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在自己死后除掉第一大将魏延?

网友提问: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在自己死后除掉第一大将魏延?

优质回答:

诸葛亮死后并没有要杀魏延,这个说法是基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没有历史上的史实依据。

魏延最后的结局,主要是因为和杨仪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一点大家其实已经很熟悉,无须细说,可以参阅以下截图内容: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转引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鱼豢撰写的《魏略》中(下面红色字体部分),有着另外一个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诸葛亮病笃之时,魏延是守在他身边的,并且诸葛亮的临终嘱咐是对魏延为首的等人说的,其内容是:“我死之后,你们只要小心防守,千万不要再来此处(展开战事)了。”同时,诸葛亮也委托魏延摄行(代理执行)自己的职务,秘不发丧而退兵。魏延于是隐匿诸葛亮的死讯,撤军到褒斜道南谷谷口之时才公开宣布诸葛亮的死讯。此时与魏延之前就不和丞相长史杨仪见魏延代理了诸葛亮的指挥权,畏惧魏延会趁机谋害自己。于是杨仪就在军中散布谣言,称魏延将要率众北叛曹魏,并带领自己的部队去攻打魏延。魏延本来就没有叛乱谋反之心,于是不交战就领兵退走,最后被杨仪等追杀而死。

裴松之认为《魏略》所载是所谓敌对国家的传闻之言,其可信程度不如本传中的内容。

但是这至少说明,存在另外一种关于事实的陈述和潜在的可能性。

(魏延京剧脸谱)

在陈寿撰写的本传中,刘禅在接到魏延和杨仪互相告发对方谋逆的表章时,不确定是非曲直,问的是侍中董允和另一位留守丞相府的丞相长史蒋琬,诸葛亮北伐在外的时候,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是共同维护蜀汉后方稳定的重要人物,他们都为杨仪作保而怀疑魏延,使得蜀汉最高当局对此事的定性的天平倾向于杨仪。

魏延没能活着,所以他失败了,在现实和历史记载中,后来更在演义中成为所谓脑后有反骨之人。

但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可能永远湮灭在历史的星霜之中了,我们只知道,魏延是英雄,即使是一个做错事的悲剧英雄,而杨仪只是一个龌龊不堪的小人。

受命镇守汉中的魏延曾经对刘备说: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请为大王吞之。

千载之下,凛然有生气,壮哉!南郑侯!

其他网友观点

诸葛亮设计杀害魏延的说法由来已久,而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计杀害魏延也一度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桩疑案!

小说《三国演义》是直接向我们讲述了诸葛亮临终前授计与杨仪马岱除杀魏延的故事,不过往往这件事也被许多朋友认为就是单纯的演义杜撰,并不真实。其实不然,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就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了,那么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设计杀害魏延呢?其实历史上关于魏延被杀的记载还是挺全的,我们不妨从中进行一番探讨。

魏延之死,或与诸葛无关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诸葛亮临终前的那段记载,在这段记载中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将诸葛亮推上了“幕后黑手”的位置,这个也是让许多朋友产生无限遐想的。而另一个实际上又反映了诸葛亮或许并没有谋杀魏延,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信息。

其一:与众将密议独缺魏延。这一点确实很可疑,当时魏延在军中的地位高居武将之首,诸葛亮密议退兵之事却不叫魏延,所以后人对此也是猜测纷纷。特别是参与密议的杨仪正是后来直接害死魏延的人,则更加佐证了部分人的猜想,魏延之死,或许就是诸葛亮指使杨仪干的!

其二:令魏延断后。这个信息很容易让人忽视,但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为什么呢?因为牵涉兵权。时诸葛亮让魏延断后,毫无疑问,他必须得交给魏延部分兵权。若是诸葛亮真想杀魏延,理应想办法将他的兵权给夺取啊,当时又不是只有魏延一人能担当“断后”之任。诸葛亮想杀魏延,有给予魏延兵权,这不是很矛盾吗?难道蜀军自相残杀的局面是诸葛亮想看到的?这个肯定不是。

在这段记载最后说道了:“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结合这个来看,我个人则更倾向于诸葛亮没有想杀魏延的观点了。为什么呢?

其一: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之前诸葛亮密议不叫魏延。魏延和诸葛亮同属于荆州集团,当时两人是荆州集团的文武之首,相互知根知底,此二人不可能对蜀汉存有异心。但两人在北伐的策略上却一直存在不同见解,例如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北伐中原是两人的共同目标,都不愿轻易放弃。时诸葛亮病危,意欲退兵,但通过多年以来对魏延的了解,他深知魏延不甘心就此退兵,故密议退兵时不叫魏延。之所以让魏延断后,则是给魏延留点念想,退不退兵随他自己决断。与其让魏延被动受命,倒不如让他知难而退更好!

魏延矛盾爆发,魏延惨淡结局

据《三国志》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这里说到了魏延后来确实是知难而退了,但想必魏延心中应是有着一股闷气的,时刚好撤军的领头人又是自己的“宿敌”杨仪,按照魏延那种孤傲的性格,后来按赖不住也属正常。

但这样一来理亏的便都是魏延了,魏杨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这也给了杨仪可乘之机,最终杨仪告魏延谋反而将其杀之,并夷灭三族。一代名将魏延由此惨淡收场。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其他网友观点

魏延毫无疑问是蜀汉后期第一名将,但是魏延问题吗?必须要分时段去看才能明白到底是损失还是幸运。

历史就是如此捉摸不定,一个人死在不同的时候结果和后果也会不同,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举不胜数。具体到魏延,也是如此!

如果他是死在诸葛亮时代,那毫无疑问,是重大损失,诸葛亮去一左膀右臂。

但是死在后诸葛亮时期,那就是不能算损失,反而对蜀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这里澄清一点,魏延肯定不是叛国者也不是脑后有反骨的人,相反他是个忠勇的将军,只是性格真的很不好。而这性格就是他死的关键。

先看政治失败:

政治含义是什么?归根结底不过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自己,调和矛盾为己所用,这才是政治家做的事情。”不过魏延在这方面真的是做的一踏糊涂,不对不对,他其实就是政治幼稚。

而这又和他的性格有关

三国志记载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什么意思咧,就是说他的性格高傲到目空一切,简单说,老子天下第一,顺我者爽,逆我者怼,除了诸葛亮他不敢怂,蜀汉上上下下他都得罪干净了。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平日诸将素不同。前一段是说诸葛亮死后,魏延还有杨仪都上表指责对方叛变,最后在朝堂之上,所有人都不怀疑杨仪却怀疑魏延。这就是失去文臣同僚的心。而下一段就是武将对他的评价,大多数武将都不喜欢魏延。

其实吗,杨仪也不过一个道德品质不高的小人而已,但是就这样的小人,在文臣心理都成了比魏延好的人?

那么魏延平时之高调跋扈,还有得罪人就可以看出来又多严重了。这种性格,混政治,结果当然是众叛亲离。

在看权利斗争:

其实魏延虽然政治智商不高,但是如果不争权夺利,老老实实打仗还是没人说他什么的,但是他却有不小的政治野心。

三国志记载: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魏延说,诸葛亮去世之后自己必定会代替诸葛亮成蜀汉最高军政一把手。这就是魏延失败的第二点根源,尼玛的你在蜀汉人缘尽失,还幻想着成为军政一把手,你当了一把手,那些以前跟你不和的人不是等着穿小鞋?

这就算了,你低调点不说出来没人知道别人还不敢弄死你,最后你居然说“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你野心暴露了,那么那些不对盘的肯定会弄死你啊!

由之前三国志评价“当时皆避下”也就是都不喜欢魏延的记载来看,蜀汉所以同僚想必都是当面笑嘻嘻,心里尼玛逼。

于是乎魏延就在一片颂扬声中飘飘然,以为众望所归,代诸葛亮者非他魏文长莫属了,最后被看她不顺眼的同僚背后一刀,咔嚓了。咔嚓不说还被族灭。

就这样政治智力低下,情商也感人的军头,如果她真的执政蜀汉政权军权,那么对蜀汉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

在诸葛亮时代他之所以获得重用,如此得瑟不过是政治和军事延续而已。

当时诸葛亮政治追求就是“还于旧都,复兴汉室”这是他的毕生追求也是他的政治纲领,在这一政治诉求下,军事的延续就是不断的北伐。而北伐恰恰是魏延的用武之地,这才是他获得重用的关键。

可是魏延真的不明事理,他始终没弄明白的是,自己能活的好好的,怂天怂地,最后还官运亨通,归根结底不过是诸葛亮爱才惜才,物尽其用,而最关键的是他老人家有容人之量罢了。

否则以魏延的日常做派,早就如曹孟德对待杨修一样,被杀了。

也因此,能替魏延遮风挡雨的只有诸葛亮,诸葛亮一去世他的末日就快到了。哪知道他还没有知自之明,居然想着抢班夺权。这不是嫌死的不够快吗?

如果她老老实实听诸葛亮的安排,安安分分的其实也不用死。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其实这就是诸葛亮最后给魏延的机会,魏延断后,只要老老实实回来就不会有事,最后他自己作死,诸葛亮也无奈啊。

事实证明,离了诸葛亮,魏延莫说掌控同僚,连部下都掌控不住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那么看完以上这一切,再回到问题本身,其实就很好解答了。

魏延如果死在诸葛亮时代,就是蜀汉重大损失,因为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压制魏延,掌控魏延,虽然魏延很讨人嫌,但是他有真本事,可以让北伐事业更顺利。

但是后诸葛亮时代。

国家政策方针已经调整,因为长期北伐蜀汉已经民生凋敝,这个时候最关键的不是北伐而是与民休息,因此稳定的政治环境才是关键,而目中无人的魏延,从来不是安份的主,最后也会成为不稳定的根源。

他要是真的执政,必然还会力主北伐,最后的结果就是灾难性的。

更何况魏延也并非不可取代,当时的姜维还在成长,王平,张翼等干将还在,不是非他不可,那么他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的危害性,对比之下,还是他死了符合国家利益。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为什么之后的王朝都不超过三百年?

下一篇: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别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事例?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