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中国茶杯”评选中,总有一些茶叶产品不应该萎蔫。鲜叶在加工过程中因为放置时间过长而枯萎。在严格的评价体系下,“毛病”很容易被发现,并被剥夺参与评价的资格。
“萎凋”工序一直被广泛宣传为普洱茶的初始工序。其实“蔓延”和“枯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混淆两者,会对普洱茶的后续制作产生质的影响,尤其是对需要长期存放的普洱茶。
我们来看看国家标准(GB/T2008-22111)是如何定义普洱茶的加工工艺的:
处理流程
晒茶
鲜叶摊青、杀青、揉捻、解块、晒干、包装。没有“枯萎”的过程。
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看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对鲜叶的处理。
鲜叶采摘后并不会立即“死亡”,生命在一定时间内继续。由于水分和养分的减少,光合作用逐渐减弱。但呼吸作用继续,水分开始均匀地分散到叶和茎的各个部位,然后鲜叶逐渐失去生命。
这个阶段的时间并不长(地域、品种等条件不同使得这个时间差别很大),而经常被忽略的是,这里有一个“点”——蔓延与枯萎的界限。区分“点”的正反面,即区分“蔓延”和“枯萎”。
这就决定了我们做的茶会走向何方。
鲜叶蔓延后的走势形成十字路口,大致是这样的:
去“点”直接杀,去绿茶,黄茶,红茶;
继续在“点”枯萎到乌龙、白茶、红茶。
判断这个“点”的条件是——的鲜叶是否只是在单一物理方面失水,而化学变化还没有开始。萎凋与摊放相比,具有非单一的物理变化,鲜叶的内含物开始发生化学反应。
有经验的制茶师简单从外观就能看出端倪,现场摊放的鲜叶苍劲有力,有光泽,软硬适中。但枯叶相互摩擦没有响声,失去光泽,深绿色,捏起来也不会很快弹开。
这大致就是“蔓延”和“枯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