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网友提问: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优质回答: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从内容上看,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如果要回答题主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史记》中的“世家”和“列传”的记载内容是什么。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说“世家”记载的是一家子的家史,而“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所以据于此我认为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能被列入“世家”的硬性条件张良和萧何符合,韩信不符合。

我们从上面可以知道“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说“世家”记载的是一家子的家史,这一硬性条件张良和萧何符合,韩信不符合。韩信的结局是先由齐王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萧何骗入宫中杀掉,夷三族,没有留传侯位给后世;而萧何、张良等人都是作为开国元勋有突出贡献,分别被封为留侯和酇侯,并且爵位传于后世,故入世家。

第二,韩信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最后在谋反的罪名被杀,司马迁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传”。

韩信虽然曾经给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并且最后还是在谋反的罪名下被杀的。我们知道在封建时期,谋反的罪名是不赦中的第一等大罪,所谓“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就是这个意思。韩信的身份从王到侯,最终定格在了反贼,这也是他无法与张良和萧何比肩的重要原因。所以司马迁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传”。

第三,司马迁本人自己的历史观所在,把韩信列入“列传”也是为了警示后人。

在《史记》中充分表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他敢把楚汉相争的失败者—西楚霸王项羽放到了本纪里,把被绞杀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世家里,把大汉定为谋反罪臣的韩信,放到列传里。而他把韩信安排到“列传”,其实也是为了告诉我们“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很难避免的,让我们知道越是在打天下时功勋显赫的人,越要懂得谦恭自守,这样才能功成身退。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韩信没被列入“世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韩信谋反被杀导致夷三族,没有达到标准条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司马迁本人的正确历史观所在,同样也是为了警示后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其他网友观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与萧何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原因就在于“世家”二字。

“世家”一词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如春秋时晋国就有赵氏、智氏等六卿。

司马迁写《史记》时,将《世家》作为五体之一,取“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之意,即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共三十篇,记载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史。张良与萧何赫然在列。

张良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功行赏时,他辞让刘邦令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的赏赐,请求封与刘邦始遇之地留,故称留侯。其后淡出政坛,修黄老之学,于公元前189年病逝,“谥为文成侯。”其子张不疑继承爵位。

萧何替刘邦“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汉建,任相国,册封酂侯。刘邦崩,萧何继续辅助汉惠帝,病逝后“谥为文终侯。”其妻甘氏封一品夫人,后袭封为酂侯,为其生三子。

此二人名列世家,都因有子袭爵。

而韩信,虽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之功,先封齐王,又改封楚王,再因钟离昧一事贬封淮阴侯,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擒获,“斩之长乐钟室。”最惨的是,吕后还令“夷信三族。”换言之,淮阴侯韩信被夷灭三族,自然无子嗣继承封爵,不可能被司马迁归入侯王且能世袭的《世家》,只能被列入司马迁首创的“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的列传。

其他网友观点

按一般的理解,《史记》中的《纪》是帝王事迹的记录,《世家》是诸候事迹记录,而《传》是一般人物的事迹纪录。这种理解大约不错,但是,《纪》、《世家》和《传》之间的区别,除了官职的大小之外,还有更深刻的文化意义,把它搞明白了,为什么韩信没有和萧何、张良等人一样归入《世家》,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司马迁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其贡献的一个方面在于他为后世治史开创出一种新的体式。这种新的体式就是所谓的纪传体。他之前的中国,虽然也有上千年记史的传统,但那时的历史,都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君主的言行,形成史书,就是所谓的记年体。纪传体和纪年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关注的是事,前者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从司马迁开始,中国历史的关注点,不仅是帝王大事,也开始关注到具体的人。

《纪》《世家》和《传》都是写人的,他们的差别除了官大官小之外,还在于人物政治文化上的影响。《纪》是记录帝王行事的,其侧重点在于政治。在司马迁看来,只要是政治影响力相当于帝王的,就可以列入《本纪》了。比如,《史记》中列入的《本纪》的项羽和吕后,都是没有皇帝身份的人。但是,因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类似于皇帝,于是,也就列入《本纪》了。这种情况,在后世大约就不可能了。简单的例子,清代慈禧太后在政治上影响力大约不比汉代的吕后差,可是她却没有吕后的幸运在历史上被写进《本纪》中,与帝王并列。《清史稿》中,慈禧只是写进《后妃传》中,比起吕后来,已经矮了两级了。这是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之后,男权日益扩张,而女权日益不振所造成的。

《世家》和《传》中的人物,除了政治影响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影响。说白了,《世家》是一个家族影响了好几代人,才能称为世家,也就是世世兴旺之意。从政治上说,汉之前的中国政治结构中,天子有天下,诸候有国,大夫有家。有天下者入《纪》,有国者入《世家》,因为每一个诸候国都是要传好多代的。诸候之下,才入《传》。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把韩信与萧何、张良做一比较了。

汉代的功臣,都是封候的,这个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候的延续。但是,汉代功臣封候的,与之前有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这时的天下已经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了。郡县是受中央的绝对领导,与郡县并列的诸候,在政治上的自由度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汉代的诸候,大多三至五代就因为犯错,被朝廷除消了。但是,汉初功臣封候的,都有几代。《史记》中功臣列入《世家》的,除了萧何之外,还有曹参、张良、陈平和周勃。这几家都是传了几代之后,才因后代犯错国被除消的。

韩信与他们的不同在于,虽然韩信的功劳很大。曾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又降为淮阴候。最后因谋反的罪名被杀。中国人讲究的是盖棺定论,韩信死的时候,官方的结论是谋反,所以,功臣当中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终极目的是三立,也就是立功、立言和立德。韩信从立功的角度上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从立德上来说,就拿不起来了。这并是简单意义上说的,他做了什么德行有亏的事,而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德,必不至招来杀身之祸。有德必能全身。这一点上,韩信比张良差了一大截。

总之,韩信未列世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功业没有延及后人,没有达到世世流传。所以,他只归入《列传》。

韩信没列入世家,可以与老子没列入世家比较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一样的。现在说起中国文化,有一大群捧老子而贬孔子的。这种做法虽然有问题,但老子做为与孔子并列的古代大思想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为什么《史记》中把孔子列入世家,而老子仅入《列传》呢?原因也是一样。孔子的学术,有弟子和家人代代传承,成果慰为大观,到司马迁时期,还有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为武帝博士,当时的博士,与今天不一样,大约相当于上层智库人物。而老子的弟子有几人,就没人知道了。

问题大约说清楚了。既然说到韩信,再罗索几句。韩信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一点与项羽一样,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当时的历史大势。诸候分封的政治格局,已经成为历史了。但在项羽和韩信的心中,还是一直念念不忘。项羽灭了秦国,要分封诸候,自己去当楚霸王,而不是登基当皇帝。韩信打下齐国,请封齐王。在他们的心里,都认为当一方诸候是合理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世道变了。诸候也不一样了。所以,萧何也好,张良也好,他们虽然封了候。但他们知道,他们是汉朝皇帝的臣子,与郡县地方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小心弈弈的保住了自己。传了四五代之后,才因为子孙犯罪而除国。韩信一代而终,自然不能列入世家。

《宋史》有世家,但世家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他们的结果大都不是很好。比如南唐李家,西蜀孟家等等。到明史、清史就没有世家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郭嘉与荀彧差距有多大?

下一篇: 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