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清朝王爷没有封地只有工资,如何养活王府?

网友提问:

清朝王爷没有封地只有工资,如何养活王府?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各种封建体制都达到了极致。比如在中央集权方面,前朝历代多有分封诸侯的惯例,即给予皇亲国戚或者有功之臣们,爵位,封地!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极大的权力,制官、收税甚至于可以拥有私兵,总管一方,当然不同的朝代规矩不同。但地方威胁中央的情况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明朝,有着燕王朱棣“靖难之役”,颠覆朝堂。或者明末福王,兼并土地,横征暴敛。

所以,入关后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等前朝历代的经验,对于王爷公爵们,只给地位荣耀,不会给与封地实权,将王爷们留在京城。

清朝的王爷分亲王和郡王两种,没有封地,无国可就。受封之后,若没有上差,只能待在北京城内。这使得清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没有王爷作乱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么这些留在京城的王爷们,是如何养活这王府上下的呢?

首先,王爷们是有工资的,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此外,他们还有和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亲王是1万斛大米,郡王是5000斛大米。

这些可不是小数目,亲王这一年的俸银相当于当时数百个家庭一年的收入(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曾出使中国,他记录下一个北京普通四口之家当年的家庭年收入是32两银子,支出是35两银子。)

当时清朝文武官员每年俸银分别是: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这就是公务员和贵族们差距,这也是清朝前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当然了,富人们的价值观和咱们肯定不一样,毕竟王爷手下需要养活的人太多,妻妾 、父母、子嗣、护卫、丫鬟、谋事等等,这么多人衣食住行的花销已经是比不小的数目。何况王爷还得经常处理人际关系,参加各种场合,这俸禄也并不能说宽裕。这点钱在一些王爷们眼中绝对是不够用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收入来源。

比如皇族的赏赐,逢年过节的,都会收到来自皇上太后的红包,那可不是小数目。还有王爷们大都会在朝中任职,他们除了爵位俸禄之外,也还有职位俸禄。当然,这背后更多的是职位所带来的敛财之道。

由于王爷们职务和地位的关系,他们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的孝敬,清末的庆亲王为了创收,甚至干起了买官卖官的勾当。这来钱怎么不快?

其他网友观点

感谢邀请

我们来看一下清朝宗亲的正常收入情况。

清朝宗室从高到低共十二级:

其中,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

和硕意为一方、一隅;

多罗指一角;

固山指一旗。

不入八分是指不能享受8种待遇:朱轮(红车轮)、紫缰(乘马用的缰绳)、宝石顶(一品用珊瑚顶上嵌宝石)、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门钉。

此外,清朝世袭罔替的爵位主要为铁帽子王,其余爵位从世袭递降,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宗亲的收入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元至220元左右,此处我们按平均值185元进行计算;一斛米合200斤,每斤5元计算。

宗室之间的差别相当大。亲王郡王自然不在话下,但假设一个袭奉恩将军爵位的八旗子弟,靠正常收入去养活上下满府的人口,还要充面子,出入穿戴吃喝讲究,那就是活受罪了。

这种情况下,出现这些贵族后代纷纷卖官鬻爵,走私投机,乃至后期没落时的卖房典产,沦落街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简单看一下其他人群的收入情况。

1. 官员的收入

清朝官员的收入除了俸银与禄米外,还有一笔养廉银。

以一品总督为例,年俸180两,禄米180斛,养廉银16,000两(接近90倍的年俸),约合317万元,高于贝勒,低于郡王。

再看七品县令,年俸45两,禄米45斛,养廉银1,200两(接近27倍的年俸),约合27.5万元,收入水平在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之间。

2. 平民的收入

参考清五品郎中何刚德(光绪三年进士)所著的《春明梦录》描述:

“余初到京,皆雇车而坐,数年后始以二十四金买一骡,雇一仆月需六金;后因公事较忙,添买一跟骡,月亦只费十金而已。”

不管他的骡子,只看仆人的月工资,6两约合人民币1,110元,年收入约1.3万元。

最后是彩蛋时间

几个八旗军官的孩子“拼爹”。

一个孩子说:“我爸有只白雀,叫得可响、可脆了!”

第二个孩子说:“我爸会唱戏,他登台唱戏,下面叫的彩排山倒海!”

第三个孩子对第一个孩子说:“你家养白雀的鸟笼子,是我爸扎的。”又对第二个孩子说:“你爸登台那回,是我爸带人去捧的场儿。”

三个孩子一起问第四个孩子:“你爸会干嘛?”

第四个孩子高声说:“我爸会骑马!”

前三个孩子一齐竖起大拇指说:“你爸最牛!”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其他网友观点

清朝时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给王公贵族封地,只有俸禄,俸禄根据等级而定。比如和硕亲王岁俸是白银1万两,禄米1万斛;多罗郡王岁俸是白银5千两,禄米5千斛。

另外亲王和群王的嫡长子在满20岁以后,经宗人府请旨以后,也有一份俸禄,亲王的世子岁岁俸是白银6千两,禄米6千斛,群王的长子岁俸是白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对比清朝时正一品的官员每年的俸禄180两银子,亲王和群王的这个岁俸其实也蛮高了。不过亲王、群王排场也大,府邸、仆人各种开销也大,而且实职的官员一般灰色收入高,所以对于亲王、群王来说,这个钱是不够花的。

实际上,王爷们主要收入也不是靠俸禄。虽然清朝时王公贵族没有封地,不过还是有赏赐的旗地和田庄,这一块收入也蛮高的。

大家熟悉的《红楼梦》里,有一章就是讲黑山村的乌进孝送田庄上的孝敬来,除了大量的实物外,还有白银2500两,这还是招了天灾,贾珍原来估计是有5000两收入的。荣府那边更是“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而贾家不过是国公,尚有这么多田地,亲王、群王那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王公贵族还有一些其他收入,比如房产里有些是店铺,可以出租,门人出去当官也有孝敬,有些还有实职,这个收入就更没边了,比如清末的庆亲王奕劻,卖官鬻爵,以至被人叫做“庆记公司”,收入之丰,可想而知。

至于没什么外快的,那么混的就惨了,破败的王公贵族打肿脸充胖子的也不少,平时家里省点,出门穿光鲜点,逢年过节靠卖地啥的维持下,勉强维持。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韩国夫人为何要和唐高宗私通?武则天怎样处置姐姐?

下一篇: 为什么现在没什么截击机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