宇,享受供奉。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敕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民间崇拜关羽的活动在寺庙展开,从而推动了关羽和三国故事的传播。
明嘉靖十年,称关羽为汉关帝寿亭侯,第一次称关羽为帝。万历三十三年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明末崇祯年间,世人皆称“关夫子”,同孔夫子平起平坐。
清军入关前,以《三国演义》作为兵家教材,入关后雍正下令全国大力建设关帝庙。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忠义神武圣佑大帝。
第二方面的推力是,民间传说——无数小粉丝助
大量的民间小粉丝群的口碑传诵,让关羽走进千家万户,大多本故事纯属虚构,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
宋大中祥符年间,流传关羽奉诏讨蚩尤的故事。徽宗时,张天师请关羽降蛟龙,关羽成了降妖除魔的战神。
宋洪迈在笔记小说中,记载了关羽成为包治百病的药神。其间有一味药,就是关羽好读的左氏春秋。
此外,如伸冤理枉、劝善惩恶,甚至科举考试,都能看到关公的影子。
在老百姓的心口相传下,关公已经成为仅此于观世音菩萨,救国救难、普渡众生的天神。
第三方面的推力,是小说和戏曲的包装——文人墨客粉助
在关羽由人而到神鬼的演化过程中,得益于写作大师们的笔耕。
如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与《三分事略》确实给关羽很多力。因为关羽战死,“后说无、魏两国官员至荆州,言圣归天。”
元末明初罗贯中倾力推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多处叙述可关羽显灵的片段,把关羽写成了“义绝”。
宋元杂剧和明清戏曲有很多关羽成神的剧目,在舞台上塑造了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关羽形象。如《关大王单刀赴会》,就是借关羽的剧本形象大力宣杨大汉民族的情感。
一直到明代的《关公斩妖》,由人到神,再到护法神,再至伏魔大帝,关羽怎么不受崇拜。
第四方面的推力,是宗教宣传——优秀团队的粉助
最给力的就是道教,特别是宋徽宗,自称为“道君皇帝”,极力崇奉道教,他在道教把关羽封为“崇宁真君”,
加之后来传道者封关羽为关圣大帝、伏魔大帝的封号,让关羽管天管地,管人间黑道白道,各行各业,甚至监察冥界鬼事,关羽真的变成神仙中的一员了。
就这样,把关羽处理成忠于刘备在汉室正统,具有威猛雄壮的战斗精神,可以说“忠勇”已经成为关羽的性格和政治符号。
小结:关羽之所以得到了后人的钦敬,帝王的加封,民间口碑,文人墨客的倾力刻画,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宣传分不开的。
当然,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没有关羽“义不负泰山重,忠布顾死何言轻。桃园金兰誓,弟兄山海盟。早把这九尺身躯青龙偃月,付与苍生”。再多的推力来纯金打造,又有何用。
欢迎转发、评论、点赞和收藏,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关羽形象最突出的性格,也是最为旧时代人们称颂的精神品质,可以概括为勇武和 忠义.然而这样的关羽形象并不是由哪一个入独立塑造的,而是在好几个世纪中由人民 大众和文学家共同创造的,其思想性格的鲜明突田,逐步完美,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 定型,被强化这三个阶段。
一、民间文学中的关羽故事已突出了关沮“义”、“勇”的精神内核
早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之前,关羽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巳经 具有后来《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雏型了。《老圃丛谈》云:“今入动称关公显圣,此虽 根于小说,然不始于《三国演义》,隋世巳于荆州玉泉寺见灵迹.五代时,蜀王令赵忠 义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见《益州名画录》),知五代时巳盛行关像。”可见远在隋唐 五代,关羽故事不但流传,而且有了神异色彩。宋朝是三国故事大传播的时代,想必关 羽故事亦是主要内容之一。
洪迈《容斋二笔》载:“关公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 众之中。”现存元刊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所写关羽的主要故事已有:“桃园结义”、 “关公袭车胄”、“关公刺颜良”、“曹公赠云长袍”、“云长千里独行”、“关公斩蔡 阳”、“古城聚义”、“关公单刀会”,“刮骨疗病”、“关公斩庞德。
于禁军”等,内容详略不一。元入杂剧以关羽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据傅惜华《元代杂剧 全目》统计,约有十来种,现存《单刀会》、《千里独行》等。《单刀会》是元代早期 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写鲁肃为了索还荆州,邀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仍单刀 赴会,平安而近。全剧几乎提到了关羽生平的所有经历,突出地歌颂了他的智勇.《千 里独行》现存两种版本,作者姓名均不详。一种是关羽主唱,但仅存曲词一折,见于《雍 熙乐府》,抒发关羽辞曹行近古城时的心情。另一种以正旦扮甘夫人主唱,历叙关羽降 曹、辞曹,古城会等故事,《元曲选外编》收入。
民间流传的关羽故事,所塑造的关羽形象,有一定的史实依据。
二、但在对历史材料的 取舍上,明显地可以看岀是出于刻画“义”、“勇”的关羽形象的需要凡史籍中有利于表现关羽义、勇精神品质的材料,民间艺入一律釆用..由于《三国 志•关羽传》总共只有九百余字,对关羽生平的记载十分简略,裴松之注。引的关羽材料 也不甚详细,因而民间艺人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大多丰富了情节,扩充了内容,突出了 关羽的精神面貌。
关羽刺颜良于万众之中,解白马之围事,在《三国志》本传甲有记载。《平话》加入 了曹操的“抚背”赞许来突出关羽的英勇无敌,又有“称颂关羽“勇气凌云”,“前后绝伦”。辞曹归汉事,《三国志》本传仅有“封其所赐,拜书告辞”的简略记载, 《平话》却有曹操故意阻挠,在霸陵桥设伏,关羽连续三日辞曹以及挑袍等情节。刮骨去 毒事,《三国志》本传虽载关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但并没有加以渲染烘托,而 《平话》写这段故事,不仅说与关羽疗病者是当时的神医华陀,而且有诗一首,对名医 遇英雄加以赞叹。
虽有历史记载,但不利于表现关羽义、勇精神品质的,《平话》或杂剧则加以'改 造。
关羽的降曹。
《三国志》本传的记载很清楚: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
《武帝纪》又载:五年春正月……遂东击备,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袁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 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为了塑造理想的关羽形象,民间艺入又虚构了关羽故事
《平话》中的关羽袭车胄,斩文丑,古城会斩蔡阳都是虚构。《三国志•武帝纪》 记文丑被杀云,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时(操)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 破之。
当时关羽是在曹操处,但这里并未明言文丑是关羽所杀。徐州刺史车胄的被杀,
《三国志》中的《武帝纪》、《先主传》都说是刘备所为,亦未明言是关羽所杀.《平 话》却有曹操有意使车胄与刘备争夺徐州太守之职,被关羽袭杀的故事。
三、为什么这样塑造关羽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破例给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作“本纪”,写出了项 羽的英勇善战,决死精神和拨山盖世的英雄气概。“英雄型"入物从来在我国文学作品 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英雄入物作某些"神化”的刻画,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审美情 趣。所以末元的"说话”艺入、杂剧作家,以及种种民间传说通过关羽斩车胄、颜良、文 丑、蔡阳、刮骨去毒,杀庞德,水淹七军等故事,构成一种壮美的境界,赋予这个入物 威震华夏的英雄本色,以此来征服听众或观众。
然而,光是孔武有力,敢作敢为还算不 得英雄,只能被称之为“匹夫之勇”,因为崇尚入的美德、节操,讲究立身、立名,更 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意识。在我国古代,勇武无畏就既是一个审美范畴,又是一个道德范 畴。《礼记•聘义》指出:"有义之谓勇敢”。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就是说,"勇”,的举动必须合乎“义”的要求,而不是亡命之徒的拼命劲头.至于 "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为知己 者死”等等,更是我国古代人民所遵循的传统信条。
于是勇武立业,忠信立身的入物成 了入们尊崇的典范.先秦时期那些不问是非曲直,然而讲究信义,“巳诺必诚,不爱其 躯”的任侠之士也受到普遍的敬仰和爱戴.司马迁为此专作《游侠列传》.一生经历 充满浪漫色彩,具有侠士风度的大诗人李白也颂扬任侠之士的重然诺:"三杯吐言诺, 五岳倒为轻”。在民间,一般老百姓即便有忠”之心,也往往缺少“尽忠”的机 会,倒是仗义救危,讲求信义,真诚相待,相互扶持的道德号召力量更为强大。
正是由 于如此,民间艺入又虚构出"桃园结义”的情节,并赋予关羽不忘兄弟情谊,不恋荣华 富贵,坚守信义,千里独行回归刘皇叔的美德.若论起三人结义的初衷来,原本是朋友 间意气相投,患难与共,平等相待,"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不存在谁该忠于谁的 问题.只不过后来“大哥"成了主子,关、张二入成了臣属。如果关羽在曹操那里贪恋 富贵而不回归刘备的话,便不惟不义,而且不忠了。
四、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使“勇武”、“忠义”的关羽形象定型化如果关羽故事仅在民间流传而没有鲜明的总体形象,则不可能产生那样巨大的影 响,形成全社会的关羽崇拜.关羽形象的完整、统一和定型,是罗贯中的贡献。
他依据正史,又广泛地吸取了宋元平话、杂剧以及民间传说作为素材,在《三国志通俗演 义》中塑造了一个以勇立功,以忠事主,以义待友,忠、义、勇集于一身的关羽形象这样一个勇武、忠义的关羽形象,正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趋向。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占据正宗地位。宋代程、朱之后, “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的礼教伦常信条,不仅成了求之于内心 的道德要求,更变成了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如此悠长久远的民族精神传统,强有力地影 •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宋元以来的小说、戏曲,往往局限于忠奸、善恶之间所表现出来 的道德力量的冲突,强调其惩恶劝善,裨益风教的社会教化作用,通过所塑造的入物形 象,进行纲常名教的道德说教。这种占据统治地位的精神趋向,自然也强有力地影响了 小说家罗贯中,为他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定下了路子,"强迫”他只能把早在宋代 就受过皇封"的关羽塑造成一个英雄、忠臣、义士三位一体的入物。
清人顾家相对 “世道人心”施加于罗贯中的影响就已有所认识,他说:"北宋太祖得国,虽亦非正, 而诸儒辈出,修身立品,远胜前朝,一时风俗入心,为之丕变。沿及金、元,虽以外域帝 •中华,而理学大昌,大存直道传奇院本所演刘、关、张、曹操之事,亦往往与《三国 演义》相出入,以此知罗贯中之实有所本也。”罗贯中在前入创作的基础上,受到传 统精神趋向的节制,自然要对关羽特别关照。
从关羽形象精神内核的形成,到 这个形象的定型以及他持久、稳固的影响,正可以说明民族文学的保守性。但文学作品在现实中的效果。正所谓“事在人为”,人可以造神,也可以灭神。
我是@黑白史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