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古代的皇权和相权?是彼此依存还是天然的对立?
优质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得有前提,要弄清楚古代古到什么时候?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每个朝代都会继承和改良前朝的制度。
制度上说古代都是封建专制,是说不通的。明清专制;但汉唐却不是,真正决定国家大事,并不由皇帝一个人决定。
彼此依存还是天然对立需要配合当时社会思潮、皇帝个人性格等诸多因素决定。
如同我们不能单纯问什么药最好一样,因为要看人。俗话说: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祸。要看适不适合,要有前提,才能得出结论。
比方说汉初的情况,皇权和相权是彼此依存。
秦以前是周分封诸侯,诸侯下面是卿、大夫,是为封建制,封土建国之义;汉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刘氏公司收购众多小公司,一统江湖,上面是大集团公司。皇帝是公司董事长,下面宰相是职业经理人负责。原先刘氏公司各部门及主管,职能或延续、或扩大,也由宰相统一管理。
汉代政府简图
1、太常:主管皇家太庙、祭祀祖先;
2、光禄勋:皇室门房头;
3、卫尉:皇室保镖领班;
4、太仆:皇室司机;
5、廷尉:掌皇宫内法律;
6、大鸿胪:管外交;
7、宗正:管皇室家族;
8、大司农:管政府经济;
9、少府:管皇室经济。
由管理皇帝家务变成了管理国家大事公家部门,史称“化家为国”。
上述九卿隶属于宰相,其余未覆盖的领域由宰相下面秘书处,又分十三曹(相当于司)负责:
1、西曹,主府史署用。
2、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
3、户曹,主祭祀农桑。
4、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
5、词曹,主词讼,此属法律民事部分。
6、法曹,掌邮驿科程。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时限及量限等
7、尉曹,主卒曹转运,是主管物流。
8、贼曹,管盗贼。
9、决曹,主罪法。
10、兵曹,管兵役。
11、金曹,管货币盐铁。
12、仓曹,管仓谷。
13、黄阁,主簿录众事,相当于秘书长。
至于皇帝的秘书处为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尚意为掌管;六尚即为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的后勤团队。
故汉代政府采取的是:所有权归皇帝,经营权归宰相,宰相对皇帝负责,类似于今天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一目了然,皇权和相权彼此依存。
参考:钱穆先生《历代政治得失》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点个赞以资鼓励^_^其他网友观点二者天然就是对立关系。
自秦始皇确定帝制后,皇权具备生杀予夺的政治地位,尤其中央集权制赋予皇帝拥有这样的权力,比如秦二世轻松灭李斯三族。
不过此时的制度令相权对皇权有力制约。汉武帝不断更换和杀丞相,就是因为秦汉制度中丞相总领百官,对行政事务拥有完整决策权,始终令皇帝惶恐不安。
所以汉武帝搞中朝制度,以大将军掌握军事来分割丞相权力。而东汉干脆废除丞相,以司徒管行政、司马管军政、司空管刑律来三分宰相权力。加上宦官专权与大将军,作为首相的司徒已经边缘化。
魏晋时期尚书台崛起,三公皆是虚职。隋唐三省六部制建立,三公这样以板块分割宰相权力的方式已行不通,三省就从行政流程上分割宰相权力。中书省草拟诏书,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同时皇帝还可以用手诏方式绕过中书门下省,直接命令尚书省执行。
宋承唐制,又搞出枢密院管军政,再弄出三司使这样的官职分割尚书省的财政权,所以宋代皇帝权力看似不大,但宰相可有十来个,相对来说宰相权力已大为稀释。
明代,朱元璋干脆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皇帝直接管六部九卿,就等于皇帝兼宰相,皇权已膨胀到无法压制的地步。
内阁制此后兴起,利用皇帝无法兼顾所有奏折的漏洞而逐步扩张职权,最后拥有了部分宰相权力。清代内阁及后期的军机处,与明代内阁一样,都是皇帝秘书处职责,和唐宋时期中书省职能基本吻合,就是初审分类奏折,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呈递皇帝审批并传递尚书省或六部执行,只能算拥有三分之一宰相权力。所以清代才有军机大臣+尚书,大学士+尚书才被视同为真宰相的说法。
因此,中国的帝制历史,其实就是皇权不断压迫分解相权的历史。到最后,宰相都已经被撤销而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