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优质回答:荀彧被曹操视为子房,也就是说,他的重要程度对于曹操来说,就像张良对于刘邦来说一样,可见荀彧这个人在曹操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说荀彧为曹操平定天下,出谋划策,立下了汉马功劳,最后,曹操为何要置荀彧于死地呢?
这恐怕主要是因为政见不和吧,荀彧一直是视自己为大汉的臣子的,并且荀彧在辅佐曹操的时候也是以汉臣而自居的。
要知道当荀彧弃袁绍而去,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的力量并不大。但是,荀彧眼光十分的犀利,他看出曹操是可以成大事的人,所以,他极力的拥护曹操为汉家平定这个乱世江湖。
曹操之所以能战胜吕布,是因为用了荀彧的谋略。
曹操早期征战四野的时候,是荀彧用一己之力,为他守住了大本营,若是没有荀彧的鼎力相助,曹操早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山野之人了。
曹操人生最关键的一战,也是他的成名之战,官渡之战,还是因为荀彧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解曹操,这个仗一定要坚持打下去,并且荀彧很有把握的告诉曹操,最后的胜利终究会是你的。
虽说曹操当时对荀彧的话是半信半疑,但是,战果果然如荀彧所料,袁绍因为内部人不团结,纷纷弃袁绍而去,导致袁绍失败,曹操因为官渡之战名动天下。
还有贾诩,许攸等众多谋士全部都是许攸推荐给曹操的,把荀彧定位曹操账下第一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为什么到了后来,荀彧和曹操闹翻了呢?
这还要从曹操平定关中之后,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开始说起。
可以说在这时候,曹操在朝中的地位已经如同天子一般了。要知道曹操的这个公爵,是可以组建领导班子的,说他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一点都不为过。
曹操当然想当这个魏公了,他很想让荀彧带头来拥护他称魏公,毕竟荀彧的威望很高,影响力很大。
但是,荀彧是不同意曹操当魏公的,在他的心中曹操的这种行为和篡汉自立为王有什么区别呢?
荀彧不但不公开的承认曹操为公,而且他还到处说曹操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被立为魏公。
若是真把曹操立为魏公,曹操肯定会被天下人所不齿的。
这些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当然不高兴了。
他没想到跟随他三十载的荀彧不但不成就他,反而还给他穿小鞋。
曹操彻底的怒了,他找了一个理由,把在朝中做高位的荀彧,给调离开去做监军了。
就是在这期间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他猜想曹操可能是想让他闭口不言了。
荀彧明白了曹操有夺取天下,篡汉家江山的决心,所以,他打算以死来明志,我荀彧即使死也不会成全你曹操的。
荀彧的死,曹操应该也感觉到了很意外,因为他并没有说要杀荀彧呀。
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这多少可能和荀彧的自杀有关吧,毕竟荀彧这个人在地下一直看着曹操呢,他好意思让旧友死不瞑目吗。
其他网友观点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为此查阅了一些关于荀彧的史料。
对于题主所说的问题,史料是有记载的。《三国志·荀彧传》引注《魏氏春秋》曰: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这件事恐怕不假。
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为防止异姓诸侯王再起,在临终前与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人举行了一次秘密盟会,君臣约定“非有功者不得为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白马之誓“。之后汉朝历代都遵循着这一约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位魏公,加九锡。荀彧认为曹操代替汉室的意图已经显露,于是进谏,由此惹怒了曹操。
其二,建安元年(196年),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不同意奉迎献帝,而荀彧力主奉迎天子,而且必须马上去做,否则以后再考虑就来不及了。
荀彧劝说曹操的理由,既有大义,更多的是从利益上来引诱曹操。
在这个时候,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不可能不清楚曹操究竟在想什么,更不会不清楚汉室名存实亡的命运不可改变啦。
荀彧之所以还辅佐曹操,无非两方面原因:
第一,尽量延续汉室的存在。荀彧背弃袁绍投奔曹操,事实上,他自己很清楚,曹操与袁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曹操更有能力成就大事。依附曹操就可以最大可能的维系汉室的存在,包括最后的劝谏,也是尽力而为而已,他清楚不会改变这一切。
第二,荀彧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无论献帝落在谁的手里,恐怕结局都是一样的。董卓、李傕、郭祀如此,杨奉、董承、韩暹如此,曹操、袁绍如此,就是刘备、孙权等等都会如此。曹丕称帝后,献帝成了山阳公,能够寿终正寝,恐怕也是最好的结果。
既然大势不可改变,荀彧的所作所为,不仅延续了汉室的寿命,为献帝寻找的最好的归宿,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荀彧有“荀令香”的美誉。
《襄阳记》记载,荀彧为人伟美而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到人家做客,离开三天后,坐过的地方还有香气。
荀彧并不喜好财物,所得赏赐尽皆分给族人。曹操一向主张俭朴,反对奢侈,但熏香是很名贵的物品,而荀彧却独爱之。
这就说明荀彧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就像鸟儿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最后,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声誉,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世俗的人只可以望其项背,无法置评。
荀彧不希望一生维护汉室的声誉遭受诟病,又无法阻止曹操不臣之心,自尽是最好的选择,可谓死得其所。
曹操决心已定,既然不想食魏绿,那么汉禄也不必吃了。
这是唯一的结果,别无选择。
其他网友观点1,事情是这样的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曹操得了两盒点心,觉得很好吃,于是让自己手下大将许褚给荀彧送去一盒。许褚走到半路上,遇到了杨修,杨修问:仲康你提着食盒干什么去?
许褚说:丞相让我给荀文若先生送点点心去。
杨修说:啥点心,我看看。
许褚给他打开了食盒,原来是燕地进贡给魏公曹操的酥饼,一盒两层,整齐排列。
杨修本是吃货,曾经吃过一次曹操的一盒酥点心,美味异常,这次又看到酥饼,顿觉舌下生津,于是撺掇许褚说:仲康,你吃过这种酥饼吗?
许褚摇头。
杨修说:我知道这种酥饼美味异常,不如这样你我分吃了上面这层,把下面这层酥饼送给荀先生,反正他也不知道丞相送给他多少酥饼,这种小事事后他也不会去查问的。
许褚想了想,说好吧。
于是两人找到一个僻静之地,分食了一层酥饼。
杨修吃了个多半饱,满意而去。
许褚提着食盒,越走越饿,杨修是个书生吃点东西就饱了,许褚不行啊,《三国志》上记载曰: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
吃这点点心,简直连开胃都不够,没有解馋反而让许褚更饿了。
他躲到一个无人之所,打开食盒,看着点心发呆,心中暗想:要不,我再吃一块~
拿起一块点心一口吞下,然后很遗憾的发现自己还没尝出啥味道呢。于是又拿起一块,等许褚来到荀彧府上时,发现食盒里已经空空如野了。
他羞愧异常,也不进府,把食盒交个荀彧府上下人手里,只说是丞相赏给文若先生的,就脚步匆匆的逃也似的跑了。
过了几天许褚听说荀先生死了,小道消息说是喝药自杀,据说荀先生看了丞相给他的一盒点心,彻夜未眠,然后就死了。
许褚很惶恐,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荀先生,他去荀彧灵前磕了三个头,努力记住了灵位上的文字,心理暗暗说:荀先生我再不会把您的名字念成苟或了。
后来许褚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偷吃点心的事告诉了丞相,然后等着丞相的雷霆震怒,但是丞相什么也没说,拍拍他的肩膀说:德祖太聪明了,真的是太聪明了。
2,曹操的小情调以上就是个故事,历史上这个食盒确实是曹操送给荀彧的,食盒里啥都没装。
荀彧看到食盒就明白了,就自杀了。
荀彧和曹操曾经是合作无间的搭档,就像刘邦和萧何,俩人的合作在官渡之战时达到巅峰。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但是荀彧和萧何不同,荀彧是颍川大族出身,有理想有梦想,对汉朝复兴还有执念,所以曹操从魏公想晋封成魏王时,荀彧反对,认为不宜如此,曹操于是不高兴了,太祖心不能平。
但是如果大张旗鼓的和荀彧对着干,或者杀了他,曹操又不想。
荀彧主持内政这么多年,很多官员都是他举荐任职的,如果明火执仗的和荀彧闹翻,那必定牵扯过多,不如来点暗示,告诉荀彧我老曹不爽你了,给你两条路,死,然后家族荣宠不减,或者咱哥俩来个鱼死网破,然后你再死。
所以曹操才给他送了个空的食盒。
空食盒的意思来自《礼记》:士死曰不禄。
聪明人之间的较量往往不用说太多,曹操是聪明人荀彧也是,他一下就猜到曹操的意思,为了家族于是自杀。
他的侄子荀攸热烈拥护曹操晋封魏王,于是被封为魏国的尚书令,一个世家往往是这样,有人为了理想殉道,有人为了家族利益砥砺前行。
曹操玩这种小游戏很拿手,除了给荀彧送空食盒还给东吴大将太史慈送过当归:
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太史慈的老家是东莱人,属于曹操治下,曹操给人家送当归意思很明白,用一句歌词就是:
归来吧归来哦,浪迹天涯的游子
曹操还曾经撩过诸葛亮,很豪奢的给他送了五斤鸡舌香: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汉末的制度是尚书含鸡舌香伏奏事,那就是告诉诸葛,来吧我这里给你准备了高官厚禄,但是可惜曹丞相的这两次暗送秋波,人家都没理他,秋波都成了菠菜了。
虽然曹操这种小情调撩敌人成功率不高,但是撩个小寡妇啥的成功率蛮高的,据说他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
文:薛白袍
秦宜禄:我没死,我媳妇不是小寡妇。张飞:无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