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项羽不选择自杀,逃回江东以后还有实力抗衡刘邦割据一方吗?
优质回答:先回顾一下项羽的人生,从中分析一下他的性格,毕竟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可以从他自身的性格上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不好学,不管是武艺还是兵法都没有下功夫去学过,但他的天赋很高,不仅是个军事天才,而且武艺超群,力气大得能够举鼎,战国时的秦武王嬴荡也曾举过鼎,结果被鼎给砸死,可见这鼎不是谁都能举的。
项羽的军事天赋应该有遗传的因素,因为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将,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大将项燕,他的叔叔项梁也是在陈胜、吴广之后,起兵抗击暴秦的楚军将领。
秦国大将章邯接连战胜陈胜、吴广以及齐、魏等国的义军后,同楚军作战却三战三败,可见项梁的军事能力不弱,不过他随后就因骄傲轻敌,在进攻定陶的时候被章邯所杀。
最初,项羽在叔叔的光芒掩盖下,还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将。但项梁一死,他很快就锋芒毕露,在巨鹿之战中展现出惊人的神勇。
项梁当初听从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王,仍然称怀王,以作为政治号召。项梁死后,怀王命令宋义接替他成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向关中进军,并昭告诸将,先入关中者为王。
可是宋义率领楚军到达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后就停止前进,天天饮酒聚会,在安阳滞留了46天。项羽忍无可忍,最终杀掉宋义,率部营救被秦军围困的巨鹿,《史记·项羽本纪》对这一战作了如下记录: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将士无不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无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从《史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楚军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对诸侯的震慑。巨鹿之战让项羽一战成名,也打下了他日后成为"西楚霸王"的基础。纵观项羽一生,除去最后兵败垓下之外,共有七十二战,都是战无不胜,这样一个纵横天下的军事天才,为什么会在垓下之战中一败涂地呢?
项羽在赢得巨鹿之战后没有迅速入关,而是把章邯包围在棘原整整6个月,迫使章邯最终投降,这就让刘邦抢先入关,并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获得了当关中王的机会,也让他能够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以仁者的形象争取了民心。
与刘邦相反,项羽表现出来的形象是:残暴。
早在项梁领军的时候,项羽曾经攻打襄城,打下以后进行了屠城。在此前的战国时代,尽管战乱频仍,大规模杀俘的事件比比皆是,但针对平民百姓的屠城在史书中还真找不到,项羽算得上开了屠城的先河,他的残忍在此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章邯投降之后,由于他是诱骗部下跟随他投降的,那些降卒因为担心自己父母妻儿的安危,不免私下议论,被项羽知道后,立即下令把这二十余万降卒坑杀在了新安城南。
入关之后,项羽又在咸阳屠杀百姓,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他的一系列行径《史记·项羽本纪》中都有记录: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对于项羽的行为,连楚怀王都受不了,曾说过:
项羽为人剽悍滑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项羽入关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不过他的分配并不是依据政治及战略考虑,全凭个人好恶:好的地区分给与他有关系的人,差的地区则分给以前六国的旧人,导致许多诸侯的不满。他还公开违背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以"巴蜀亦关中"为由,把刘邦封在巴蜀当汉王,却又听了张良通过他的叔叔项伯的建议,把汉中划给了刘邦,给了刘邦将来返回关中的机会。如果刘邦没有获得汉中,他就只能一辈子待在巴蜀,不可能"暗度陈仓"了。
至于关中,项羽把它分给三个投降的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欺骗部下投降,让二十万秦卒被项羽坑杀,关中百姓早把他们恨入骨髓,对刘邦不能当关中王尤其失望。这也给将来刘邦获得关中父老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而那个起号召作用的楚怀王呢?此时的项羽已经不能容忍哪怕只是名义上还在自己之上的人了,他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然后把义帝迁去江南后杀死。
项羽这一系列的做法,可以说是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
缺乏政治头脑倒也没什么,只要能听从有识之士的谋略,也是可以弥补的,但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劝告。范增因看出刘邦有野心,劝项羽除掉刘邦,以绝后患。可项羽却听信了刘邦的话,在鸿门宴上不管范增如何暗示,始终不肯下令杀刘邦,让刘邦最终得以逃脱。否则的话,历史恐怕就得改写了。
还有说客去见项羽,说关中土地肥沃,又易于防守,适合做称霸天下的基地,劝他以咸阳为都城,留在关中。但项羽因为秦的宫室已被自己烧毁,又怀念故土,不肯留在关中,而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准备东归。这个说客就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者,果然。"项羽听了大怒,把说客给烹了。
项羽这样残暴蛮横,当然惹得天怒人怨,很多诸侯虽然暂时还只是敢怒不敢言,但已经有了随时起兵反抗的心理。
楚汉元年8月,齐王田荣首先在齐国发动了反楚战争。刘邦紧随其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汉军势如破竹扑向关中,一个月内就把关中全部收复。
乘着项羽正和齐国作战,刘邦又领兵出关进入中原。楚汉二年3月,刘邦在洛阳新城为义帝发丧,公告天下: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共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土,南浮江汉以下,愿诸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刘邦的做法使讨伐项羽的战争成了"义战",赢得了一些诸侯的支持,也让自己名正言顺地取得了领袖地位。
楚汉二年4月,刘邦统率诸侯兵共五六十万人攻占了彭城。项羽立即率领三万精兵赶回,大败刘邦与诸侯军,由此可见项羽的善战。
刘邦大败后,退守荥阳,在这危急关头,萧何动员了关中老幼,由韩信率领赶往救援。韩信击退了楚军的先头部队,巩固了荥阳战线,阻止了楚军的西进。
项羽击败田荣、鲸布之后,在楚汉三年11月向荥阳大举进攻。刘邦求和,项羽想要答应,但范增反对,陈平认为项羽为人多疑,容易听信谗言,劝刘邦使用离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
这一计策果然有效,项羽疑心范增与刘邦勾结,想要夺自己的权,范增大怒,愤而离开,结果病死在前往彭城的途中。
此后,项羽的多疑又让其他楚将也怀有异心,不肯再效忠他。
尽管项羽仍然屡战屡胜,追得刘邦十分狼狈,但他的部将及追随他的诸侯却被韩信等人逐一击败,导致楚汉出现相持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刘邦达成了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和约达成后,项羽领军准备回彭城,却被刘邦追击,双方再次展开大战。由于项羽部下周殷叛变,结果刘邦及诸侯大败项羽,把他围在了垓下。此后就有了"四面楚歌"的故事。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大惊是有原因的:在当时的战争中,每占一个地方就要征发当地人民来补充兵力。既然四面楚歌,说明汉军中补充了很多楚人,这就让项羽以为楚地已全部丧失而大惊。于是乘夜突围,在迷失道路后,被一个农夫故意指错方向,陷入沼泽中被汉军追上,由此可看出项羽的不得民心,也导致他因部下损失殆尽而不肯过乌江,最终自刎而死。
临死前,对于自己的失败,项羽认为是"天之亡,非战之罪也"。对此连司马迁都忍不住评论说: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身,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这个问题到此应该已经有了答案。即使项羽没死,渡过了乌江,他也很难东山再起。经历了这么多年战乱的老百姓好容易迎来了和平,而刘邦也不是暴君,他们怎么肯追随一个残忍暴虐、失去民心的败军之将!
更多文章请关注:冷月说历史
其他网友观点翻盘可能性不大了,苟活有希望。不过最好是过江东!
首先士气低落了,没有当年出江东的豪情万丈!
再者,无法短期内笼络成千上万的人马.
最后,如何抵抗随时过江的几十万刘邦大军?
当然,如果占据一个地区,利用江东父老的当地势力,割据苟活,偏居一隅.是有希望能撑一阵子.但是这种活法就不是霸王项羽了.
无论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过江东,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其他网友观点不会的。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决定他终究是个好将领,而不适合当一个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