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三国之中,荀彧荀攸郭嘉三者分别对曹操有什么作用?都有哪些功劳?

网友提问:

三国之中,荀彧荀攸郭嘉三者分别对曹操有什么作用?都有哪些功劳?

优质回答:

(荀彧)对曹的作用:今河南许昌人,东汗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专为曹处理军国事务,人称“荀令君”

功劳:(1)在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2)在军事方面,为曹操规划战略方针。

(荀攸)对曹的作用:今河南许昌人,东汗末年著名谋士,专为曹谋划军机大事,是曹不可缺少的重要谋士之一。

功劳:为曹操记献了(十二奇策)分别是:“注”简介

(1)桃园结义

(2)五谷丰登

(3)决斗

(4)火攻

(5)借刀杀人

(6)铁索连环

(7)无懈可击

(8)过河拆桥

(9)顺手牵羊

(10)无中生有

(11)万箭齐发

(12)南蛮入侵

这十二奇策为曹平定了天下

(郭嘉)对曹的作用:今河南禹州人,东汗末年著名谋士,是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最大功臣,曹称此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功劳:助曹操收拢了吕布,平定了河北,消灭了乌恒。

其他网友观点

提到五大谋士,咱们一般是说“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个顺序显然是以曹操的心理亲善度来排列的,没什么逻辑上的意义。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二梯队的谋士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陈寿在郭嘉那搓人的结语中给出了答案: 

“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马的,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的风评不太好,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荀彧和贾诩,不仅智略过人,而且他们在为人处事上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而荀攸比之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过曹操最高的评价,因此在这段结语中,陈寿将荀攸作为标杆,让程昱郭嘉等人与之比较,得出结论。综上所述,荀彧、荀攸、贾诩,是属于“德才兼备”,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风评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评价,是前三者与后两者的第一道分水岭,下面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特点。 

荀彧,关键词: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笔者在看过《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后,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这样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荀彧,认为非常危险。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显然,基于对人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人心、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从用人气度、决策、治军、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荀攸,关键词: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这货就是个传奇。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后,《三国志》上有一句话,我看的触目惊心。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然而他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 

①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②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其他网友观点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今河南许昌)人。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和功臣。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以令诸侯"。

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间行轻进以奇袭荆州。

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郭嘉等人才。

故,曹操评其为"吾之子房"。

官渡之战是曹操争夺北方的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战役之前,荀彧对袁绍及袁绍的文臣武将的分析和判断,十分精当。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官渡之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曹操因战事不利,想要退兵,征询荀彧意见,荀彧指出,“当前正是决定胜负之机,决不能退兵"。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坚守待机。不久,许攸来降,火烧乌巢袁军粮草,斩淳于琼,张郃、高览来降,袁绍一败塗地。

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荀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他为曹操多有谋划。最突出的事迹,是他设声东击西和诱饵之计,助曹操先后斩杀了袁绍名将颜良和文丑。还有,在下邳攻打吕布遇到困难曹操欲退军时,荀攸和郭嘉劝说曹操坚持,并献水淹下邳城之计,终于擒杀了吕布。这些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

据史书记载,荀攸设奇策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记载未完而死,故未后传。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曾为曹操分析、判断袁,曹双方形势,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巩固了曹操对战袁绍的信心。

郭嘉曾判断东攻刘备,袁绍不会出兵,从而击败刘备。又判断孙策将死于刺客之手,无妨官渡之战。这两个判断都十分精准,为后来的事实证明。

为了彻底消灭袁氏集团,也为绥靖北部边疆,郭嘉力劝曹操北征乌桓,又在进军途中,劝曹操留下辎重,轻兵疾进,奇袭乌桓。结果大获全胜,全歼单于蹋顿和袁氏兄弟。从此,北疆清肃。

荀彧、荀攸,郭嘉三人,堪称杰出的智谋之士。

欢迎点评。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清朝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两江是现在哪些地方?

下一篇: 如果英国不脱欧,欧盟的团结还能走多远?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