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网友提问:

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优质回答:

简单来说,为了给李泰挡箭。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他最喜爱的有三个——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生的。而李恪呢,尽管在电视剧中他也被塑造成了李世民的爱子之一,但历史上李恪的待遇在兄弟中间属于垫底。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最迟到贞观七年(633年),他就去了封地,李世民给出的理由是“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也就是爸爸很爱你,可国事更重要。

问题在于,仅比李恪小一岁的李泰,却一直待在都城,李世民还想让他“入居武德殿”,被魏征力谏劝止。更小的李治,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一直由李世民亲自抚养,别说从未就藩,连皇宫都不曾久离。这两位都是太子李承乾的同母弟,对太子之位的威胁更大,更应该就藩才是,可李世民却是说一套做一套。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心目中,李恪的地位是远远不如李承乾三兄弟的,既然如此,在太子之位空缺时,李世民为什么要把李恪抛出来呢?

李世民改立太子是出于无奈,因为皇子之间的争斗超出了他的限度,李承乾竟敢谋反!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谋反失败后,跟李世民有一段对话。

《旧唐书·太宗诸子》载: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承乾谋反事泄,李世民对他再怎么好,也不可能保留他的太子之位,而李承乾跟李泰兄弟俩的纷争李世民看的是清清楚楚,他自己就是皇家争斗中夺得的帝位,自然清楚一旦让李泰上位,别说李承乾没有好下场,就是李治因为嫡子身份,也难以保存。

该如何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呢?李世民想出来让宽厚的李治继位,再把李泰派往外地。至于其他儿子,其实都不在李世民担心的范围之内,尤其是李恪顶着个庶长子的名头,反被李世民拎过来挡箭。

别小看了庶长子的名头,比如李渊庶长子荊王李元景,武德元年(618年)才出生,对唐朝可谓全无功劳,可李世民登基之初就给了他实封2500户,要知道当时一般亲王实封才600户到800户而已。

后面李治登基之初,对李元景与李恪也是一人司徒,一人司空,以示对宗室的安抚,因为这两人,在宗室诸王是排前两号的。

出于这个考虑,李世民专门把李恪拿出来敲打一番。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载:(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十七),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乃止。十二月,壬子(初六),上谓吴王恪曰:“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要不戒!”

以上就是李世民欲立李恪的全过程,把太子的死忠叫来问一句太子换人好不好,比起四月份立李治时在一干重臣面前秀自杀,可谓天上地下,而且以庶代嫡,明显是比以幼代长更困难的事,找一个不可能支持的人有用吗?

十一月十七说完想法,十几天天后,十二月初六,李世民把李恪叫来,说你不要学燕王旦呐,不然会被霍光诛杀的哦。

谁是“霍光”呢?

《旧唐书·禇遂良传》载: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很显然,李世民是想让自己安排的“霍光”把目光从李泰等人身上转移对准李恪身上,进一步保证自己宝贝儿子的安全,至于李恪会有什么结局,他不考虑。

这样看来,李恪最终被长孙无忌等人冤杀,岂不是遵循了李世民的遗志!

其他网友观点

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有过立李恪的想法吗?有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提议过立李恪为储君的事,但随即被长孙无忌等人反对,此事作罢。李世民当时为什么会想到立李恪呢?是因为李恪太优秀,还是李恪太受宠?其实都不是。李世民就是那么一想,根本不是真心的地想把这个庶子扶上位。

  那为什么提李恪?因为没啥合适的。当时的李承乾就不用说了,李宽也挂了,李泰犯事被贬,李佑谋反被诛,李愔“禽兽不如”(圣上金口批的),李恽太贪财被弹劾,李贞李慎比李治还小,还有几个更小的,而李恪,却比李治大九岁,也没犯过太多的事,多合适的孩子啊。

  可是,就是这么合适的条件,大臣们一反对,李世民也就下了台阶,不提这事了,过了两天,李治的长子出生,李世民高兴地在宴会上舞了起来,并封李忠为亲王,要知道李忠还是个皇孙,再受宠按制也是封郡王呢,李恪高不高兴,不在他考虑之内。

  要是真的有心,至于这样打人脸吗?看看当年的刘邦,想立爱子刘如意,没少和大臣们争辩,提了好多次,实在没成回去还伤心得要死,后来为了保住爱子,让周昌去相国,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回来不要回来,听说樊哙要举屠刀杀戚姬母子,让陈平去杀了这个老伙计——对比下看看,李恪没当成太子,也没保镖,还被老父亲一顿告诫,好好好遵纪守法,不要想些有得没得,万一不听话,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我也救不了你的!

  就这么滴,李恪的太子梦,做了那么一小会儿就灭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去了地方上。

  相较而言,长孙皇后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受宠了。李承乾就不用多说了,李世民的宝贝蛋,天生的接班人,可惜后期自己不争气,把太子位给弄没了。李泰一出生就封王(李渊封的),九岁时即贞观二年改封越王,受封扬州大都督与越州大都督,督十六州军事,后加六州,共二十二州,还不用去地方,李恪同年受封,封地八州。贞观五年,李泰还兼领左武侯大将军一职,贞观六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贞观八年,以上都不变,加雍州牧一职。雍州是大唐王都所辖地,贞观十年,李泰封魏王,再遥领相州都督,如此,李世民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武德殿什么地方?咱们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哪怕就是他后来谋事,李世民也没舍得弄死这儿子。李治呢,除了年龄上稍有不足,不是长君之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毛病。出身高贵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是他李世民一直以来宠着长大的,是他每天带在身边好好学习的有长者风范的好儿子,所以李世民才会骄傲地说“皇太子自幼在朕膝前,常常看到朕虚心纳谏,所以潜移默化之下,便有了今日之谏。……”

  如此,前有李承乾,后有李泰,再后来又有李治,这一个个地,哪一个不比李恪要受宠?

  相比较兄弟们的得宠,李恪的人生其实充满了悲伤,他犯点小错就被罢官斥责,改封吴王后又被各种教训,外出打猎踩了老百姓的庄稼,被人弹劾,和奶娘的儿子赌博,几次犯下错来,连都督的头衔都没了,甚至还被削去食邑三百户(亲王实封八百户)。

  李恪,从来就不是李世民考虑的重点,他远没有影视剧里的风光,短暂被提议,也不过是父亲心血来潮,如此而已……

  珠玉在前,巴拉几句,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题主的问题问的很详细。

李世民之所以有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最有可能的原因,反而被人容易忽略:那就是,李世民昏了头。

晚年的李世民,和晚年的康熙一样,深陷在子嗣们的争权斗争漩涡之中,毫无幸福感可言。

先看李世民意欲更换太子,由李治改为立李恪这个想法的提出时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一月份。

这一年的上半年,唐朝发生一件大事,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射杀了奉李世民命令监督自己的权万纪,并把权万纪肢解泄愤。

这种严重罪行,在一向严厉的李世民面前,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于是,李祐在属下的指手画脚下,犹豫是该造反,还是入山为盗。

三月,李世民派出李绩和刘德威讨伐齐王李祐,李祐哪有资本抵抗,束手就擒。李祐押送长安后,被李世民赐死于内侍省,贬为庶人,同时,太子李承乾以及汉王李元昌的谋反计划被发现。

眼见自己辛苦培养了多年的太子,如此不长出息,还想着重演玄武门篡位事件,李世民这颗心,简直就要碎了。

李承乾是不行了。换谁当太子呢?李世民的嫡次子魏王李泰跳了出来,一顿操作猛如虎,在李世民表态要让李泰当太子之后,演戏太过的李泰说出一番话:等我当上皇位,我会在死后杀死自己的儿子,传给胞弟晋王李治。

问题来了,李泰才华横溢,显然不是傻子,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摸清楚了李世民心中的痛点:玄武门同胞相残,一直都是李世民心中的刺,他绝不会允许悲剧重演。

所以,李泰必须让李世民放心:李泰登上皇位之后,不会去杀害同胞兄长李承乾,同胞弟弟李治。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场卖力过了头的表演。

可李世民当时心情差到了什么程度?他竟然被李泰这番表态感动了!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的心结↑

褚遂良及时指出李泰此言有悖常理:杀掉亲生儿子,扶植自己胞弟上台当皇帝,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人性!褚遂良进一步对李世民指出:您要是想让李泰当皇帝,你自己先把晋王李治和废太子李承乾的命运安排了吧。

言下之意,李泰一定会在登基之后,除去这两个后患。这就触犯了李世民的底线。

李泰,出局。李治就这样成了太子的人选。

十一月,李世民和心腹长孙无忌说起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可能。长孙无忌立即强烈反对。失了智的李世民讽刺长孙无忌:“你反对朕这么做,不就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而李治却是)吗?”

长孙无忌记录在史册里的话,是这样反驳的:“李治不是懦弱,而是仁孝,这是守成之君的必备素质,而且,太子之位不是儿戏,怎能换来换去?”

其实,长孙无忌何等精明之人,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怎么可能管用,他其实说了更多的话,让李世民彻底认识到了:立李恪根本不是好选择。

李治是很懦弱的样子,李恪“英果类我”,可实际上的情况,远不是一句简单的“英果类我”就能解决了的。先说李恪的劣势何在。

1、李恪出身不是嫡子,他的母亲是前朝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是一个不得宠的公主,这种出身非常敏感。敢情你折腾了这么多年,最后江山还给隋炀帝杨广的外孙啦?你李世民想得开,我们这些勋贵很难接受,万一李恪上台搞个清算什么的,这谁吃得消。

2、李恪虽然“英明果敢”,然而他的性格缺陷很明显,那就是脾气太大,屡屡在封地上闯祸,数次被改换封地,可见惹的祸并不小。李世民气愤之余,一度派出了权万纪去监管他。或许是监管起了作用,但稳重下来的李恪,并没有做出什么亮眼的成绩,他的才华值得怀疑。

和李治对比一下,更能说明情况:李治好像“无能”,没接受过严格政治训练和帝王教育熏陶,可李恪就接受过吗?

↑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李恪上位↑

如果李恪真有政治天赋,那他在地方上早就应该表现出来了,可惜没有任何证据。

此外,李治身后好歹有一大帮强有力的家族亲戚为他保驾护航,可李恪却没有这方面的力量。

以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当然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李恪,上台后,必定掀起腥风血雨,把老臣们都换成自己人。要是搞得太过火,又缺乏足够的政治手段谋略,那可就是天下大乱了。

但李治却可以安稳坐住江山,他背后有强力集团支撑。

最后,还要回到“玄武门同胞相残”的心结上来。李治要是上台,既然能够容忍李承乾和李泰,那么,自然也能容忍并没有多大威胁的李恪。

可李恪要是上台,因为他是庶子,政治身份天然不足,那他会怎么对待李治和李泰?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要是让李恪当太子,那就是以天下为赌注,李世民清醒过来之后,断绝了这个念头,并且把李恪找来,警告他:朕之前说过一些糊涂话,你可别他么的当真,你要是自恃身份,触犯国法,谁也救不了你。

李世民还举了汉武帝拥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谋反,被霍光平定之事,警告之意非常明显。

然而,在李治当上皇帝之后,长孙无忌还是找了一个借口,把李恪杀了。

如果没有李世民多此一举的念头,或许李恪还能够保全……这也算是李世民坑了自己的儿子吧。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感觉《红楼梦》中小红比袭人趋炎附势多了,为什么大家夸小红而说袭人有心机?

下一篇: 曹操在赤壁之战,如果有郭嘉和典韦在能打败刘备和孙权联盟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