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心匡扶汉室,知道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为何却还要跟着曹操?
优质回答:还是要给曹操正正名!
每每说起“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部份人就会想到,这是曹操干的事,谁叫他是个“大白脸”的奸臣呢!
其实,这个话不是曹操说的,也不是曹操的谋士说的,这句话的出处,在《后汉书.袁绍传》,是袁绍的谋士沮授给袁绍出的主意,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集团虽也号称“谋臣如雨”,可这帮谋士专好内讧,另一个谋士郭图找理由把这事给搅黄了,袁绍并未采纳。
曹操当时,实力还很弱小,而汉献帝因为董卓与王允内乱,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衣食都发愁,安全更无保障。这时曹操的谋士毛玠,给曹操献上一策,让曹操出兵去保护天子,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发扬壮大自己的实力。毛玠的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两句话意思差不多,但态度和初心却差异巨大。挟,有裏挟,挟迫之意。袁绍四世三公之家,占据四州之地,为当时最大的实力集团,完全有挟迫天子的实力。那就是第二个董卓,不仅为忠于汉室的各派势力所反对,也会被心里不见得忠于汉室的势力所利用,再大的实力也经不住天下共讨之。所以袁绍没有采纳,可见袁绍理解的也是“挟天子”,不挟就没兴趣了。
而曹操是“奉天子”。奉,则是供奉,奉迎之意,把天子高高捧在上面,自己只是行为臣之道,奉行天子之命,南征北讨不听皇帝的叛逆。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自己专权,为个人谋利。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替皇帝办事。几字之差,高下立判。所以曹操奉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得到了大量仍尊汉室正统的人才的支持和辅佐,这里面荀彧只是名气和作用最大的一个。
而曹操,无论是专权也罢,跋扈也罢,最终却是以汉臣之名谢世的,奉了一辈子汉献帝,这点无可争辩!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为两节,第一部分是荀彧到底想不想匡扶汉朝?第二个部分是辅佐曹操,是不是就与匡扶汉朝的目标是相左的?
其实一直到曹操的晚年,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还在强调他本人自己的理想,只是为了汉朝,乃至于恋栈权位的原因,他的解释也是为了子孙后人的安宁。
这是建安12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在统一了北方之后,曹操还在强调他自己本人作为一个权臣的野心尺度,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由于他还面临的当时刘表孙权,刘备刘璋等等割据势力的威胁,所以才要继续保持这个汉家忠诚的大旗。
但是等到赤壁之战后,也就是一年之后,快速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其实已经没有了,曹操也并没有快速的走向篡位之路,甚至我们看三国志的记载里,这种野心的赤裸表述也就只有一点点引述,还是他和夏侯惇之间的私语,说到,我为周文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曹操本人,他究竟有没有那么强烈的篡夺汉室天下的欲望?
乃至于荀彧和曹操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在,曹操进位国公时,要受九锡,荀彧有一个反对。
这种反对,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绎得那么激烈: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话说得并不激烈,就是你是忠臣的话,应该退让封赏,而不是大大咧咧地接受这种超乎寻常的待遇。
也就是说,荀彧对于曹操的劝谏,其实还是站在一个为他好的角度,而并不是说两个人完全站在队立面,一个是大汉的忠臣,另外一个是乱世的奸雄。
现实来说,荀彧作为曹操在当时所谓公府,朝廷的代表,以尚书令的身份,做了大量的化国为家的这种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司马懿的推荐,司马懿最开始是河内郡的上计掾,对应的业务部门就是尚书台,后来又明确被荀彧推荐,进入了曹操的司空府,后来的丞相府。
曹操的司空府也好,丞相府也好,实际上都是以他个人意志为核心的霸府组织,就是架空汉朝旧有政治组织的机构,荀彧不断地支持他来做挖汉朝墙角的事儿,说他是汉朝的不折不扣忠臣,有点太不合理了。
说到底,荀彧是党人家族出身,作为独立于汉朝原体制的知识分子势力,对曹操的大变革是乐见其成的,但是对于曹操操之过急的步骤,恐怕就会有一些看法了,这是路径上的分歧,而不是目的上的分歧,毕竟此时天下没有一统,求虚名而留实祸,不是聪明之举。
其他网友观点这话说的,没有谁会匡扶汉室的,因为谁都知道,大汉这艘船马上要沉了,谁还上船?只是因为大汉的旗子还在,比较鲜艳,打着大汉的旗帜就代表这正义,而用大汉的名义打击别人,那是师出有名,所以都争着推崇汉献帝。
这跟春秋时期的春秋五霸,都争着尊王攘夷,推崇周天子,抬高他的地位,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师出有名罢了。
后世的反清复明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