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贬低蜀国的将才凋零,还是说廖化的能力太低?
优质回答:这句话当然是说蜀汉人才凋零,无人可用。实际上廖化的能力非常不错。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肯定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过对于廖化的认识,估计大部分人都只是从《三国演义》上得来的印象,认为他不过是个三流武将,并没有什么太出彩的表演。但是在正史上,廖化的记载虽然不多,但是他的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甚至还击败过名将郭淮。
千里走单骑廖化是襄阳人,原本是关羽的主簿,只是一个低级官员而已。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身亡以后,廖化只能暂时依附在东吴属下,这一待就是一年多。不过廖化对刘备很忠心,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逃离荆州,就是诈死。
廖化的表演很成功,他诈死以后大家都信以为真。于是趁着没人再注意自己的时候,廖化带上自己的母亲日夜兼程逃往益州。结果廖化到秭归时,恰逢刘备伐吴。刘备对于荆州旧部主动来投非常高兴,认为廖化忠心耿耿,而且智勇双全,于是任命他为宜都太守。
廖化借此实现了人生第一次大飞跃,后来更是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击败名将郭淮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九月,时任阴平太守的廖化奉命攻打守善羌侯宕蕈。雍州刺史郭淮并没有把廖化放在心上,命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分别率军从夹山东西两路进军,想夹击廖化。
结果廖化却趁着魏军兵力分散的机会,先率军击破游奕驻守的营垒,再带兵攻击王赟。王赟在混战中被流箭射中而死。魏军大败,郭淮这次救援行动以失败告终。
郭淮也是魏国后期的名将,却败在廖化手里,可见廖化的能力不错。
劝谏姜维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率大军出狄道,廖化认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姜维的谋略又不比对方更强,此战必败。后来正如廖化预计的那样,姜维果然被邓艾击败。由此可见廖化的眼光也很准。
力守桥头在魏灭蜀之战时,廖化已经年过七旬,不过还是老当益壮,率军冲杀在一线,率军去沓中接应姜维。当廖化途径阴平时,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魏军三万多人进攻桥头,想切断姜维退往汉中的退路。
廖化此时手下只有几千兵马,不过他还是将魏军挡住,坚守一个多月,保证了姜维的退路。后来他又和姜维一起守卫剑阁,挡住了钟会统帅的魏军主力。直到邓艾从阴平小道杀入益州,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廖化才不得不跟着降魏。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到,廖化的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而廖化以七旬高龄还要上阵厮杀,和他并肩作战的姜维、董厥、张翼等人也是年纪一大把。所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很明显不是在说廖化的能力有问题,而是蜀汉人才凋零,缺乏新生代。
其他网友观点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认为两者皆有,既说了蜀国将才调零的残酷现实,也说明廖化的能力弱。
廖化的能力在《三国演义》中很低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像吕布属于超一流武将;而像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孙策、太史慈、甘宁属于一流武将;关平、关兴、张苞、黄盖、程普、乐进、李典等属于二流武将;以廖化的武力值和能力顶多算是三流武将。
蜀国后期人才凋敝三国时期以蜀国的实力最弱,由于东汉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导致全国人口急剧减少。根据资料当时蜀国的人口为大约95万人,吴国约230万人,魏国人口约440万人,可见蜀国人口最少尚不足百万。没有人口基数自然人才就少,尤其在诸葛亮、费祎、郭攸之、董允等荆州人才的相继去世和被害,蜀国人才凋零,再也无法和魏国抗衡。
所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虽有贬低之意,但说的也是蜀国后期的尴尬和无奈。
其他网友观点主要形容蜀国将才缺少,尤其后起之秀奇缺。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诸葛亮提拔人才的方式不对。凡事该放手时一定妻放得下,不可每事都要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