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剧里的方言喜欢讲四川话?
优质回答:首先,影视里说的四川话其实准确的说更多的是西南官话,因为发音区别不大,所以我们大多都认为是四川话,西南官话覆盖的范围很广,云贵川三省、湖北、湖南广西部分地区的语言都属于西南官话,覆盖人群接近3亿人,因为这个基础非常庞大,影视剧里出现“川话”就不奇怪了,还有就是西南官话属于北方语系,讲慢点基本上都能听懂,再加之西南官话语言表达很丰富,词汇幽默,听起来很有意思,所以很多影视剧都会部分甚至全部用该语言了。
用西南官话拍的电影确实很多,最早期的《抓壮丁》、《死水微澜》、《山城棒棒军》,还有近几年的《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无名之辈》等等,并且这些影视剧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看来四川话的语言词汇才能真正表达出我们的思想意图和情绪发泄,让我们说普通话也可以说,但表达出来的东西会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普通话限制了四川人的语言发挥,这并不是说普通话有缺陷,而是四川驾驭不了。
当然,不管何种方言都是在当地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一种区域特色文化,我们都应该抱着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不搞地域黑、也不用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中国人就是一家人
其他网友观点要说影视剧里边的四川话,就不得不提李宇春在捉妖记2中用川普的表现了。软萌软萌的四川调调从春春嘴里说出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贱贱的喜感。
对于听惯了普通话,突然来句四川话版的“你们不懂爱”,让大家惊喜又意外,也让春春演的朱老板一角变得更加立体。本是富可敌国雄霸一方的富商,偏偏看上了梁朝伟扮演的屠四谷,多次被骗依然选择相信。在爱情里,她不过是个勇于追爱却又甘心被骗的小苏苏而已。不得不说,四川话在这个角色的反差塑造上有很大的帮助。以至于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之后,都被本不讨喜的朱金真一角给圈粉了。
除了捉妖记2,几年前由王岳伦执导,立威廉、黄奕、刘桦、邓家佳等主演的爱情喜剧影片《十全九美》,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四川话的浓浓的喜感。多年之后邓家佳扮演的南宫燕一角早已被人遗忘,但是她用方言说的“蹦蹬儿你个蹦蹬儿”、“淡定”等独具特色的对白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当年她也是凭借这一特色走向大家的视野。
四川话主要还是北方话传过去的,所以大体和普通话一致,但是又有很多音有变动。所以大家听起来就像是跛脚的普通话,可以听懂,但又有点病态的感觉,无端就多出了很多喜感。例如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
四川话中还有很多好玩的词汇。例如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个(go四声)嘛。”
所以在外人眼里天生带有喜感的方言,在一些喜剧类的影视作品中非常受欢迎。你们那的方言是什么样的,有好玩的吗?欢迎留言分享。
其他网友观点话说东北话,粤语,上海话,四川话号称四大方言。影视剧里的四川话很常见,但全方言的电影首推《抓壮丁》,电视剧呢《山城棒棒军》,里面鲜活的四川话,总叫人忍俊不禁。连《猫和老鼠》都搞了个方言版,好有麻辣烫的味道。△电影《抓壮丁》里的王保长
为什么影视剧里常有四川方言呢?
一,为了表现大人物,家乡话使人物形象丰满,比如浙话蒋介石的"娘希匹”,刘邓等说川普也挺接地气。小人物呢,也容易表明其地域性。△蒋介石
二,四川话云贵川湘等都比较接近,虽然影视里都讲方言,但都是发音原味,用语书面的"川普",并不太正宗,所以听起来有味道,又听得懂。简单的对白"要不要的","龟儿子”"懂个毬”之类的,比较搞笑。
《捉妖记》中春春的八级川普,将娇嗔可爱的朱金真诠释的淋漓尽致,实在让人喜欢。引得影院里笑声不断,就起到了这种效果。
三,说川话的地域广,上亿人口多,而且作为外出务工劳力输出大省,在全国流动人口多,川音遍及全国。另外如同美国大片,要往里面加点中国元素,让剧片中的人物说四川话,也易让观众认同,产生好感。也可以说对市场的迎合。
四,四川话易懂。民国的时候,川话差点就取代普通话成了官话。比起闽南客家话,长沙话,上海话更容易听得懂些。春晚小品以东北话为主,可能不加字幕,跟普通话更接近的东北话,更容易被全国观众听懂吧!
除了四川话,不知道大家觉得哪一种方言,称得上第一大方言?另外成都话好听还是重庆话好听些呢?
(元元觉得成都话谈恋爱巴适,重庆话吵架展劲!)
元元,金沙边的小闲鱼,期待你的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