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是怎么成为宿敌的?

网友提问: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是怎么成为宿敌的?

优质回答:

如果有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仇恨归咎于宗教间的冲突,只能说他是自己蠢。这种矛盾是民族国家中,“谋求纯净化”导致仇恨最典型的例子。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视角分析一下,次大陆板块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印度次大陆谋求民族独立的运动中,三位最有影响力的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巴基斯坦国父)、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国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开国总理),本来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

虽然三位领袖的背景千差万别,真纳是穆斯林的精英阶层、甘地代表着印度教最底层的人民、尼赫鲁则是印度教的富裕阶层。但至少在谋求民族独立这一大命题下,三位的目标是一致的。

真纳和甘地

因此,少在独立运动初期,三位都是比较纯粹的民族主义者,而不是种族主义者(这两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真纳,早期曾是印度国大党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在1913年受邀加入了“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但在加入之初,便表示“对穆盟和穆斯林的利益的忠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妨碍他忠于民族的利益。”

由此可见,他对于全民族利益的考量是置于穆斯林种族利益之上的。对于真纳的立场,国大党领袖们曾多次表示赞赏,尼赫鲁曾称赞真纳“不像大多数穆斯林,……而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为他的种族指明通往印——穆团结的道路。”

尼赫鲁和甘地

公允的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对独立共同的诉求,催生了印度这个国家。

但两个群体,在利益诉求上的巨大差异是有目共睹的,英国政府也是政治取向上有意制造摩擦。

当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抛出他的“印巴分治”方案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已经不存在能够和平公共处的机会了。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印度人民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分别成立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用信仰区分人群本就是一条毒计,必然会造成印度族群之间的撕裂。但更可怕的是从宣布到开始实施,蒙巴顿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没有给国大党和穆盟留下仔细协商的时间。

路易斯·蒙巴顿

最可笑是划分印巴边境的人,居然是一个毫无经验的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

这哥们坐在总督府的办公室里,在事先没有跟任何印度人协商的前提下,找了一份非常模糊地图,就割裂整个印度人民的命运。

什么国大党、穆盟、甘地、真纳、尼赫鲁,你们这些印度人都没权利发表意见,在地图上划线这么重要的事儿,只有英国老爷说了算。

这份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国境线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英属印度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被分成东西两块,西部被印度占据,东部变成了东巴基斯坦,并再次分裂成独立的孟加拉国。

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分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之后又分为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昌迪加尔)分别纳入了印巴两国的版图。

克什米尔则成了悬而未决的土地,成了印巴两国的火药桶,这道伤口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流血。

这份草率而成的分割方案公布后,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的印度人民,迅速被撕裂成了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以及主体教民和异端。

就像我们最开始说到的,一旦种族主义被煽动起来,追求种族纯粹化变成了所有人心中的恶魔。谁都本能的不愿意和异族生活在一起,即便彼此可能已经在一起生活无数年、无数辈。

短短几个月里,无数人被迫背井离乡逃走,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曾经和睦的邻居逼着迁移而沦为难民。

现在可能永远无法统计出,英国人导演的灾难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在两教间无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中,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在旁遮普地区也有,至少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50到100万人被杀。

最可怕的是,两国、两教的人民都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以至于,在冲突中呼吁民众保持和平的甘地,都被极端的印度教徒刺杀。

这就是挑动种族对立,谋求民族“纯净化”的恶果,当这朵血腥妖艳的恶之花在印度盛开时,即便是深沐平和安宁宗教理念的印度人都瞬间化身迫害对方的恶魔。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其实,除了印巴两国的例子以外,欧洲的波兰、南斯拉夫也发生过类似的例子,追求民族国家“纯粹化”的结果,必然是种族之间的仇杀和报复。

要是点了赞,发现没怀孕,再来个关注呗!嘿嘿嘿!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上的今天印度圣雄甘地遇刺:最后的遗言是“嗨,罗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八百零三期】(历史系列第337讲)

历史上的今天,印度圣雄甘地遇刺。而这个刺客,就是一个印度教信徒,是所谓真正的印度人。他最后的遗言是“嗨,罗摩!”这又是什么意思?听萨沙说一说吧。

甘地遇刺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宗教冲突。

萨沙简单介绍印度宗教的背景。

今天的印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信教,只有极少数人是无神论者。其中印度教徒超过百分之八十,穆斯林大概是百分之十,其他是锡克教、耆那教等其他宗教。

在古代,印度当然也是如此。

印度教是传统宗教,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婆罗门教)。印度教并不仅仅是宗教,而是渗透到了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佛教曾经短时间称雄印度,最终还是被印度教挤垮了。

公元7世纪前后,伊斯兰教开始进入印度。

1206年德里的素丹王朝,奉伊斯兰教为国教。

1526年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将伊斯兰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伊斯兰教是一种排他性很强,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除了国家领导者强制推行宗教以外,伊斯兰教也可以解决印度一些客观的问题。

印度教最出名的就是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中的首陀罗地位低下,还有贱民更是如同猪狗。

伊斯兰教虽然也有内部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印度教世世代代的种姓。

于是,大量首陀罗和贱民改信伊斯兰教。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有巨大的区别,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

比如伊斯兰教是一神论,印度教则是多神论。

伊斯兰教认为神没有形象又无处不在,反对塑造神的形象,印度教则有无数神的雕塑和画像。

伊斯兰教认为在神的面前,人一律平等,人死后会回到神的身边。而印度教认为人分为若干等级是天经地义的,死后会进行轮回。

等等。

总之,宗教冲突持续了几百年。

直到40年代中国组成驻印军,国军军官却看到了印度很严重的宗教冲突。

军官回忆:印度教中牛是神,任何人不得杀牛。伊斯兰教徒经常拿着血淋淋的牛肉,走过印度教的餐馆外,随后就是一场斗殴。既然大家互相看的不顺眼,为什么干脆不分开住,而是要住在一起呢?后来我们才明白,他们都不愿意退让示弱。

早在1885年建立国大党的时候,党派内部就有严重的宗教问题。

在国大党中,穆斯林抱怨没有与印度教成员相同的权利。

虽然都是印度人,同样试图从英国殖民中独立,但穆斯林认为和印度教徒有着不同的诉求,很难坐在一条船上。

于是,1906年国大党内部成立了由穆斯林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或称穆斯林联盟)。

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穆斯林领袖的真纳于1920年脱离国大党。

1931年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组成了单词“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地区的统一称呼。

可以说,在30年代,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分歧已经非常明显。

1946年英国已经无力控制印度,被迫允许印度独立。

而此时伊斯兰教徒的主张很明确:成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不再归属印度。

印度教徒大为震惊,认为这些穆斯林是叛国者,双方开始激烈冲突。

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00人死亡,2万人受伤。教派流血冲突还波及到比哈尔、孟买等地。

这场大规模的骚乱,直到1948年才彻底停止,造成了近1000万的人被迫离开家乡,这多是印度境内的穆斯林或者是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教徒。

西方认为,这几年的宗教大冲突中,有至少50万人死亡

1947年6月4日,英国蒙巴顿声明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

这个决定,引起印度教徒的严重不满,认为这是肢解印度。

巴基斯坦在1947年8月14日宣布独立,印度则在1947年8月15日宣布独立。真纳成为巴基斯坦总督,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成为新生独立印度的总理。

1947年10月,两国因为克什米尔,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激战到1949年1月才彻底停止。

印度全国一片混乱,血流成河。

仅仅克什米尔一地,查谟地区便有10万以上的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随后穆斯林大举报复,将印度教徒杀了很多。

圣雄甘地头疼于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教派冲突,主张团结。

他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和平相处,不要分裂,都是一个民族。

甘地曾经说:“印度教徒、穆斯林、天主教徒和锡克教徒,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对我来讲,他们是不可分隔的整体。”

可惜,面对两个宗教流血冲突的可怕现实,甘地也只能屈服。

如果强行将巴基斯坦留在印度境内,恐怕就会有无休无止的宗教战争。

此时的印度刚刚独立,尚且没有这种能力应付复杂的局面。

与其大家一起毁灭,不如快刀斩乱麻实现两个教宗的和平。

最终,甘地只得支持巴基斯坦独立。

此举又大大激怒了印度教极端派。

直到萨沙去印度的时候,印度小伙还对我说:我们认为巴基斯坦和印度是1个国家,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巴基斯坦、孟加拉,而只是有1个印度。

印度教极端派认为甘地维护伊斯兰教徒的利益,而牺牲了印度教徒的利益;他支持国家分裂,是国家的叛徒。

同时,在印巴两国互相攻击甚至互相仇杀的时候,甘地的非暴力政策也接近于笑话。

这个刺客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说的很有代表性:今天,印度难民正忍饥挨饿,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却维护穆斯林压迫者。我们的祖国已经被肢解,成群的秃鹫正在撕吞她的躯体。光天化日之下,印度妇女惨遭蹂躏。但是,面对上述暴行,国大党的懦夫们居然无动于衷。这种局面持续到何时才能结束?我们究竟能忍耐到何年何月?

其实,刺客纳图拉姆·戈德森本来是甘地的崇拜者。

他出身婆罗门,曾投入甘地的不合作运动,并因此而入狱。

1948年1月30日晚上5点17分,79岁的甘地参加了一次祈祷会。

他进入会场时,纳图拉姆从人群中走出来。他伪装向甘地问好“圣父甘地,您好”,突然掏出手枪对准他的胸部连射3枪。

甘地中弹以后,双手合十摔倒在地上,很快停止呼吸。

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嗨,罗摩!"

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也是甘地一生最崇拜的神灵。

甘地的话就是:"啊!我的神啊!"

对于这句话有很多种解读,一些只知道皮毛的中国文人认为是惊叫。

其实,在最后一刻的甘地是在叹息。

他的一生都强调非暴力,最终却被暴力结束,也难怪甘地要叹息了。

打死甘地后,纳图拉姆也没有逃走,而是阐述了自己的理念:我是为了印度才杀他。

甘地死后,根据他的遗嘱,遗体在24小时内被火化。

而纳图拉姆因为谋杀罪,最终被判处绞刑。

直到被处决前,纳图拉姆·戈德森仍然坚持大印度的立场和强烈的民族主义。他在遗书中说:我没有任何财产可遗赠给家人,仅仅能留给你们一堆骨灰。但是,在我犯下罪行时所追求的梦想实现之前,我决不愿意升入天国。我无视印度教的传统风俗习惯,请求家人不要把我的骨灰抛撒在“一条注入大海的河流里”。相反,要把骨灰好好保存起来,一直保存到印度河流经一个印度教徒统治下的统一国家那一天到来,那时,他们方可将我的骨灰撒在河里。

而甘地也曾经对他的一生做过总结: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其他网友观点

把印巴关系长期紧张归咎于英国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甚至认为印巴分治是英国人的蓄意图谋是很容易的,但容易得出的结论和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往往不是一个概念。

就历史进程的长期趋势而言,英国人并不是印度次大陆上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矛盾的制造者,只是利用者,充其量也不过是加剧者。不能把英国人到来之前的印度次大陆想象为和中国类似的文化和政治共同体。如果不是因为印度次大陆两大文明的激烈矛盾,英国人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地征服印度。

早在莫卧尔人穿越兴都库什山进入次大陆建立帝国之初,南亚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就是制约次大陆政治和文化整合的核心障碍。虽然也有如阿克巴大帝这样的统治者试图解决这个难题,但多数莫卧尔帝国的皇帝对此毫无贡献。这是长期根源。

就印巴分治的具体过程而言,最激烈主张分治是巴基斯坦的领导人真纳,和真纳顶牛寸步不让的是印度的领导人尼赫鲁,英国人反而希望让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而在分治过程中的大屠杀,也不是英国人造成的。

归根结底,印巴矛盾是他们自己互相憎恨造成的,而他们之间的互相憎恨,双方在历史上都有很多理由支撑。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果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里,嘉靖突然驾崩了,皇位该由谁继承?

下一篇: 古代“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怎样的侠义?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