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网友提问: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优质回答:

先说一下此战背景和双方情况: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氐族人苻坚的前秦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四处拓展疆土,处于战略攻势。而东晋汉人政权凭借长江天险,隔江与前秦对峙,处于守势,国内政务由大士族谢家主持,此战关系到最后汉人政权的生死存亡和千千万万南方汉民的命运。

以下分析东晋何以能以少胜多于淝水之战:

一、前秦初定,国内民族情况复杂,各种势力交错,尚不稳定,之前苻坚重用的汉人王猛曾力劝:国内未稳,又有长江天险阻隔,不宜出战。

二、前秦出兵号称八十万,可真正的嫡系只有三十万,其余是各方拼凑的杂牌,兵在精不在多,如不能万众一心,数量多反而是臃肿,东晋兵虽只八万,但同仇敌忾统御一致,战斗力强。

三、前秦兵虽众,但战时尚未集结完毕,参与战斗的只是其前锋部队,准备不充分,兵力不集中。

四、很关键的一点,前秦军中有东晋的卧底——朱序。此人本东晋襄阳守将,后襄阳城破,被迫投了东晋,做到尚书的大官。后战前潜入东晋军营,建议主动出击,东晋军认为有道理,方定下转守为攻的正确方略。

五、苻坚的指挥失误。当两军对峙于淝水两岸时,苻坚打算放东晋军过河,然后以骑兵趁其半渡而击,于是命令部队后撤。想法很好,可以这么多的军队,指挥又不统一,前军刚动,还是那个朱序,在后方大喊:“秦军败了!”军心本就不稳,于是前军带动后军,顿时大乱,东晋军趁势冲杀,一直追到黄河南岸。

淝水之战意义很大,战后符坚被杀,北方地区再度分裂,而南方东晋政权,一直撑到了隋朝大一统的来临。

其他网友观点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后人分析东晋得以取胜的原因时,往往着眼于前秦皇帝苻坚骄傲轻敌,队伍心底各异,降将朱序阵前反水等更偏向运气的因素,从而忽视了东晋主将谢玄的能力和其军队的战斗力。

我们都知道,宋朝有一直岳家军,让敌人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谢玄的手下也有这样一支部队,叫作“北府军”。

北府军是谢玄一手建立起来的,当时东晋的丞相谢安预见到秦晋两国之间必有大战,便开始物色可领军作战且忠心爱国的统帅级人物。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心思,他推荐了自己的侄子统帅江北的兵马,兼任广陵相。

谢玄到了广陵之后,感受到了北方流民间洋溢着的复仇雪恨、收复失地的激昂情绪,感动之余,他决定从流民中招募勇士组建一只新的部队。

这支部队大部分将士和胡人都有着血海深仇,他们同仇气忾,日夜操练,时刻准备上战场一雪前耻。

公元378年,前秦军队兵分两路入寇东晋,西路军来势汹汹,不久就攻陷了洛阳,擒获了朱序;东路军则包围了重镇彭城,东晋北部边境陷入前所未有的告急态势。

谢玄组建的新军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开赴前线,解了彭城之围。前秦军不甘心战争就这么结束,绕道向三阿发起了猛攻,之后又攻占了三阿附近的盱眙城,东晋各地援军都到消息纷纷撤退,只有谢玄的部队依旧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在谢玄的带领下,这支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先解了三阿之围,又收复了盱眙城,然后再白马、君川等地几次大破敌军。在谢玄军队的打击下,侵入淮南的前秦军几乎全军覆没。

谢玄组建的新军一战成名,名动天下,因为此后谢玄驻守的京口又称为北府,故这支军队被尊称为“北府军”。

所以说,淝水之战的胜利不单单有运气的因素,谢玄和其部下的硬实力也是淝水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网友观点

实际上肥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是靠吹牛! 历史文献已经证明了,双方军力差别不大!但为了突出英雄形象,七出七进都有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中国自古以来的中原是指哪些地方?

下一篇: 若我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保命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