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优质回答:亲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体系中的不同等级;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国的亲王或者郡王。
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
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总之越往后这个亲王爵位越值钱,不随便给。
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那就是实力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情况。
比如清初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由于实力太强大,几乎可以称为清朝的“合伙人”。所以虽然他们是汉人,虽然他们不是皇族近支,远支都没戏。但是清朝为了稳住他们,还是给了亲王封号,享受亲王礼节和待遇。实际上可以理解,因为清朝如果不给,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称天子,面南而王了。
而郡王这个王爵出现得比较晚,一直到西晋,历史上才有“郡王”的记录。
是西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自己的大臣孙永时,发明的“郡王”。不但孙永是郡王,而且孙永的儿孙还可以继承郡王王爵。
但是唐宋以后,“郡王”也开始值钱了,成为了仅次于“亲王”的一等王爵。
比如唐朝时,太子与亲王的儿子等都被封为了郡王。“郡王”就属于第二等王爵。到了清朝的时候王爵越来越值钱。基本上在亲王和郡王之下还有贝勒(就是王的意思),贝子(小王的意思)等爵位才轮到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而且在亲王这个段位上还有八个加强版,叫“铁帽子王”,可以享受世袭罔替。
郡王的成份也非常复杂,有宗室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这些藩地的那些因为满蒙联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们。比如《大宅门》里的詹王府里的蒙古王爷詹王爷就是“郡王”。
《雍正王朝》里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筹赈的时候,胤禛是四贝勒,胤祥是十三贝子;回来后,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贝勒。都升了一级。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胤禛被封为了雍亲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后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为了怡亲王,死后被追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藩王是清朝康熙解决三藩以前,仍然拥“分封建藩”时有封地的亲王或者郡王等等。
所谓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卫皇室”里的“藩国”。所谓“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国”属地。
“藩王”和“藩国”可谓历史悠久,可谓是国中之国,麻雀虽小,五胀俱全。汉朝的晁错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里面提到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都可以被称为藩王。
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建藩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拱卫自己的嫡系儿孙千秋万代。比如封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封朱棡为晋王,就藩太原;封朱棣为燕王,就藩北平,等等。
当然除了宗室以外,还有藩镇割据的武将也有可能称为藩王。但一般得到皇室认同,也是经过册封的,所以本身也可能是亲王或者郡王。
比如清初的“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都可以称为“藩王”。但是,其中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亲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达到王这个级别的汉人,也就他们仨,结果下场都不是太理想。
此后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中的藩王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他网友观点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其实,藩王一般不能和亲王、郡王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亲王和郡王是爵位的一种,而藩王并非一种爵位。
要弄清楚藩王、亲王和郡王的具体含义,就会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1、藩王
清初藩王吴三桂
指驻守京城以外地区的亲王或者郡王,这些藩王有的只是住在某一地方,并不干涉当地军政事务,比如明末的福王、周王;但有的藩王拥有军队和领地,在当地说以不二,掌握着绝对权力,比如清初的平西王吴三桂等人,康熙年间清廷削藩,就是要剥夺这些藩王的权力;中国古代附属国的君主也被称为藩王。
2、亲王 晚清恭亲王奕䜣
亲王是王爵的最高等级,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比如执掌晚清政务数十年的恭亲王就是亲王,他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的亲弟弟,外号“鬼子六”。亲王前面的修饰词一般只有一个字,比如福王、周王等等。
3、郡王
延平郡王郑成功
郡王是比亲王低一等的封爵,中国从西晋开始区分亲王和郡王,郡王开始是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来也封给宗室子弟和立功大臣。郡王一般修饰词是两个字,比如镇南王、延平郡王等。
其他网友观点亲王、郡王和藩王属于不同的概念,亲王和郡王是爵位,即王爵的不同等级。而藩王只是一个统称,指实际上具有很大独立性,但名义上臣属于中央王朝的藩属国王和诸侯王。他们一般也有王爵,且有不小的治下领土,如古代的朝鲜国王,就是藩王,又如明朝的燕王、辽王,同样是藩王,只不过独立性没有朝鲜那么大。
藩王始于西汉,在之前的周朝,虽然实行分封制,战国时期各诸侯也相继称王,但却不称其为藩王,因为此时的周天子也不过是王,诸侯对周天子已经几无从属关系。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册封诸侯王拱卫皇室,可随着诸侯王的日渐做大,皇帝的权威大受影响,汉景帝时期就发生了”七国之乱“,七个藩王率兵反对汉朝。
汉朝后来经过推恩令等措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实权,诸侯王也就基本成为虚爵,再无力反抗中央。
到了西晋,司马炎再一次赋予藩王军权等等大权,最后酿成藩王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与”七国之乱“合称乱七八糟。
还有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样给予藩王军权,结果朱棣起兵”靖难“,夺得皇位,然后削藩,明朝藩王也就丧失了军权,但仍然享有封国内的税赋。
再说亲王,这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两汉时期,爵位分王、侯两等,并无亲王之说,到了西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
南朝王爵名目繁多,亲王为其中之一,南朝陈的王爵甚至有十二等,连藩王也是其中之一,这是唯一一次藩王作为爵位出现。
隋朝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为亲王,唐朝则以皇帝兄弟、皇子为亲王。
一般来说,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如秦王李世民,汾阳王郭子仪。
清朝是唯一一个名号里有亲王的朝代,但其亲王爵位全称为和硕亲王。