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俄海军为何放弃重型舰载机SU-33,转而使用MIG-29K?

网友提问:

俄海军为何放弃重型舰载机SU-33,转而使用MIG-29K?

优质回答:

苏—33确实不能适应21世纪海战的需求:尽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舰载战斗机!可是,它能够生存下来与中国资金密不可分!苏—33的诞生就是苏联海军航母观念变更的节点——在前苏联政治局委员的的概念中,红海军主战舰只的最大职能不是争夺制海权:为了保护战略核潜艇前往深洋发射阵地的安全!而苏联海军司令们为了改变主管领导人的观念,足足花了30年!

整机全长21.94米,翼展14.7米(机翼折叠后7.4米),翼展面积67.8平方米,机高5.93米。苏-33采用2台AL-31F3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74.5千牛,加力状态下最大推力达140千牛。该发动机的推重比高达8.3。其涡轮风扇和压气机对流场畸变不敏感,工作稳定性高。苏-33以2马赫的速度做出螺旋、“眼镜蛇机动'”等飞行动作时,甚至在进气道发生喘振的情况下,AL-31F3均能保持稳定。它的舰上最大起飞重量达26吨的苏-33,能从仅有105米长(此数据为库舰上的最短滑跑起飞距离,最长的为195米)的滑跃甲板上起飞,最大设计平飞速度达到2.17马赫。

所以,苏—33研制之初,设计目的就是驱散/击落威胁来自空中的北约战斗机/反潜机:以制空为主、兼顾制海——几乎直接复制苏—27战斗机!而且,前苏联的航母管制能力实在低下:把陆地空军基地管理模式照搬到大甲板航母。所以,苏—33体现苏联重战的特点:大推力、大载重、大体积、单一功能、舰载出动效率低……由于苏联解体、技术论证等原因,直到1998年8月31日,这款战斗机才投入现役!此时,离它的生产线关闭已经两年了:

苏-33在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前,大部分研制工作已经完成:苏-33项目在俄罗斯独立后,成为当时唯一仍在进行的军机项目。时任俄总统叶利钦特别批示,将首批苏-27出口所得资金,用于保障苏-33的生产——经济低迷依然影响不小。从1992年初投入量产开始,到1996年生产线关闭为止,苏-33一共生产了24架。在总统出面干涉下,苏-33能在经济凋敝的年代幸存下来!

而它的航电系统也不敢恭维:该机换了改进型平视显示器,其他设备仍以传统仪表为主,只配备1部单色多功能显示器,用来显示雷达和“红外搜索与跟踪”探头(简称IRST探头,位于苏-33座舱右前方)所捕捉到的目标数据或图像;苏-33的雷达是苏-27的N001型“祖克”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改进型:它对水面目标的探测能力有所加强,对轰炸机类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85千米,可在80千米的距离上识别雷达波反射面积仅为3平方米的目标。性能在20世纪80年代尚属先进,但与美国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差距明显。苏-33的雷达对空作战模式单一,仅具备简单的对海作战模式,甚至不能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该机的IRST探头虽可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探测到80至100千米外的空中或地面目标,但与西方同类设备也存在差距——苏—33早期型无法使用精确制导对地/对海武器、无法使用R—77先进中程空空导弹:

当苏-33从航母起飞时,最大载弹量仅为3.2吨,只能挂6枚R-27E/ER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后期改进型苏-33可挂载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或2枚R-27T/ET红外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和4枚R-73红外制导近程空空导弹;而1枚Kh-41导弹(N-22“日炙”导弹的空射型)重达4.5吨,远超该机3.2吨的舰上最大起飞重量,缺乏火控系统支持的苏-33即便挂上Kh-41也无法发射。

更加糟糕的是:该机采用滑跃起飞只可携带60%的燃料,无空中加油时仅能在距母舰800千米处巡逻30分钟。采用弹射方式起飞的F/A-18E/F舰载机,满载起飞时,能在距母舰740千米处巡逻71分钟。不仅与美机差距明显,上舰后的苏-33连自身技术指标(如陆基起飞时最大航程达300千米)也没有达到。可见,苏-33作为舰载机并不具备打击具备现代化防空系统的水面舰艇的能力。如此低下的作战效能,即使俄罗斯海军再钟爱它,也要符合市场规律!米格—29K在多用途、巡航时间、航电系统、载机数量、后勤保障都远超苏—33——起码,它的生产线保留提供配件的能力!俄罗斯海军留意了舰载机的发展、舰载航电系统的发展、作战需求的发展…就是忘记了自己的航母平台——被迫延迟交付——再好的航母舰载机规划也遥遥无期了!

其他网友观点

这事无关重型和轻型,也没啥别的理由,俄罗斯目前唯一一个能获得的舰载机就是Mig-29K了,Su-33生产线早已关闭,而俄罗斯没有那个闲钱恢复它的生产。所以目前库兹涅佐夫号的现状是,如果坚持用Su-33,那就是摔一架少一架,直到无机可用。。。

Su-33现在是摔一架少一架的状态

实际上要论成熟度,Mig-29K和Su-33差了十万八千里。Mig-29K是印度出钱搞的项目,当年印度花了20多亿美元买了45架Mig-29K,生生把这个项目养起来了,好歹算有个生产线。那俄罗斯借鸡生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类似的事情还有,比如印度养活的Su-30mki,俄罗斯的自用版本叫Su-30SM,因为印度大批量的采购摊销了生产成本,使得俄罗斯空军可以不到3000万美元的价格拿货,简直不要太便宜。目前Su30SM俄罗斯已经装备了超过100架。

Mig-29K舰载战斗机

但实际上,Mig-29K真的非常烂,烂到不能用。印度购买的45架Mig-29K已经趴窝了一半以上,发动机有40多台发动机直接报废,占到所有进口发动机的62%。。。基本上Mig-29K每次起降的冲击都会让发动机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一款舰载机连这点基本问题都没解决,俄罗斯就算要用,Mig-29K一时半会也没法成军。看来最好的策略就是吊着印度胃口,让他们再掏钱支持下一步的研发了。

Mig-29K使用的RD-33MK发动机

当然了,笔者还有一个招,在这里给俄罗斯建议一下,那就是从沈飞买歼-15回去。。

其他网友观点

海侧卫苏33在性能方面可以说是基本碾压机场守护者米格29K,最大起飞重量33吨对20吨,最大航程3000千米对2000千米,最大载弹量6.5吨对4.5吨,而且苏33继承了苏27优秀的气动布局和大型机体,改进空间和配加附属装备的潜力也要大的多,在美中都争相发展大型舰载机的时候,为什么俄罗斯剑走偏锋选择弱鸡的米格29K作为自己未来舰载机的主力呢?(苏33和米格29K同时在库兹涅佐夫航母上服役)

苏联解体,苏33已经无以为继

不是俄罗斯人想放弃苏33,臣妾是真的没有办法,苏33是苏联时期设计并制造的飞机,所有配件的生产分布在多个加盟国之中,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经无法整合这么多加盟国的厂家资源一起合作继续生产苏33,就算是库兹涅佐夫航母上的苏33也是搜罗了好几年才在1993成功凑齐了24架形成了战斗力,而在此以后,没有一架新的苏33下线,这些飞机在2015年左右基本都已经接近退役期限,俄罗斯只能退而求其次谋求能够自主生产的米格29K。(苏33原型机首飞)

米格29K也许更适合中型航母

苏33在研制时的目标是作为苏联第一款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的舰载机使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是一艘八万吨级的弹射起飞重型航母,搭载苏33这样的重型舰载机可以做到满状态起飞。(乌里扬诺夫斯克核动力航母)

库兹涅佐夫航母只是一艘5万吨级的中型滑跃甲板航母,苏33在起飞时不能重载,滑跃起飞消耗的油量也非常大(航程减半至只有1500公里),这严重限制了苏33的能力发挥,而且苏33机体太大,也制约了舰载机的搭载数量,也就是说中型航母其实并不适合重型舰载机,而以俄罗斯目前的实力,连库兹涅佐夫都打算用到2050年,再发展重型航母恐怕不现实,所以选择米格29K也未尝不是个明智之举。(垂垂老矣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米格29K经过改进后,实力已经超过老款苏33

苏33在八十年代末设计定型后,由于俄罗斯缺乏资金,基本没有改进,实力在如今三代半乃至四代战机当道的天空,已经毫无优势。而米格29K在经过印度小白鼠的试用后,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重新搭建的轻量化铝结构机身配备新式的RD-33K发动机以及新增的机内油箱,让它的作战半径达到了1000公里,新款的甲虫雷达搭配新式航电和多功能平显也让米格29K的信息化程度有了质的提升,增加后一共八个武器挂架也能容纳更多的机载武器,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整体实力达到了三代半战机的平均水准。(新式米格29K的信息化座舱和丰富挂载能力)

三哥在手,天下我有!

说到底还是穷,本来米格29K也不可能成功的,不曾想印度购买了俄罗斯的巴库号(戈尔什科夫号)航母改造成了自家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而俄罗斯在这一交易过程中强制印度必须购买俄罗斯自家生产的舰载机,而“维克拉玛蒂亚”号吨位太小,只能使用中型舰载机,所以俄罗斯就利用印度资金重启了米格29K项目。(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

没想到印度白鼠试用后的反馈还不错,这款本该淘汰的舰载机就这样在三哥的帮助下起死回生,俄罗斯完全没花什么钱就重生了一款新式舰载机。由于印度的订单,米格29K的生产成本直线下降,这对于如今穷困潦倒的俄罗斯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福利?与其使用老久且维护成本高昂的苏33,干嘛不用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性能不差的米格29呢?(印度米格29K舰载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第一批成名的香港明星,年轻时候风光无限,老了之后现状如何?

下一篇: 历史上,乾隆皇帝到底是雍正皇帝的儿子还是海宁陈家的儿子?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