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

网友提问:

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

优质回答:

进步,不管秘密建储还是立太子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不能由大臣讨论,也不会出现九子夺嫡,二废太子的事!

其他网友观点

个人感觉有利有弊

清朝中期,关于皇储之争已经不像前期时的那样激烈了。清前期由于刚入关,关于继位比较随心所欲的,清初四帝都不是由嫡长子继位,争储之战十分激烈,人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坐上那把至尊宝座。

甚至康熙朝还出现过九子夺嫡这种级别的大混乱,所以清中期开始,由雍正皇帝建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就保障了清中期四帝的正常继位,流血争储的情况也就消停了不少了。

立储谕旨一式两份,都由皇帝亲手书写,伪造度极难,保密度极高

雍正元年,刚刚处理完太后乌雅氏的丧事后,雍正君臣数人汇聚于乾清宫西暖阁,开会谈论关于“立储一事”。“今朕诸子年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

“西暖阁会议”标志着清朝“秘密建储制度”的正式建立,这种以皇帝乾纲独断,不受大臣、贵族等控制的立储制度,自康熙朝成形,到雍正朝完善。“秘密建储制度”由于关系到了“国本、储君”等帝国核心的稳定与否,所以它的成立和保护措施都是容不得一丝疏忽的。

除了立储谕旨由皇帝亲自书写之外,并且一式两份,一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由皇帝本人亲封,除了本人之外,就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一份谕旨的所在。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清代以来,皇帝的谕旨等都是有代笔大臣所写,皇帝本人最多签个名、盖个章就可以了,但这漏洞极多,最主要的就是伪造的程度比较容易。像康熙驾崩后数天,遗诏才由隆科多拿出来,并当着大臣诸王的面前宣读,但遗诏也非康熙亲笔书写,这也被民间或者朝廷的一些野心家拿来否定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即所谓“雍正十罪第一条:谋父、篡改诏书”。

雍正吸取了这次的经验,于是在继位当年就亲手写了两个谕旨,保证自己是在神志清醒的情况下书写,并提高了伪造难度。所以除非是把刀架在皇帝的脖子上,逼他重写,否则的话遗诏根本没有篡改的可能。

况且乾清宫和皇帝本人、朝廷政事、外国使节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守备深严,更别忘了还有第二份同样的诏书还放在皇帝身边。“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即使改得了乾清宫那一份,皇帝本人那一份怎么改呢?对于连饮食习惯都严防死守的皇宫内苑,外人又如何能知道这份关乎“国本”的谕旨会在哪里放着呢?

“秘密建储制度”比起清朝前期的“贵族推举制度”来看,它少了点血腥味,而比起清后期的“太后懿旨制度”来说,它也是比较优秀的。但这种制度也摆脱不了传位的死结:即极有可能“立嫡以爱而不以能”。

其他网友观点

明确的告诉你是进步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其一,避免继位者过早的形成小圈子小团体,保证了皇帝权力的安全

其二,在未公布之前,一切都有可能,每个皇子都会卖力表现,也就更能够看出好歹,力争选出个好苗子;

其三:古代废太子太麻烦了,不是一句“你别干了”太子就会主动下岗的。文臣喷子蓄势待发,正所谓养猪容易杀猪难,立的越早太子势力越大,废太子引起的乱子越大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奥巴马为什么不能再当总统?可以当国务卿吗?

下一篇: 如今各大银行信用卡办理门槛感觉很低,十年前想都别想,是不是刺激人们消费?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