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在两汉时有何不同?这是个怎样的制度?

网友提问: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在两汉时有何不同?这是个怎样的制度?

优质回答:

简要说明一下,两汉时期对于“三公”的不同叫法和职务变更,大抵需要五分钟的阅读时间。

“三公九卿”起源于夏朝,到秦始皇时期成为中央官职的基本构成。

西汉时的“三公”

西汉时期的官制大致沿袭秦朝而略有变异,并且汉武帝时期,由于“内朝”形成,“三公九卿”所代表“外朝”权力有所减弱。

三公之丞相:权力极大,有所陈情,皇帝皆从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到了汉武帝时期,以自己的文学秘书班子所形成的“尚书台”,分化了丞相的权力。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徒。

三公之御史大夫:秦置为丞相副手,一面供内廷调遣,一面监察百官,有参与朝政,连接朝廷的作用。汉初御史大夫变化不大,汉成帝时期更名为大司空。以后历朝历代,但凡有监察官员、弹劾百官的,大抵都称为“御史”。

三公之太尉:秦置最高军事长官,主管全国武官的任免黜陟,但大多为虚衔,无调兵权力。军事大权全由皇帝掌管,秦始皇设置虎符,以调动各方军队。汉武帝时期废除太尉一职,以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为事实上的执政。

东汉时期的“三公”

东汉时期的“三公”权力分散,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成为实际上的“丞相”。但太傅不常设,真正屹立不倒的权力机关是尚书台(汉武帝时期的内朝)。

三公则被放到上公之下,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力了。而尚书台(内朝)拥有了实际的决策权和监督百官的执行权。所以整个东汉王朝(到董卓入京之前),不管是做到了上公还是三公,如果官制上不加上“录尚书事”这四个字,那就只是一个空有虚名的闲职而已。

直到董卓杀少帝,立献帝,自称“相国”,逐步加强相权,到曹操废除三公,设立丞相,总揽大权之后,“三公九卿”制度虽然还在继续实行,但权力、威望、人数已经不能和秦汉交际时期的“三公”所媲美了,一直到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度才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

总结“三公九卿”制

总的来说,“三公九卿”是协助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意上来说是好事,可但丞相权力过重的时候,就容易威胁到皇权。

从汉武帝设立尚书台,有弹劾丞相之权一事就可以看出,大权独揽的丞相遇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势必会爆发出一场关于权力的明争暗斗。所以自汉武帝以来,不断削弱三公的权力,直到东汉时期,“三公”已经成了徒有虚名的官制了。

“三公”自秦汉交际时期鼎盛,到汉武帝时期弱化,到光武帝时期无实际权力,这可以看成是国家稳定之后,由外部斗争转为内部斗争,是皇权和相权碰撞的必然结果。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其他网友观点

有所不同。

西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则以司徒、司马(太尉)、司空为三公。

显然,丞相更具备权力,也是总领百官的第一人,也因此,汉武帝大肆杀戮丞相,因为丞相权力太大。后面干脆搞出大将军的中朝制,以分丞相权力。

东汉时期废黜丞相。以司徒为首相,负责行政体系,以司马管辖军政体系,以司空管辖司法监察体系。而实际上,大将军掌握军令体系相当于总参谋长,尚书台掌皇帝秘书等于唐宋的中书省,三公已经在整个国家的行政流程上被事实上边缘化。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伊朗的核人才都是什么大学培养的?

下一篇: 对付小三的最好的七种方法(如何合理合法的整治小三)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