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当时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这种说法对吗?

网友提问:

当时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这种说法对吗?

优质回答:

“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我对这个观点不大认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也利于现在科学技术发展

采取洋务运动是想引进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及科技技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对晚清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其他地方以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洋务运动的前期主导思想是“自强”,创办了近代工业,仿照造洋枪洋炮,聘请洋人工匠,待技术成熟就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到了洋务运动的后期主导思想是“求富”,大力创办民用企业,为了方便运输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铁路

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外出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还修建了三支海军分别是北洋、南洋、福建。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学习洋人的技术,用来抵抗洋人的侵略;中体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西用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前者是学习技术,后者是用于实践,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很了不起的。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过于腐败,还没认清清朝的现状,只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科,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封建社会的思想,不利于洋务运动长久发展,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正是有了洋务运动,不在闭关锁国,中国才能避免和世界各地脱轨,洋务运动虽然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是它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创办了多个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对西方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其他网友观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的自救行动。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清政府,这样一场时间跨度之长的救国行动被终结当然是有原因的。

我们来说一下洋务运动的目的,当时的清政府在经历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国运衰退,一部部丧权辱国的条约被签订,大把的黄金白银被掳走,中华民族史上没有比这更黑暗的时候了。洋务运动的发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洋务运动当时在中国行不通,无论是主管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确定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一.清廷上层不对付

1.有改革派自然就有守旧派。以恭亲王为首以及晚清四大名臣为辅的洋务派和以帝师倭仁宋晋为首的顽固派上演针锋相对的交锋,慈禧此时也明白要想保住大清江山必须提高自己的实力,她支持了洋务派,但你想啊,守旧派私下小动作肯定不少,开展业务也没有那么容易。

2.慈禧大妈在洋务运动中起到一定不好的作用,孤儿寡母的要靠异性大臣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制度上并没有开绿灯,她怕洋务派趁这个机会组织属于自己的力量,担心自己被架空。

二.清政府思想有缺陷

1.他们深知改革的目的是富强。毕竟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提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就是说学习列强先进的科技去打败列强吗。这个观点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官僚主义,地主阶级,以及当时的老百姓,完全没有思想大解放。

2.当时西方已经结束封建社会了,西方国家的革命已经确定他们是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制度的优越性是封建社会所不能比的。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清政府在思想上落后西方国家,文艺复兴阶段西方就已经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清政府的误区就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学习先进思想。

三.内忧外患

1.这期间民间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对清政府的打压,导致洋务运动受到很大的影响。既要面对列强,又要面对民间的反对实力。

2.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灭,帝国主义的坚船大炮毁灭的清廷的信心。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清廷腐败的统治已经不能拯救中华民族。国家不团结,官僚主义盛行,中国的思想运动还没有达到解放的高度,清廷的落后,长期的闭关锁国,注定是要失败。思想尚未成熟,洋务运动只是为中国进入现代化时代奠定了基础。

其他网友观点

不是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而是当时的清政府的话事人慈禧认识不到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从而进行真正的救国图存。

慈禧支持鬼子六和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更多的是她挨打挨怕了,她想用西方人的武器保护自身利益,以及剿灭太平天国。

出发点一开始就是错误

所以说从慈禧支持恭亲王鬼子六和李鸿章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自卫外加消灭农民起义,她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保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而不是改变制度,进行根本的救亡图存。

清政府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同时期其实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咱们把清政府和日本进行对比就知道问题就在于出发点是错误的。

日本明治维新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制度进行了革新,明治天皇彻底废除了以幕府将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权力,开始了资本主义制度化改革。

而清政府呢?只是对西方的表皮层面进行模仿学习,比如买武器、仿造武器等等,他们根本没有想过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来代替封建制度。

为什么不能进行制度改革,就是因为这会触及到以慈禧为首的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利益,所以慈禧不可能让它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而后来的傀儡皇帝光绪帝想效仿明治维新,如果他能在戊戌变法中胜出,虽然变法本质也不是进行本质上个革新,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普及也许未来清朝会像明治一样进行本质上的改变。

洋务运动没有往深了进行革新

洋务运动局限性其实很强,它并没有往深了进行革新,它在推进过程中一旦遇到封建制的弊端和守旧派的反对,它就立刻停止不会再往深了去改变,所以这个问题在于主持洋务运动的鬼子六和李鸿章软弱性。

其实这怪不得他们两位,因为毕竟他们的权力是慈禧赋予的,慈禧本质是代表着封建贵族统治阶层,所以不疼不痒的革新运动可以进行,但是一旦触及深层,慈禧也是会反对的。

所以几乎和同时期进行西方化学习的日本最终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清政府,也宣告了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失败。

其实甲午海战是最能展现清政府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战斗,这场战斗其实归根到底拼的是双方主事人的能力水平,日本的明治天皇和清朝的慈禧老佛爷孰优孰劣大家应该很清楚了,所以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方面日本大力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化,一方面清政府虽然进行洋务运动,却处处受到以慈禧为首的封建贵族制掣,所以在同样发展三十多年后开打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怎么有资本能赢呢?

写在最后

所以不是说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而是当时各方面因素导致了洋务运动无法深入开展下去,洋务运动受限于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合理完整的规划,话事人慈禧的识见与能力都非常不足,保守派的反对,以及几千年来中国的官僚体系作风等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是归根到底最大的责任人不在于李鸿章而在于慈禧太后,其实按照洋务运动的发展形势往深了发展它必定能替代变法,进行根本制度的革新,但是它往深了根本实行不下去,主要的原因在于决定者慈禧见识短浅,能力不足,她只求稳,想保住自身的利益,所以每当洋务运动一遇阻力,慈禧必定指使李鸿章妥协,李鸿章这辈子没少替她背锅。

不怕英明神武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明治天皇对上慈禧太后,李鸿章想不背锅都难啊。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牛肉在《水浒传》中可说是酒桌标配,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却很少提及?

下一篇: 林黛玉出身书香世家,身份比宝钗尊贵,为何一次都没进宫参与选妃?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