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原配皇后死后,又册立新皇后,那么原先皇后的儿子还是嫡子吗?
优质回答:嫡子与庶子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生母是正室或者是侧室,即便皇帝的原配皇后薨逝,只要不是被废位的话,那么她的子嗣依旧还是嫡出,甚至说即便之后皇帝另立新后,继后的子嗣虽说也是嫡子,但是论嫡庶尊卑的话,继后子嗣是比不上原配皇后的子嗣的。
古代实行一妻多妾制度,诸多的妻妾以及没有名分的外室所生的子嗣们,在继承权的问题上自然就要进行区分与约束,如此一来就有了所谓的嫡庶问题。按照宗法制的传统,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出,而妾室与无名无分的外室所生的,一律都视作庶出。自古都是以嫡为尊为先,以庶为卑为后,嫡子的地位在所有子嗣之中都是最高的。
子嗣为嫡为庶主要看的就是其生身之母的身份,只要母亲是正室夫人,那么孩子当然就是名正言顺的嫡出。古代还有规制,妾室不得轻易扶正,而正妻只可废弃不可降为妾室,这样的规制在皇室则有了变化。在古代有不少皇后都是妃嫔晋升,不过皇后被降阶为妃嫔的,只有清顺治帝废原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静妃之类极少数。
如果皇子的生母是皇后,那么这名皇子就是嫡子,是不可否认的。若是皇子的生母离世而并非是被废,那皇子依旧是先皇后所生,他的嫡出身份不会有任何变化。
就算是皇后,也分成元后与继后两种,元后指的就是皇帝的原配皇后,这位皇后的身份是最尊贵的;而元后离世或者被废,皇帝另立的新皇后再如何也只不过是继后。如果先皇后只是离世没有被废,那么按照宗法制的规制,先皇后还是继后的“姐姐”,元后与其子嗣的地位,还是高于继后与其子嗣的。
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就是道光帝旻宁。旻宁生母喜塔腊氏本来是嘉庆帝的原配妻子,但生育旻宁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当时的乾隆帝还是太上皇。之后咸丰帝另立了钮祜禄氏为继后,而钮祜禄氏也生育了两名皇子,但最终得以继位的还是元后喜塔腊氏所生的旻宁。
道光帝生母早亡,但依旧得以按嫡长子身份登基,这件事也是嫡子身份不会因为生母单纯离世而产生任何变化。
当然,如果嫡子失去了生母的庇护尤其是皇帝另立继后以后,继后为了自己的孩子,通常情况下都会对元后嫡子做出不利的事情。不过,就算皇帝冷落厌弃元后嫡子,但也很难废去其嫡子身份。嫡子的身份来自于母亲,除非皇帝对于已故皇后都不放过,废去故皇后的皇后位分,那么其子嗣的嫡出身份才会消除。
清朝乾隆帝在孝贤纯皇后仙逝之后,册立那拉氏为继后,不过这并不代表富察氏所生的两名皇子就不是嫡子。而后那拉氏被乾隆帝不废而废死去,由于乾隆皇帝并未正式废后,那拉氏所生的十二皇子永璂实际上还是拥有嫡出身份的。只不过永璂被生母连累,即便作为嫡子依旧被父亲冷落,最后连个爵位都没有就郁郁而终。
所以说,只要皇后没有被废,那么她的孩子就永远都是嫡出。
其他网友观点按照“子以母贵”的标准,无论是先皇后还是新皇后所生的皇子,都具备嫡子的身份。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对于后宫中母子身份与地位的判定,一贯以来都是遵循先“子以母贵”,再“母以子贵”的原则。
也就是说,皇子的身份与地位的高低,主要是由其生母的地位所决定的,生母的地位越高,皇子的出身则越为高贵,反之亦然。
根据这样的关系描述,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先皇后所生的儿子,是皇帝的嫡子,先皇后死后,册立了新的皇后,这也使得新皇后的儿子因为母亲身份发生变化,自己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皇帝的嫡子,并且,这个嫡子的身份是不管他出生的时候生母是否已经被册立为皇后,都会被看作是嫡子。
而在皇帝驾崩之后,皇子登基称帝,他的生母的地位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以清朝基业的开创者努尔哈赤为例。
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佟家·哈哈纳扎青所生的两个儿子,褚英和代善,是他的嫡子;他的第二任大福晋富察·衮代所生的莽古尔泰与德格类,以及第三任大福晋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所生的皇太极,也都是嫡子;而他的第四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毫无疑问同样是他的嫡子。
因而在努尔哈赤时期,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能位列“四大贝勒”,多尔衮三兄弟年纪轻轻就被分配给了数量可观的牛录统领,这些都是“子以母贵”的表现。而在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并且改元称帝后,在这努尔哈赤生前册立的四位大福晋中,仅仅是将其生母孟古哲哲追封为皇后,而这体现出的又是“母以子贵”。
再以乾隆皇帝为例。
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既永琏和永琮,必然是乾隆皇帝的嫡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由继后辉发那拉氏所生的永璂,在辉发那拉氏正式册立为皇后的时候,其身份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嫡子。
所以,按照“子以母贵”的原则,无论是先皇后,还是在其去世后所册立的新皇后,她们所生的皇子,都是嫡子,具备同样的嫡子身份,有的只是年龄上的差别。
然而,同样是嫡子,嫡长子的“待遇”则会有着明显的不同。皇帝与结发妻子,也就是第一任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被称为嫡长子。
早在西周时期所制定的《周礼》中,就已经对嫡长子的身份与地位进行了厘定,并且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这样的法律制度加以确认与巩固。
换句话说,嫡长子具有天然的“法理性”优势,尤其是在“继承权”上,享有绝对的“合法性”基础。
要知道,嫡长子被誉为是“上天赐予皇帝的礼物”,其根本性的目的与作用就是在于袭承皇位,并且在有些典籍中明确说明,如果嫡长子的去世,其父母要以敬天祭神的方式进行守孝,以示对上天的崇敬。
所以,皇帝与结发妻子所生的嫡长子,在地位上是要高于其他嫡子,而结发妻子所生的嫡子的地位又要继任皇后所生的嫡子,除非是犯了重大的过错,否则结发妻子所生的嫡子由其是嫡长子必然是法定的第一顺位的继位人选。
对于皇子们而言,皇帝本人才是他们命运的真正决定者。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尽管出现过诸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及朱棣“靖难之役”这样的夺位事件,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皇位传承还是一直遵循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这一套基本的原则与理念。
特别是在明朝的时候,这一皇位袭承的原则得到了非常彻底的贯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来,明朝的诸位皇帝,都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着这一制度原则。比如朱棣,尽管他非常喜欢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并且期间也在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过,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并将其立为了太子,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改变这一原则。
二来,就是明朝的大臣们,特别是清流言官,成为了这一制度执行的重要“监督者”。万历朝时期“国本之争”,便是大臣们极力劝谏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则一直想要册立由其非常宠爱的万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双方对峙十数年,最终万历皇帝只能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立了朱常洛为太子,进而遵循了这一原则。
当然,册立国之储君,尽管有着这样的原则与制度,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本人手中,这一点在清朝时期“秘密建储制度”的背景之下体现的尤为明显。
还是以乾隆皇帝时期为例。
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永琏,不仅乾隆皇帝非常的宠爱,就连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都非常青睐,包括永琏这个名字就是雍正给起的。而乾隆皇帝也在登基之后,马上通过秘密建储的方式确定了永琏继位人的身份,只是天命不假,永琏过早的就去世了。之后,富察皇后又生下了永琮,但是永琮没过多久也死了,富察皇后也在伤痛中去世,使得乾隆传位给富察皇后所生嫡皇子的愿望就此落空。
而继后所生的永璂,由于乾隆皇帝对于继后辉发那拉氏的“恨屋及乌”,其自始至终都没有被乾隆皇帝喜欢,到死也没有得到过册封。尽管继后只是被收走四份圣旨宝册,没有行废黜之礼,永璂依然是法理上的嫡子,但是他的爵位和地位甚至比不上一个普通妃子所生的皇子。而这样的结果则完完全全是由乾隆皇帝的好恶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伴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极强,皇帝手中的权力越来越集中,也就此凌驾于“礼”“制”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嫡子的身份只是一个法理性的象征,长子的地位也仅仅是年龄上的区别,真正决定皇子未来命运的还是皇帝本人。
其他网友观点皇帝册立继后之后,原配皇后所生之子算不算嫡子?这个问题问得……当然算,必须算!而且原配皇后所生嫡子的宗法地位在还要凌驾于所有继后所生的嫡子之上。
何谓嫡子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妻生之子是为嫡出、妾生之子是为庶出。但是,所谓“一夫一妻”并不是说男子一生只能娶一位妻,而是说妻的“编制”只有一位。妻去世或者被休、和离(主要在南宋之前),男子可以续娶,续弦的继妻仍然是妻,地位依然凌驾于妾之上!继妻所生之子也同样被视为嫡子。但因为妻的“编制”只有一位,所以继妻所生之子通常情况下齿序都要晚于原配所生之子,其宗法地位自然也要低于原配所生之子。
当然,特例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继妻为侧室扶正。在民间,以妾为妻,妻在复娶妻都是“违法”的,通常情况下都会受到责罚并责令改正。但帝王和贵族之家除外,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帝王和贵族之家侧室扶正的例子还是相当常见的。那么,侧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到底算不算嫡子呢?这个历朝历代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
商周时期,侧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一直都被视为庶出,这也是商纣王帝辛为何有两位胞兄微子启和微仲衍存在,却可以跨过两位胞兄继承商王之位的原因所在。但是,但秦汉时期,这种界限已经不再那么严格,侧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同样会被视为嫡子。如汉景帝刘启原本庶出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在其母王氏被扶正为皇后之后,他也成了汉景帝彼时唯一的嫡子。而这,正是汉武帝非嫡非长却能够成为皇太子、继而成为汉王朝皇帝的原因所在。再如魏文帝曹丕,他出生时其生母卞夫人尚未被扶正,但这并不影响他后来与几位嫡出胞弟之间的竞争,他依然是魏武帝曹操的嫡长子!
可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继妻扶正前所生年长之子与原配所生嫡子的地位问题。不少朝代将继后扶正前所生年长之子的地位排在了原色所生嫡子之后,就算年长也没用!而这,也是很多朝代内乱的根源。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历朝历代的覆辙,在册立皇太孙时索性来了个“简单粗暴”!不管你是原配生的,还是继妻生的,都算嫡子、只论齿序,彻彻底底解决了这桩“历史公案”。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能够越过懿文太子原配常氏所生的嫡子朱允熥、成为皇太孙,这是唯一的法理依据。
但是,我们必须搞清楚,即便是像建文帝朱允炆那样的情况,也只是宗法地位上超过了懿文太子朱标原配常氏所生的嫡子朱允熥,但并没有影响到朱允熥嫡子的身份。中国古代论嫡庶,只论生母生下这个儿子时的地位?不论后续。换言之,嫡子的生母后来被休也好、和离也罢,影响的只是其妻的地位,与其所生嫡子的地位无关,嫡子的身份是生来就注定的。至于原配去世,就更加不会影响到其所生嫡子的地位了。
莽古尔泰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生下了很多儿子,为何位列“四大贝勒”的只有清太宗皇太极、代善和莽古尔泰三人?原因很简单,这三位是彼时清太祖最年长的嫡子。代善的生母是清太祖的原配佟佳氏,莽古尔泰和清太宗的生母是继妻富察氏和叶赫那拉氏。虽然富察氏后来被清太祖给休了,但这并不影响莽古尔泰的嫡子身份。否则,莽古尔泰的地位凭什么凌驾于清太祖那么多年幼的嫡子之上?如清太祖继妻乌拉那拉氏所生的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就是因为这个嫡子身份!
清宣宗道光帝旻宁嘉庆二十五年,清仁宗嘉庆帝顒琰在避暑山庄去世,因为事起突然,清仁宗身边的人一时间竟未能找到清仁宗随身携带的秘密立储诏书。回北京取回另外一份时间又太久,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最终群臣公议,请皇后做主、择立新君。这位皇后并不是清宣宗的生母,而是清仁宗的继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更重要的是,彼时钮祜禄氏还有两个亲生儿子在世!但钮祜禄氏的选择却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她并没有选择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选择了清仁宗原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长子、时任智亲王绵宁,即后来的清宣宗旻宁。
为何?原因很简单,清宣宗是清仁宗的嫡长子!虽然是密立皇太子,但因为清仁宗的个人好恶,智亲王绵宁皇储的身份对于群臣而言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更何况还有北京的另一份诏书在,孝和睿皇后别无选择……当然,我们这里不去纠结孝和睿皇后作出决定的原因,就说彼时清宣宗的地位。虽然清仁宗原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已经去世多年,但清宣宗依然是清仁宗如假包换的嫡长子!即便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也生了两个嫡子,但他们的宗法地位依然在清宣宗之下,毫无疑问。
综上所述,除了侧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之外,中国古代嫡子的身份通常不随生母的地位而改变,只要出生时生母的身份是妻,嫡子永远都是嫡子!但是,在帝王之家,废后所生嫡子虽然依旧顶着嫡子“光环”,但实际待遇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以清高宗乾隆帝弘曆的继后纳喇氏为例,她的儿子永璂在其被“不废而废”之后,虽然名义上一直还是清高宗的嫡子,但实际待遇恐怕连庶出的兄弟都不如……其他不少庶出的兄弟都纷纷封王了,可永璂直到去世,清高宗也没有给他任何爵位!直到清高宗去世之后,清仁宗才给这位嫡出的哥哥追封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贝勒爵位……但无论怎么说,永璂一直都是清高宗嫡出的皇子,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