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在战争问题上决定胜负的,是战略上重要还是战术上更重要?

网友提问:

在战争问题上决定胜负的,是战略上重要还是战术上更重要?

优质回答:

那必然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战略和战术同等重要,却一不可。

有很多战略上是对的,结果战术把握不好,最终一败涂地,也有很多战略上错误的,但是凭借优秀的战术,获得了很大的战果。

淞沪会战,一直被认为是战略上的巨大成功

关于开辟淞沪战场,中国抗日名将张治中曾经说,中国抗战有三种打法,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第二种是“他打我,我才还手”;第三种是“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张治中)

卢沟桥事变后,尽管宋哲元部还对日本侵略者抱有幻想,认为冲突只是局部的,形势远远没有到全面开战的地步,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则认为,中日全面开战已经不可避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动员全国进行开战。

为此,蒋介石发表了重要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由守土抗战之责任”。

因此,蒋介石主动在上海发动对日军的打击,吸引日军主力在淞沪与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张治中说的,“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淞沪会战从战略上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

(蒋介石)

首先,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主动发动的,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在日军还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对其发动袭击,一时间打的日本找不到北,日军主力从华北南下,还是从淞沪登陆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的地势,向来都是由北向南打容易,由南向北打费劲,日本侵略华北后,再向南进犯,对于国民政府的处境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在淞沪发生决战后,日本的侵华路线必然改变为由东向西,按照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的情况来看,日军的侵略属于仰攻,沿长江是逆流而上,日本的侵华压力必然增加。

其次,以国民党中央军吸引日军主力到淞沪进行战略决战,极大的减轻了地处北方国民革命军的压力,当时的北方是军阀割据的北方,京津冀是宋哲元,山东是韩复榘,陕西是西北军和东北军,山西、绥远是阎锡山,这些军阀割据一方和中央政府若即若离,凭他们的力量是绝对无法抵抗日军主力的侵袭的。

(山东军阀韩复榘)

抗战爆发前,坚决拒绝中央军进入他们的地盘,如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前还严禁中央军北上。这些军阀如果被日本人逼急了,投不投降还真就两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一枪不放让出东三省就是最好的例子。

淞沪会战,将日军主力吸引到中央军的地盘上,减轻了地方军阀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全民族统一抗战阵线的形成。

淞沪会战从战术上的彻底失败

淞沪会战是经过国民政府长时间筹划与准备的,会战爆发前,老蒋大手笔打造了好几个德械师,实力较为强劲,然而真正开战的时候,国军面对日军在上海的三四千日军未能攻下,反而让日本有了时间准备登陆大反攻。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集结了八十万军队,准备打消日军的进攻,而日军只有三十万,经过连续抗战,国军在淞沪战场的主力差点就被日军包饺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下令“转进”,结果成了溃逃。

淞沪会战,中方伤亡三十万余人,而日军伤亡仅仅四万余人,淞沪抗战的意义就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从根本上来说,淞沪地区根本就不适合打一场战略决战,而在此之前,国民革命军从来没有指挥八十万军队的经验,淞沪会战实在打的有点满腔热血,却又打的有点唐突。

北方军阀韩复榘轻微抵抗后为保存实力后撤,被蒋介石给枪毙了;宋哲元部丢弃京津,知耻而后勇还算打了几场硬仗,淞沪会战为北方减轻的压力,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这就是典型的,战术上的失败,导致战略上的空谈,假如淞沪会战能够打他个一年半载,抗战形势必然会好看很多。

战略和战术同等重要,战略是宏观的概念,战术是微观的概念,战术组成了战略,两者相辅相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没有谁是战略上的巨人,战术上的矮子,也没有谁是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每一个战略家都是从战术家脱颖而出的,不懂战术的战略家不是好战略家,不懂战略的战术家,不是好战术家。

其他网友观点

战争是战略重要,还是战术重量呢?

战争是两个集团之间的人力,物力,智力的交量。

什么叫战略?什么叫战术?

战略就是在战争之前做的战争部署,和战争步置,是一幅大的战争构图。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要了解敌方的兵力部署,火气的配备,兵器的种种,空军,海军,陆军,工业,农业,交通。和战争开端之后,能有多少民兵参加战争。

全面了解之后制定作战部局,先攻什么?次攻什么?如何瘫痪掉敌方的作战能力。如何使对方的交通瘫痪,而使敌方无法运动兵力。如何切断后勤使敌方无战争支撑。如何打乱敌方的通讯联系,使敌方无法配合作战,而混乱,互相无法识别敌我,而自相混战。

战略就是战前计划和方略。然后在实施中,由具体的战术来完成。

战术就是战斗中的技术,在战斗中有一个智慧的头脑,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巧妙的兵力克敌制胜。军官能够知道武器的性能,各种枪支射程的远近,各种炮的作用,士兵的战争技巧熟练的程度,下层军官的能力,下层军官与士兵的素质,如果下层军官和士兵们素质低,那么再好的战略,战术方案也会由于下层军官和士兵素质低的原因,而无法取得预测的效果,失败是必须的。

许多的战争,由于士兵的素质高,高级指挥官战略部署的一些弱点,而在战术上,由素质高的士兵在战争中弥补,而达到了胜利预想的结果。

许多的战争高级指挥官部署的再好,部署到下面下级指挥官和士兵那里,由于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素质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其结果还是残败。

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一个从上到下的军事健康体系,睿智的高级指挥官和技术教养好的下级军官和技术全面的士兵。

其他网友观点

兔哥回答:战略的重要性:战略是从整个战争的角度去布局,包括作战方针的制定,人员物资的准备,兵力的配置,武器装备的生产,购买,都需要有战略层面去考虑。战略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总体作战计划,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发展方向,目的,甚至是要干什么都属于战略层面的工作。战略方针的制定的正确性关系到整个战局的发展,对战争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战略方针上的错误足以造成整个战争的失败。二战中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就是战略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对苏联的抵抗估计不足,严重低估了苏联人的耐性及兵源动员能力和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过于高估自己,就连冬季如何御寒这样的低级错误都被忽略。重要的是作战方针出现了战略性的错误;

战术的重要性:战术就是如何打仗,打胜仗,是落实战略总方针的具体实施,根据战略安排,结合以身实力以及对手实力制定出能使已方获胜的作战计划;并根据这个做战计划配置兵力部属,给各下级单位分划作战任务,有各层次的指挥机构制定出具体的作用决心路线图,包括使用多少兵力,配属哪些武器装备,计划消耗多少弹药,有多少人员伤亡等等细节。并以此为目标作好准备工作。如果没有达成作战计划,则表示作战失败,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可能一个敌人也没消灭,胜利分为全胜,即以少的代价换来大的战果。也有惨胜,以大的代价换来了小的战果。二战中苏联就经常是惨胜但为什么苏联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呢?战略上的成功。从国家石油资源的转移,到军工厂的整体迁移,到为补充兵源采取的《227号命令》等等措施,都是战略性的工作。即便是局部战术层面有失败了,但总体战略得到了惯彻。

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是总的作战方针,战术是在战略方针指导下针对某一个作战区域而制定的作战计划,两者的关系就仿佛是打鱼手抛网(撒网、旋网)的网纲(握在手里的主绳)和网眼(网目)。正所谓战略是纲,纲举目张,也就是说战略属于网纲,即拿在手里的,战术属于网目(网眼),战术随战略而动。任何的战争都必须有一个战略方针,也就是作战的总体指导思想。而各下级单位按照战略指导方针对本战场的作战制定出战术打击计划,这个计划必须建立在战略指导方针的落实上。例如,战略计划盖一栋房子,并备足了所需的材料,人员,要求十天盖完。战术层面说就是制定出一天要完成多少的进度。如果战术按排上出现了失误,延误了工期,十二天盖完了,虽然因为战术层面出了问题,但战略层面受了影响,但房子总归是盖好了。

相互间的影响:战术上的失败只会影响局部利益,而战略层次的失败则会关系到全局的得失。一个错误的战略方针是永远不会取得全面胜利的。例如,战略层面想在别人家的地盘上建一栋房子,并准备了一半的材料,计划等开工后把别人的房子拆了,盖自己的房子,考虑到对方肯定服软。战术层面讲,制定了计划,并严格落实。一开始一切按战术计划顺利进行,把对方搞懵了,没反应过来就盖了一半了,没材料了,此时,对方回过神来不干了,打起来了,把盖的房子给拆了。并形成了你盖他拆的局面;由于你只准备了一半的材料,这一折腾,你的砖厂,木材厂生产的进度跟本不够人家拆的快,出问题了。而且你的举动让旁人看不下去了,合伙对抗你,并把你家的砖厂,木材厂给毁了。这下房子肯定是盖不成了,都回来吧,咱不盖了。可人家不干,非要报仇,于是跑你家里把你的房子都拆毁了。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首先就是不应该跑人家的地盘上去盖房子,还把人家的房子给拆了。第二,也是最主要的材料没准备充足,给了人家可喘吸的机会。第三对低估了对方的决心。所以从战略上就失败了,战术层面做的再好都没用。因此,战略关乎全局,战术关乎局部。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纲)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阿巴亥好歹做了二十几年的大妃,并生了三个儿子,为何最终一点还手机会都没有?

下一篇: 何进一个屠户家的孩子,为何能成为东汉帝国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呢?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