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在古代嫡次子什么都没有吗?为什么?

网友提问:

在古代嫡次子什么都没有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中国古代的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妻只能有一个,妾可以有很多。所谓的嫡子,就是妻所生的孩子。而妾所生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庶子。在古代等级制度之下,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所以,如果是贵族家庭,正妻家的门第都是很高的。门第高,社会等级高,就是所谓的“贵”。所以,嫡子与庶子的区别在于贵与贱的区别。这就是古代庶子会被看不起的原因。《红楼梦》里的贾探春会尽量模糊自己与赵姨娘的关系,而且不承认赵国基是自己的舅舅正是为此。原因也是一样,探春是小姐,男方血统是高贵的。女方血统是低贱的,赵国基是贾家奴才。探春自然不会把他当成舅舅,而只把当着高官的王子腾称为舅舅。

古代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继承,指的是贵族身份和地位,而不是财产。在先秦时代,继承指的就是国君之位。继位的为君,没有继位的为臣。但为臣者也有自己的地盘,这就是国之下的大夫之家。春秋战国之时,许多大夫的实力比国君强,有的最后还取代了国君,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既继承,指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财产。财产方面,每个儿子都可分到,不用体现嫡庶之别。最简单的例子。刘邦建国之后,嫡子只有刘盈一人。继承人自然是他。虽然刘邦因为喜欢赵王如意,曾想着废立太子。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嫡长子继承的观念。

刘邦的长子叫刘肥,他是刘邦在结婚之前与一个寡妇姘居生的儿子。刘邦因为不务正业,四十多岁才娶到媳妇。婚前所生的非婚生儿子比庶子的地位还不如。可是,在刘邦立国之后,刘肥被封为齐王。齐国是诸候王中实力最强,最富庶的。可见,在古代贵族的家事中,嫡长子只是政治地位的继承上优先,既于家产的分割上,其实儿子是不受影响的。但是,分得家产的多少,与个人能力和父亲的喜爱程度相关。

明神宗万历没有嫡子。他的皇后因为自己不喜欢,一直没有生育。所以,万历的儿子都是庶子。其实万历有个办法可以让某个儿子成为嫡子。这就是把儿子的母亲封为皇后既可。但是,皇后只能有一个。除非原来的皇后死了,或是犯了错误被废了。其它人才有替补的可能。但万历的皇后,一没犯错,并且和太后关系很好。二又寿命挺长。所以,万历只能徒呼奈何。没办法封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他最喜欢的皇三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无论是封地还是待遇都是最好的。也就是说,父亲给他的财产是最多的。可惜的是,这些财产最后都落入李自成的手上。

嫡长子继承只是一个道德原则,现实的继承大多按此规则来的。但也有例外的。比如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老三,而不是老大。他的父亲周太王觉得季历能力强,就想把位置传给他。因为这个想法与传长子的规矩不合,所以,大哥太伯与二哥仲庸,就离家出走,到吴地,开创了吴国。季历接了位置,后经文、武两代的努力,建立了周朝。

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真正的嫡次子。他的母亲窦皇后是李渊的正妻,共生了四个儿子。虽然说嫡长子继承是规矩,但历史上因个人能力强而取代老大的也有。这就是太子李建成叔叔提防李世民的原因。李世民为了上位,把建成元吉全部干掉后,自己就成了唯一的嫡子。

李渊除了四个嫡子之外,还有十七八个庶子。这些人在当时世家大族统治的大环境下,基本上没有抢位子的现实可能性。《旧唐书》载,唐高祖共有二十二子。最小的叫李元婴,曾经封到南昌为滕王,著名的滕王阁就是他修的。

虽然嫡长子的继承是传统。但周朝因为废长立幼而取得了后来的兴旺。可见,规矩不能定死的。但历史上废长立幼引发的政治危机却更多。吴王僚的被刺身亡,就与上代的废长立幼有关。

吴王僚的爷爷有四个儿子,他喜欢最小的季札,便想便王位传给季札。季札不愿违背礼法,坚决不干,于是,只好传给老大。兄弟们约定,兄终弟及,不传儿子。于是,王位最终传到老三手上。老三临死的时候,又遇到和父亲当初的难题,老四季札还是不干。这时,老三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吴王僚。但是,按规矩王位应该从老大家传下来,这样就会传到公子光的手上。于是公子光联络伍子胥用专诸刺死了王僚,自己当了吴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上层贵族阶层主要是政治权利的传递。汉唐之后,平民之家没有所谓的政治权利,也就无所谓继承了。至于财产,在普通家庭中,父母的原则,大都是主张一碗水端平的。至于真正能否做到平,就无法衡量了。

其他网友观点

嫡次子,虽然是嫡子,但是父辈的皇位或者爵位,基本上都和他们无缘了。

如果是帝王家,还能落个闲散王爷当当,不甘心的,参见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当然了成功的几率是比较低的。

而如果是公侯家庭的嫡次子,如果嫡长子大哥身体比较好,无论多么优秀,从父亲那里继承爵位的资格永远属于大哥的。

但嫡次子并非什么都得不到,他们得到的隐性福利,让他们更容易脱颖而出。事实上,历史上嫡次子成才,力压嫡长子的名人大有人在。

比如大唐名将李靖就是嫡次子,父辈封爵永康县公,爵位被兄长李药王继承。

但是李靖虽然没有继承爵位,却因为家族的关系早早的入仕,在十六岁时便有了长安功曹的官职,而后跟着舅舅韩擒虎学习军事,成为了一代名将。

值得一提的是,李靖的哥哥李药王因为败给了突厥,被削职为民,李靖也被牵连贬谪。但是到了唐朝,李靖灭掉萧铣,朝廷将永康县公的爵位还给了他,但此时的李药王已经去世,后来李靖又一举攻破东突厥,不仅替兄长报了仇,还被封为卫国公,而原来的永康县公的爵位,李靖慷慨的给了自己的弟弟。

再比如褚遂良,也是嫡次子,阳翟县侯的爵位被长兄褚遂贤继承,而褚遂良本人则通过家族举荐以及自身的努力,收到了李世民的赏识,最后在高宗时期被封为河南郡公,虽然结局比较悲惨,但也能说明一个问题:

嫡次子虽然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封号),但却能得到家族的诸多隐性资源,而嫡次子的身份得不到袭爵,这也许让父母觉得愧疚,往往会给他们最多的资源。

可以这么说,只要嫡次子愿意自己努力,便可以依靠着父辈提供的丰富资源:入仕,拜访名师,父辈人脉圈等等,很快就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更有甚者还超过了自己的兄长,获得了自己的封爵,算得上是因“祸”得福了。

其他网友观点

怎么会没有呢。

秦朝西汉时期,嫡长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是余子,按一夫挟五口治百亩的习惯,余子年满16岁都要被驱逐出去,除身上一套衣服和几十百个铜钱之外,家庭不会给予余子任何财产。余子得自己去打拼,或从军或投靠贵族成为家臣,为自己挣一份家业。

也因此,游侠之风甚烈。毕竟军功很难获得,投靠贵族也很难出头。

不过,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也发生改变。从西汉中期直到清末,逐步形成新的继承惯例及相关法律背书:具备合法身份的所有儿子,有相同财产继承权。

当然,也有法律限制和传统习俗:

与官爵、世职相关的府邸、爵田、御赐物,是嫡长子继承。

本身小宗族产,由嫡长子管理分配。

嫡母嫁妆,嫡子女才能分配。

除此之外的父亲名下财产,才是所有儿子平均分配。能证明身份的私生子可享有半份继承权。

显然,这些依旧都只是纸面的规定,庶子很难获得公正待遇:

嫡母有一万种办法胁迫庶子放弃财产继承权或诱导庶子提前分家养生母。

同样,嫡母作为家庭财物管理者,有足够多的方式购买祭田,转移财产,摊薄应分配公共财产从而少给庶子分配财产。

那么,嫡次子能得到什么?

一、合法且有保障的财产继承份额。

二、优越的生活待遇。

三、优质教师、出仕机会、后期得到家族资源支持。比如著名的三国袁术。

四、门当户对的婚姻对象。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下一篇: 科举制度究竟是隋朝确立的还是唐朝确立的?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