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为何没人发现?

网友提问:

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为何没人发现?

优质回答:

司马懿有没有养死士不知道,因为正史里面没有相关记载。题目中引用的这句话,说的是他的长子司马师。这句话并非胡诌而来,而是出自《晋书》。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半句:“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前后加起来的意思是这样的:司马师偷偷养了3000名死士,散落在民间,到了这时候一天之内聚集起来。“至是”,说的是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

曹叡死后,曹芳继位,但是他继位的时候只有8岁,所以按照旧例立了辅政大臣,一个是大将军曹爽,一个是职位相当于丞相的司马懿。

但是曹爽为了争夺朝政大权,有意识地开始排挤司马懿,不久司马懿被架空。不过司马懿自诩是先帝的辅政大臣,而且曹芳在任上昏庸无比,不听司马懿的话,屡次战败,朝中许多大臣对他不满,于是后来就发生了高平陵之变。

经过这次政变,司马懿把曹爽、以及他提拔起来的许多官员尽数处决,还斩杀三族,彻底绝了后患(起码暂时是这样的)。

三千人不是一个小数目,古时候的洛阳可和现在的帝都不一样,人口虽多,但是远不能和现在相比,三千人放在洛阳,很容易会引起注意。那么,司马师是如何操作的,让这3000人避开了曹爽集团的目光的?

其实就是史书中的那句话,核心秘诀就在于“阴”和“散”两个字

我们看看史书就发现,他的父亲司马懿是没有养死士的记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才是司马家最可怕的存在,只有他,才能在朝野上下有资格和曹爽抗衡的资格,所以他受到的监视也是最严密的。

一旦司马懿敢养死士,必然会被告一个不臣的罪名。所以为了保证司马家不倒,首先司马懿是不敢养的。但是不养死士,他们又没有兵权,就算是想作乱也不能成事,所以养死士是必须的。

这个活儿是必做的,但也必须交给自己最亲近可信之人,而这个人只能是司马师。于是司马师在养死士的时候,依然很低调,一来是暗中进行的这件事,所以叫“阴”,而且这件事是有目的的,算是一个“阴谋”。

二来养的人少不足用,人多了太扎眼,所以要“散”,就是把这三千人分布在洛阳城的各个地方,甚至是城外。这样一来,这些人就几乎不会被发现了。

死士身份

什么是死士呢?一般有两种人会从事这个工作,第一种最多最常见,这些人在家里穷得要活,司马家给他们一些金钱,这种情况虽然像雇佣关系,可是却也让一些爱面子的人免于乞讨,所以这些人甘心做死士报恩;

第二种人很忠心,这些人意外被司马师救下了性命,其中不少人就真的有了护主的心思,甘心做死士。所以,他招募的死士,都是一些底层的人物,这些人长期潜伏在民间,等到了关键时候,突然被他召集起来,然后帮助他的父亲一举成功夺权。

另外,汉代在父亲健在的时候,长子是无法主动支配家里的钱财的,而要养活3000人死士,以司马师当时中护军的官衔,是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人的,所以,他养死士这件事,应该就是其父司马懿暗中支持的。

其他网友观点

根据晋书记载,老狐狸司马懿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动手,趁着曹爽兄弟出城祭拜高平陵时发动政变,解救被曹爽兄弟软禁的郭太后,占领洛阳武库,并以郭太后名义发布懿旨废黜曹爽兄弟,因为在政变前司马懿已经被架空,所以这次政变,司马懿手中的主力是儿子司马师在私下豢养的三千死士,晋书记载

“”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今日,一朝而集,众人莫知所出。”

政变当天,司马懿看见大儿子司马师处置得当,士兵结阵严整,不无惊喜和自豪的说:“想不到我的儿子竟如此厉害。”

因此,许多人会好奇,司马师怎么能在权臣曹爽眼皮子地下,甚至在老子司马懿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在都城洛阳豢养三千死士。

其实小编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算复杂,首先,虽然司马懿被架空,但是司马懿辅政大臣的位置还在,号召力强大。同时司马师当时任职中护军,掌管军队基层将领选拔,极易培养私人势力。

曹叡驾崩前,为了辅政大臣相互制衡,命令司马懿,曹爽各领精兵三千共同辅政,虽然后来曹爽利用曹氏宗亲,首辅大臣的身份逐渐架空司马懿,但是为了堵住朝臣悠悠之口,在任命表弟夏侯玄任征西将军,接管司马懿的军事人脉大本营时,将夏侯玄原来的位置中护军给了司马师。

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中护军位置紧要,掌禁军,总统诸将,并且主管基层武官选举,估计曹爽任命司马师这个位置的时候,认为中护军虽然位置紧要,但是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比较容易控制。而且司马师表面上干的很不错,没显示出结党营私的迹象。

“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但是曹爽兄弟本身不算精明,甚至可以说是蠢笨。司马师又极其老辣,在中护军的位置上,利用手里掌管基层武将选拔的权利,考察培养私人,并且利用这些基层武将发展下线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三千死士的构成应该是以司马师拉拢的基层武将为中心,混合了这批武将的宗族亲属,下属。人员构成复杂,可能贩夫走卒,屠鸡宰狗之辈也混迹其中。

小编认为这批所谓的死士其实是后人在撰写史书时对司马师的美化,这三千人应该就是司马师利用职权连哄带骗拉拢起来的私兵,平时隐藏在军营,市井之中,拿着司马家的银子,等着和司马家一起升官发财,实际战斗力有限,更不可能像军师联盟中一样,制服鲜明,身材健美。

司马懿带兵四处征讨,在明帝一朝几乎打了所有的大仗,缴获赏赐众多,再加上司马师的巧取豪夺,司马家在曹爽当政时虽然权势暂时受到打压,富家翁是绝对没问题的,这又给司马师豢养死士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且司马师豢养死士不可能瞒得过所有人,这三千乌合之众,肯定有暴露的,只是当时曹爽兄弟不得人心,有小小疏漏,和司马家一心的其他朝臣自然会替他隐瞒,只是他们可能也没想到司马师会养这么多死士,足足有三千人之多。

最后,这三千死士是司马懿政变的工具,只是拿出来比划比划,吓唬吓唬人而已。司马懿巨大的威望,郭太后的支持才是司马懿最大的本钱。

虽然司马师做的隐秘但是豢养几千死士或者是私兵已经是司马师的极限,这和曹爽兄弟控制的洛阳武装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纯靠武力这群死士拼光了也伤不了曹爽毫毛。

这所谓的三千死士只是司马懿用来壮声威的,整个政变就像司马懿武装游行,实际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由于曹爽兄弟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在司马懿解救了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以后,利用郭太后懿旨迅速控制了洛阳防卫,同时解除了曹爽兄弟职务,曹爽兄弟竟然乖乖的放弃权利,幻想司马懿会遵守约定让他们做富家翁,难怪桓范骂曹爽兄弟是猪。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头肉,今桓范随卿灭门也。

其他网友观点

谁人不曾听过“空城计”,在诸葛亮的机敏下似乎反衬出司马懿的胆小无能。可单就从结局而言,司马家族是那段时期历史的胜利者,空城计的胜利其实侧面体现了一个将领应有的谨慎。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晋书》记载中“阴养死士三千”,那么,司马懿暗中养了3000死士,为何没人发现?是真的没人发现吗?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重臣,是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从而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担任重要职务后又辅佐曹丕获得王位。魏明帝曹叡临死托孤,司马懿与宗室曹爽成为托孤重臣,辅佐幼帝曹芳。本该德高望重、事事顺心,可是,司马懿却屡遭排挤,本有“雄豪志”的司马懿怎么甘心?老谋深算的他也不急于一时,就这么蛰伏着。这大概是所谓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正始十年(公元249),曹芳要去高平陵祭拜父亲,携曹爽一同前往。而曹爽自然也有自己的一番斟酌,担心自己离开洛阳,“鞭长莫及”,司马懿就不知不觉中扩大自己的实力,等自己归来时无立锥之地。司马懿素有“奇策善谋”之美称,善于揣测、把控人心,他怎会不知道曹爽的忌惮呢?于是,司马懿便利用起年龄上的变化,毕竟司马懿也年纪大了,倘使罹患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也是不由得人不信。曹爽信以为真,就这样走了。

司马懿十分善于抓住时机,曹爽前脚刚走,司马懿后脚就发动“高平陵政变”,集结“三千死士”,除掉拦路虎,为司马家族铺就一条帝王路。那么,在屡受打压的司马懿怎么在权势熏天、耳目众多的曹爽眼皮底下藏了“三千死士”呢?

司马懿出身贵族,本身家族势力就庞大。平辈上来看,七个兄弟各个也是人中豪杰,往上一代看他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再往前历数,其家族出了许多权倾一方的大人物,在政治方面影响力极大,高祖父司马钧曾任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当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是为颖川太守,这种政治势力已经渗入到朝廷的根部,而司马家族封地广、资金充足,以需要劳动力为名招募死士,给他们安排上了一个正当的身份,充分利用劳动力,既解决农民、护卫需要问题,也隐藏了死士身份,提供一个合理的藏匿所,神不知鬼不觉的便隐藏了武装力量。

而司马懿自然也不是个靠吃“家族饭”的人。司马懿是个人才,早年擒斩孟达、关陇抗蜀、对阵五丈原、平定辽东等等,立下血汗功劳,赢得尊敬,在征伐中,提拔的门生子弟满是朝野个人影响力也不容小视。

所谓“三千”死士,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多不少的数字“三千”,在古代,大多选择“三千”等来表示数目多。

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还是博弈成功了,为自己、为后代、为家族谋取了霸王之业。没有什么比一条潜藏着的、吐着蛇信的蛇更令人感到可怕的了,因为它耐得下心来耗着,等着你不注意,一击必杀,司马懿就是这样一条猛蛇,所以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是他赢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果苏联丢了莫斯科,斯大林还能退到西伯利亚继续抵抗并反败为胜吗?

下一篇: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